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课标和教材变化来看教学策略

2014-02-28史媛媛

文教资料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标新教材新课标

史媛媛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对比《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旧课标)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发现,两者存在诸多不同点,笔者认为在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第五部分“世界地理”下的“认识区域”是最值得探讨的。新旧课标的不同,必然会引起地理教材的变动,对比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2006版)(以下简称旧教材)和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2012版)(以下简称新教材)发现存在不同点,那么这些不同点都体现在哪呢?

一、新、旧课标的对比

1.行为动词、条件有变化。

在世界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可以看到内容标准分为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三个部分。行为动词和条件在这三个部分均有变化,如“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将“说明”改为“简述”,“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将“描述”改为“归纳”,“说出”变为“解释”,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学生学习的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变得可操作、可观察及可测量。行为动词在变,行为条件也稍有变化,较旧课标更加完善,教师在具有实施操作中比较明确,如“运用地图……”在新课标中地图之后,相应地加上了“其他资料”,尽管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但在现代教学中,地图也逐渐为一些其他资料,如文字、视频、音频等所代替。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不再局限于地图,而是有多重选择,教学方法也较灵活。

2.内容标准有增减。

新课标在内容标准上的变化较为明显,小到词语的更换,大到整句的删除,总体呈现出两方面特点。一方面降低教学要求,如旧课标中的“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影响”,将“主要河流概况”删去,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适当降低教师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考虑到八年级上册《河流与湖泊》的教学,对主要河流概况具体分析讲解,也是避免重复。再者,语言表达明确,易于操作。旧课标中的“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两极”变换成“南北极”,“开展科学考察”改为“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变成“保护极地环境”,可以说这些地方的改动都属于细节变化,但还是为了让教师能够精确把握课程标准,实施操作有针对性。

3.活动建议“12”变“1”。

活动建议的变化是最明显的,旧课标在活动建议中呈现出12条,教师在具体实际中落实起来比较困难,要让这“12”全部达到完成课标要求是不实际的,初中地理课堂课时有限,且有些学校本身就不重视地理,部分活动开展起来对教师、学校要求较高,对于师资水平较低的学校是不现实的。本着让师生减负的要求,在新课标中,教师可根据活动类型自主选择适用于活动的方式。新课标活动建议提出“选择一个教科书没有介绍过的区域”进行综合分析,体现出教学中学生是否对区域研究方法的掌握,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要求,同时鼓励学生质疑,真正在应用中落实课标要求。

4.说明要求有详略。

从语言上看出,说明要求更明显易懂,具体从一些细节中可以看到。较以往的要求看,研究区域地理的方法一般停留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新课标在这里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即学生要学会探索学习,同时世界地理中区域学习的最低数量由“5”变为“4”,这样的变化也是给教材编写者及教师留有余地,在学生减负的基础上,给两者更多的空间精选内容。说明要求将南北两极视为必学区域,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科技的需求,目前南北两极已是学生不可不知的地区,通过地理的学习,希望学生未来能致力于我国的科学事业并能够作出贡献。说明要求是对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补充,也是为了照顾各地区学生的差异,在说明部分对哪些内容选学作了明确说明[1]。

二、新教材的变化

1.章节设置稍变,框题变化明显。

新教材在章节安排上紧扣课标内容,具体设置上稍有变化。新课标在大洲部分明确删去“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及“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以往旧教材将第六章亚洲共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节,而在新教材中第六章包含的两节为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旧教材的第七章和第八章的标题“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将“国家和地区”换为“地区与国家”,从小尺度到大尺度,由近及远,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每节的内容框架也有变动,提炼出来的标题直接反映了该区域的特征,具有鲜明性及时代性。如《印度》这节内容的标题由旧教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转变为新教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尽管我们看到的变化是细微的,但是标题在提炼过程中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加工的。

2.重视活动质量,突出能力培养。

新教材在活动内容上有大量调整,可以说这种调整是保留了原来教材的精华部分的。从活动的具体设置看,与以往不同,问题中的每一条更加简洁,数量上大概是3~4问,数量的减少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尽可能完成。新教材中将活动的背景知识用图片或是文字的形式予以交代,给学生的认知起到铺垫作用,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表1看出,新旧教材在活动内容的数量变化上稍有减少,这也是因为在原有基础上精炼修改的结果。另外,有些活动也比较有亮点,如《东南亚》中第二个活动,由原来的探讨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换成探讨日常消费行为与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保护,以方便面与红猩猩的故事引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样这种新鲜感也会在学生活动中体现。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高能力打造了一个平台,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地理思维。

表1 七年级下册新旧教材活动数量对比

3.文字内容增加,图片变化均一。

教材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全面进行了调整,适当增加了地理特征、结论、方法等文字内容,旨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从而为更好地学习相关内容提供条件。文字内容变动的地方很多,如《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岛国的标题下,删去“日本面积37.7万平方千米,人口1.27亿(2000年)”,增加“山地、丘陵广布,沿海平原狭小”,将“日本国土面积虽小,但是经济十分发达,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改为“日本工业高度发达,很多工业产品出口国外”,这样的变动使表达更清晰明确,地理特征感更强。

从表2看出图片的数量没有多大变化,依旧保持图像比重较大的特征。在一些小的方面图像略有调整,地图图像的使用安排几乎没有增减,但在地图的比例尺上有所增大,如日本的地形由“1:600千米”变为“1:400千米”,东南亚地形图由“1:1200千米”变为“1:920千米”,等等。图片的选择也体现出了时代性和与文字之间的对应性,如《澳大利亚》中“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除了矿产资源的分布图外,新教材还加入“澳大利亚煤矿开采现场”、“澳大利亚准备出口的铁矿砂”及“2001—2008年澳大利亚矿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折线图,使这个标题更全面,让学生真正做到讲一个标题落实一个内容,“贪多”必定“嚼不烂”。

表2 七年级下册新旧教材图片数量对比(单位:幅)

4.明确区域研究,符合学生认知。

2012版的教科书从大洲—地区—国家不同的尺度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区域的载体,相较于2006版的教材,在认识区域的研究过程方法上,更突出区域研究的培养。教材在认识大洲、地区、国家的章首页,课文内容表述,“活动”内容设计等,突出在案例学习中掌握“认识区域”的基本方法,做到由此及彼,迁移运用到认识其他的大洲、地区和国家[2]。不论是整体标题文字内容,还是活动整个设计的安排上,都体现出区域分析的连贯性,这种连贯也是和学生的地理认知顺序一致的。如《俄罗斯》整体沿着从自然环境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再由人文环境到人类对环境的改造,综合各种因素对区域地理进行分析,教师明确区域分析能够整体把握教学思路,学生也在具体学习中体会认识区域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1.吃透课标,精研教材。

课标是教师实行地理教学活动的依据,起着纲领指导作用。新课改实施后,教师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完善,努力落实课标理念,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教材再现的过程,更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具有“生命力”,知识的教学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中呈现[3]。例如教师讲解《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章时,定会发现教材是按照先讲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进而分析归纳出大洲的区域特征的顺序安排的。教师通过对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逐渐建构起区域特征的整体认识,研读教材的同时,教师清楚认识到分析区域地理的暗线,也是教给学生如何展开探究,并将探究过程归纳成一个认识发展过程,师生双方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地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身边的事物、现象和规律都与地理有关,学生从生活出发,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用陶行知的话就是“生活即教育”。教学设计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从生活中提取需要的信息。学生带着生活中的疑问走进课堂,可以说是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到《中东》时,中东地区的产油国家靠出口石油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产油国家未来面临继续发展的问题。我国的大庆也同样如此,学生能否为大庆献计献策呢?学生的思维需要不断启发,教师也应该相信学生有这样的潜力。

3.优化方法,明晰区域。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用都是为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以便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教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适当选择有利于教学的方法,往往是将多种方法组合,灵活运用于地理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地理教学目的和任务、地理教学内容、学生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区域地理的学习同样需要多种方法的结合,区域地理教学一般遵循“表象的感性认识(图像、图表、文字材料)—分析处理表象之间的关系(理性知识加工)—形成结论(区域特征)—知识的检验和应用(评价区域)”的模式[4]。

4.学会会学,启思会想。

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明白了区域地理的认识过程,但最终还要学生自己对所学方法进行“消化”,做到举一反三。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探索、思考、发现,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优势及主动性,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已经进行思考,这些问题最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笔者在讲授我国气候时提到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也是我国南北冬季结冰与不结冰的界限,但是有生活在南方农村的学生提出自己家乡的河流在冬天也是结冰的,生活的观察和课堂的学习让学生联系起来并学会思考。

5.眼到手到,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尽可能讲解详细,普遍教师都认为教给学生的越多,学生学得就越好,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中不需要动脑,只要观看老师“表演”就行。现代教师关注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自主学习不等于放羊式教学,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很大影响[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留有余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补足课堂中的不足,如东南亚的华人、华侨文化在旧教材中属于必学的一个标题,而在新标题中成为阅读材料,教师在课程安排中可让对这部分知识感兴趣的学生自学学习。

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崔娜娜.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比较[J].教学与管理,2013,15:76-77.

[2]吴岱峰.初中地理新课标下教材的“变”和“不变”及教学策略——以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2012版)“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6:11-14.

[3]赵义.怎样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J],2013,35:370.

[4]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229.

[5]赵青.授之以渔谐之以趣——浅谈初中地理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上,下旬),2013,22:228.

猜你喜欢

课标新教材新课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