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责任视角理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2014-02-27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责任改革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是指导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全面深化改革实质上是对责、权、利的深刻调整,是对各方面责任的科学划分。完成艰巨的改革任务,也需要狠抓责任落实。责任是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决定》精神的“钥匙”和“密码”,是贯穿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主线。

一、改革成效首先取决于对责任的科学划分

责任是人类社会亘古至今崇尚的基本价值理念,是个人或组织履职尽责的意识、行为和操守。责任首先体现为一种负责精神,就是要使个人或组织充分意识到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是基本的操守和品质,自觉地把履行责任作为基本信条和行为方式。责任是赋予每个人、每个组织不可推卸的权利和义务,履职尽责是维持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动力。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可靠的人,一个缺乏责任感的组织注定是一个失败的组织,一个缺乏责任感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变革,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新挑战、新考验,任务艰巨、使命重大。毫不夸张地讲,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科学的理念就难以落实,伟大的改革就难以推进,改革的任务就难以实现。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就是通过对责、权、利的深刻调整,冲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桎梏,改变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束缚,进一步激发人们推动发展的热情,产生自我革新的动力,形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合力。对各方责任的科学划分是改革的首要前提,也是权力调整、利益分配的重要基础。改革成效首先取决于对责任的科学划分,体现为对责任的分解与重组,通过明确责任主体、责任部门、职责使命,强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划分越科学、越明确,改革就越彻底。35年前开启中国社会伟大变革的农村改革,就发端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后的企业改革和各方面的改革也都源于相关领域的责任调整。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成功都是与责、权、利的调整和变革密不可分的。正因为改革的功能和作用与责任紧密相连,所以从责任调整入手推进改革就成为《决定》的鲜明特色。

改革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面临的任务进行的。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所以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也是由我们需要突破和解决的问题的全面性艰巨性决定的。从深层原因看,目前阻碍改革进程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而多方面问题都与责、权、利不明确、不匹配,或职责分散和责任担当不到位密切相关。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的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的情况,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的现象,这些现象实质上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区分政府责任和市场责任,政府没有更好地履行肩负的公共责任。又如,在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有些案件难以坚决查办,腐败案件频发却责任追究不够。可见,监督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也是腐败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现阶段的新问题不仅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而且需要从责任入手深入思考和解决改革难题,需要直面挑战的改革锐气和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

二、《决定》是调整和落实各方面责任的蓝图

《决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是对各领域责任的全面阐释。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各项任务中,包含着方方面面的职能职责调整和责任担当与落实要求,形成了以厘清责任、落实责任为基础,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思路和创新举措。

明确政府责任和市场责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决定》的一个重要创新。为了科学合理地厘清政府与市场各自应该担负的责任,真正使越位的归位、缺位的到位、错位的正位,《决定》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各自责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决定》强调要使国有资本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承担更多责任,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履行好责任。针对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决定》明确提出并合理划分了中央事权、地方事权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共同事权。

《决定》强调完善失责行为法律严惩机制。按照“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的要求,《决定》提出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同时强调,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决定》还对党委、纪委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要承担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以及各级纪委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责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为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决定》还提出要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为解决我国国土空间过度开发、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决定》从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的角度,按照“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决定》对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处理,以及三者承担的不同责任进行了深刻阐述。《决定》强调要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分工。在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方面,《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不同职责和角色。又如,《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过程中,政府、办学主体、国家督导和社会组织的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对政府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和深化医院卫生体制改革方面的责任进行了准确界定。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方面,《决定》强调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总之,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科学划分和确定各方面的职能责任,确定各方面的改革任务,并按照各自职能职责落实改革责任,是贯穿《决定》的一条基本主线,也是我们加深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解的一个重要视角。

三、改革就是践行责任

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关键,也是践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民族、对人民、对党的重大责任的具体实践。伟大的改革需要伟大的实践,尤其需要各方面的责任担当。

全面深化改革首先需要切实履行好领导责任。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要求非常高,要把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方面改革有机衔接起来,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这就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要从全局和实际考虑,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责任重大、使命崇高,任务艰巨、情况复杂,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各项改革任务,关键在于落实领导责任,这就需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实施,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要全面抓好各项改革措施的组织实施,及时解决改革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为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提供有力指导和组织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切实履行好岗位责任。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不断深化,就在于深深扎根于各族干部群众之中,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同人民一道推动改革,做到谋划改革汲取人民智慧,推进改革凝聚人民力量,检验改革依靠人民评判。充分尊重各族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把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鼓励基层的实践创造,激发干部群众的改革热情,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变成干部群众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过程。对改革中涉及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开展社会协商,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把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改革上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各族干部群众切实履行好岗位责任。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从事的工作,把岗位当作成就事业和实现梦想的舞台,在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积极摸索有效的工作方法,忠于职守、踏实工作、认真负责,形成推进全面改革的强大合力。

四、实现改革任务必须狠抓责任落实

强化责任落实是实现改革任务的现实着力点。要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就需要真抓实干、责任担当。抓而不实等于没抓,等于没有责任。一个个改革举措、方案的推进,一个个任务、项目的落实,都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落实责任的具体行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责任的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责任重于泰山”,“最重要的是要抓好落实”,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韧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更加扎实有效地转变作风、推进工作。《决定》中也将责任落实摆在了重要位置,既强调了责任意识,也明确了责任落实机制,要求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推进改革落实首先需要强烈的责任意识。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全党同志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民族振兴,责任为先。责任心与责任感的缺失,必然导致社会诚信危机、道德滑坡,最终会削弱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感召力。全党都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把责任意识视为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进一步增强知责思为、尽责有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既不推诿扯皮又不官僚主义,既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和集体负责。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尽心尽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让知责、尽责成为鲜明特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之源。把责任意识贯穿改革始终,需要不惧风险。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没有风险,惧怕风险就是不愿或不敢承担责任。勇于改革就要敢于负责。只要是经过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改革,就要大胆去干。

实现各项改革任务需要强化责任落实和追究机制。责任的落实不能单凭道德约束,还需要良好的制度机制作为支撑。要在强化党委负总责的前提下,明确责任分工,确定各项改革任务的责任领导、责任部门,细化目标任务,以项目化方式对改革任务进行分解、组合,做到年前年后有部署、年中年末有督查。责任追究机制要充分体现责权一致的原则,必须有清晰、明确的权责划分和责任认定。《决定》中关于强化责任落实和追究机制的论述比比皆是。比如,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完善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等等。《决定》关于明确责任、狠抓责任落实的一系列提法,进一步细化、强化了“定责、践责、考责、问责、追责”的责任链条,彰显了新一届党中央重视责任、注重从强化责任入手,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信念和治国理政的新思路。面对繁重复杂的改革环境和改革任务,我们必须具有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要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无畏精神,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担当、乐于担当、善于担当,汇聚各种力量、资源和要素,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执笔人:蔡常青 内蒙古党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研究员,马慧吉 内蒙古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康红波

猜你喜欢

责任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圈里事儿
谁的责任
责任(四)
责任(一)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