APP下载

术中两种静脉输液空气故障排除法的效果观察

2014-03-02傅玉鲜朱婷婷冯艳青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34期
关键词:输液管滴管调节器

傅玉鲜 朱婷婷 冯艳青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山院区手术麻醉科,广东广州510080

术中两种静脉输液空气故障排除法的效果观察

傅玉鲜 朱婷婷 冯艳青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山院区手术麻醉科,广东广州510080

目的比较在手术过程中两种排除输液中空气故障方法的效果比较,为手术过程中提供解决输液空气故障的优选方法。方法将手术室2013年12月要2014年7月术中发生输液空气故障的86例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笔缠绕输液管排除法,实验组使用输液调节器排除法。比较两组一次性排除输液管空气故障的成功率尧排除空气故障所需时间。结果实验组一次性排除故障成功率93%,空气故障时间为(11.5依0.95)均优于对照组的76%尧(17.6依1.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输液调节器排除输液空气故障法提高了一次性排除空气故障成功率,缩短了排除故障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静脉输液;空气故障;排除;效果观察

静脉输液为手术室的基础护理操作之一,同时也还是医院治疗也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1]。由于患者术前禁食尧禁饮尧麻醉以及术中失血等因素的影响,术中患者对静脉输液需求量大,需连续快速输液,甚至加压输液,更换液体不及时易导致输液空气故障。术中患者因手术创伤及麻醉药物的影响,血流动力学极易改变,严重时危机生命,维持静脉通道的通畅是手术安全的重要保证[2]。因此及时快速排除空气故障尧恢复静脉通畅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临床实践,输液调节器排除空气故障法较笔缠绕输液管排除法能更快排除输液管内空气,且一次性排除空气成功率高尧避免反复操作,临床效果满意[2]。将手术室2013年12月要2014年7月术中发生输液空气故障的86例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手术室发生的86例术中输液空气故障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3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8例,年龄18~70岁,平均(48依2.5)岁。空气柱高度(液面距茂菲氏滴管底部距离)10~80 cm,两组病人在空气柱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见表1。两组输液器均为一次使用带针输液器,选择静脉留置针为18GA直型针,穿刺点均选择腕部桡侧静脉,输液架距离地面高度为180㎝。年龄约18岁尧留置针跃或约18GA,空气柱约10 cm或跃80 cm者均不纳入研究范围,两组空气柱高度比较(P跃0.05,见表1)。

表1 两组空气柱高度比较情况[cm,(±s)]

表1 两组空气柱高度比较情况[cm,(±s)]

组别空气柱高度t P实验组(n=43)对照组(n=43) 36.68依13.50 37.07依13.80 84 76跃0.05跃0.05

1.2 方法

1.2.1 空气故障排除法实验组院出现液面在茂菲氏滴管以下时,左手在液面上端折闭输液管,右手将调节器调至液面下5~8 cm处并关闭,右手无名指与中指反折茂菲氏滴管底部输液管,拇指尧食指挤压茂菲氏滴管使液体达滴管内1/2~2/3满,左手固定输液管下端,右手将关闭的调节器由输液管下端向上提拉,直至空气挤压至茂菲氏滴管内,打开调机器。对照组院出现液面在滴管以下时,左手折闭液面以上输液管,右手调节调节器至输液管下段并关闭,抬高患者穿刺肢体或降低输液瓶高度,右手在输液管液面下5~8 cm处用笔从下至上缠绕输液管,驱赶空气至茂菲氏滴管,当液面到达滴管底部时,保持右手固定,左手挤压滴管,使滴管内充满适量液体,右手放松输液管,打开调节器。

1.2.2 评定指标及标准一次性排除空气故障成功院在空气故障排除过程中,打开调节器后,输液管内无散在气泡及空气柱尧无需再次操作者,若输液管有气泡者不纳入研究范围。排除故障时间院两组操作均从左手折闭输液管开始计时,至打开调节器后管壁内无气泡尧空气柱时结束计时。过程由两名护士全程操作,固定一名护士实施排除故障操作;另一名负责计时,计时器使用同一手机计时软件,已经过校对[3]。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一次性成功排除空气故障的有40例,故障排除率为93%,对照组患者一次性成功排除空气故障的有33例,故障排除率为76%,两小组的t值为4.440,P值为0.035;实验组患者的故障排除时间为(11.5依0.95)s,对照组患者的故障排除时间为(17.6依1.56)s,两小组的t值为4.526,P值为0.027,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 讨论

该文探究的两小组中,实验组一次性成功排除空气故障的有40例,成功率达到了93%,排除空气故障所用时间仅为(11.5依0.95),对照组一次性成功排出空气故障成功的有33例,成功率为76%尧排除空气故障所用时间达到了(17.6依1.56),两小组各方面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探究的输液调节器在排除空气故障方面操作简洁,在液面低时无需患者抬高穿刺肢体或降低输液袋的高度,仅需向上提拉调节器,此过程中节省一定时间,调节器活塞处关闭状态能压瘪输液管,液柱完全向上挤压空气,而使滴管下部空气全部达到茂菲氏滴管内,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尧安全可靠,不易出现任何不良现象。

据相关文献记载[5],维持静脉通道通畅可稳定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因素,降低手术风险。在静脉注射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多种原因而出现空气故障,输液调节器在排除术中输液空气故障时间相当短,成功率高,不会出现任何意外和风险[6]。文献表明[7],采用输液调节器排除法一次性成功排除空气故障的成功率为95%,所用时间在11 s左右,与该文探究的93%尧(11.5依0.95)无显著差异(P>0.05)。探究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笔者认为采用输液调节器来排除空气效果好尧安全可靠尧简便,该方法为临床静脉输注时空气排除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

综上所述,与缠绕法相比,输液调节器能迅速有效排除术中输液空气故障,快速恢复静脉通道通畅,缩短了排除故障时间,减少了手术室护理人员反复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1]黄煌.静脉输液中排除空气故障2种方法效果比较[J].中国校医,2011,25(2):149-151.

[2]陈香梅,徐细艳.应用输液调节器排除茂菲氏滴管下大段空气[J].临床护理杂志,2013,2(12)院67-68.

[3]黄煌.静脉输液中排除空气故障2种方法效果比较[J].中国校医,2011,25 (2):149-151.

[4]陈梅香,徐细艳.应用输液调节器排除莫菲氏滴管下大段空气[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1):67-68.

[5]张渝.两种快速排除输液管内空气的方法[J].医疗装备,2010,23(8):78.

[6]杨春花,陈梅香.输液调节器巧排莫菲氏滴管下大段空气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78.

[7]钟晓红,危力秀.巧用医用三通排除空气故障[J].全科护理,2012,10(36): 3447.

[8]宋春美,周萍.1例输血管内空气故障原因分析[J].当代护士院学术版, 2011(3)院125-126.

表1 两组功能评定的比较

表2 夹板组两年龄段功能评定的比较

[参考文献]

[1]姜保国,龙奎元,张殿英,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策略[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0):1118-1121.

[2]黄德军.夹板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对比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6):534-536.

[3]蒋友良.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治疗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 (4):329-330.

[4]王玉明.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90例[J].医药前沿,2013,(11):330.

[5]蒋太军.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4):3339-3340.

[6]董林,王志勇,魏国俊,等.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5):81-82.

(收稿日期院:2014-09-07)

R47

A

1672-5654(2014)12(a)-0154-02

院:2014-09-09)

傅玉鲜(1983-),女,湖北孝感人,本科,护理师,研究方向院手术室护理。

猜你喜欢

输液管滴管调节器
滴灌浇花器
一次性防脱落输液管针头的设计
牙签变星星
微波超宽带高速数控幅度调节器研制
大舅
能自动过滤气泡的医用输液管
电动凸轮轴相位调节器的节油潜力
用于轿车发动机的新型凸轮轴相位调节器模块
Delphi公司的新型电动凸轮轴相位调节器
输液管内空气排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