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港發展經驗借鏡與互動

2014-02-27劉性仁

澳门月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優勢台港民眾

劉性仁

前不久,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在香港舉行“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慶祝五週年暨台灣研究中心成立聯歡晚會”,宣佈香港首家民間對台研究智庫“台灣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此舉究竟在台港及兩岸關係中扮演何種角色?殊值探討,其未來的作用及影響,也值得台灣方面密切留意觀察,台港間的關係與相互各自發展值得深究。

民主前提下產生人民同意受治的領導人,是民主化浪潮下的趨勢;儘管台港兩地的選舉方式並不一致,背景情況各不相同,其內外所受到的環境制約亦有所不同,但台灣與香港的發展經驗,卻可以提供有別於中國大陸社會主義制度另一項思考,台灣與香港,究竟誰學誰?誰像誰?還是完全不相像?其發展的共性與殊性究竟為何?發人深省。

對於香港,一塊令人稱羨的地方,有東方明珠的美譽,一直以來都吸引著大眾的目光;筆者對於香港,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感,一直以來都十分關注其政治、社會與經濟發展,除了個人的興趣外,多少也期盼透過台港研究,能夠對兩岸關係發展帶來正面的助益,台灣和香港,像是風箏的兩頭,其間的關係繫在一起。

香港“台灣研究中心”與

台灣諸研究及交流單位

日後密切交流

香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成立“台灣研究中心”,其目標當然與中國大陸對台政策目標及方向一致,其力求兩岸同胞的福祉,促進和推動兩岸及港台關係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因為有實際需要性,並加強香港在兩岸關係中的適切性角色,發揮香港在兩岸關係中的一國兩制特點、海峽兩岸區位、社會政治多元化三大優勢。

除此之外,香港除了發揮中介角色,作為兩岸關係者的先行者外,也積極聯結兩岸四地、適時舉辦論壇、推動兩岸和港臺交流,打造香港民間社團涉台研究的新型智庫;對於兩岸藍綠紅三黨溝通與對話,勢將扮演重要的平臺。日後如民共交流等,亦可透過香港的“台灣研究中心”來舉辦,其彈性較大,綠營也較能夠接受。畢竟對台灣來說,對香港的定位有別於中國大陸內地,香港起到特殊的作用及承擔一定責任。

對於台灣來說,我們應可充分體會到台灣與香港間的關係密切,香港旅客絡繹不絕;長久以來除了中華民國港澳之友協會扮演重要且關鍵性角色外,替台港與台澳間奠定良好的基礎,以作為深化兩岸關係的先驅,學術機構如文化大學的香港研究中心亦積極籌辦,目前台港在各項交流都十分頻繁,多項論壇及研討會的舉辦亦十分成功。

因此,台港之間存在著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香港台“台灣研究中心”正可作為相互經驗借鏡學習的平臺;此中心未來將聯繫起兩岸四地,搭建相互參考及研討議論的橋樑,對此筆者樂觀其成,期盼香港台灣研究中心能夠發揮正面功能,讓兩岸四地能夠充分發揮合作優勢,以民間先行,政府協助為路徑,確保兩岸四地和平發展的方向,以共創繁榮發展。

台港情況不同,

經驗卻可相互參照

台港情況雖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民眾未來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仍充滿變數,部分港民心態上更有相當的擔憂及恐懼,港民對大陸有一種既愛又恨的特殊情感。例如特區領導班子能否鞏固香港市民珍惜的價值觀念,發揮兩制的優勢?特區政府能否減低施政的失誤,挽回已經失去的民望?特區領導班子是否認識到要解決當前的困局,不能單靠經濟措施,而是要照顧香港人的政治訴求,包括對政治體制與選舉制度改革的要求?北京中央政府在處理特區事務時,能否讓香港人自行解決香港的事情?特別是香港民眾對於大陸當局的態度十分關注,包括對於香港的支配力與大陸內部政治改革的步伐。而在台灣,關心台灣社會發展及統獨認同等相關性研究,也有長期的研究與追蹤,民眾也都十分的關注。

對於台港之間,首先,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規範行使“港人治港,一國兩制”;而在台灣目前則由中華民國所管轄,實行三民主義與資本主義制度;台港在不同憲法及制度的規範下,台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只是台港都是大中華圈的一部分,同為中華民族下的一分子,台港與中國大陸內地都產生緊密的經貿與文化發展關係,台港都必須和中國大陸保持良好及善意的互動關係,當然台灣與大陸是一種特殊關係,為一國兩區;而香港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下的特別行政區,故與大陸為國內關係,對於大陸來說,對於台港亦分別有不同程度的讓利與優惠措施,只是程度不同,狀況不同,對於台港亦面臨到不同的矛盾與令人頭疼問題。

其次,隨著香港自由化發展,每年到了七月,香港民主派人士等紛紛走上街頭表達訴求,這似乎與台灣過去五十年間的社會狀況相似,台灣當時黨外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國民黨一黨優勢,爭取自由民主;而今日香港在許多議題上也打著爭取自由民主的訴求,這是香港學台灣?台灣影響香港?台灣看香港發展?誰影響誰?台港都有一個抗爭的對象,只是訴求各有不同,至於合不合理?正不正當?更有待更深入探討與檢視。

再者,香港的西方味道要重於台灣,國際化程度要高於台灣,受到全球化下的影響也相對較高,許多的價值在香港去除不掉西方的影子與思想,更成為許多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從這一個部分來看,香港與中華文化的距離顯然要比台灣更為遙遠,由於香港與西方思想與價值的接近,使得在許多國際評比與高校素質上,香港肯定受到更多的青睞,其自由化與國際化更能與全球接軌。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無論是在港的永久性或暫時性的港民,或是在全球各地的港人甚至在台的港人,港大歷年研究顯示,市民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比例較“中國人”為多。就以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2013年6月中民調顯示,三成八的民眾稱自己為“香港人”,較半年前上升11%,認同自己是“香港人”有78.2。而稱自己是“中國人”有二成三,認同是“中國人”的評分有65.9,調查機構指是1999年新低。

至於,展現在對於事件的具體態度上,包括神舟十號升空?美國監控通訊計劃告密者斯諾登匿藏香港、中美將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等事件,部分港人幾乎都是站在與大陸當局對立的一面,陸港間的衝突與相互歧視狀況,情況非但並未好轉,反而更為惡化。

同樣的情況,亦呈現在台灣的民意調查上,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越來越少,認同自己只是台灣人的比例越來越高,而台灣人與中國人漸漸變成對立矛盾的選項,這種情況與香港正好相同,香港人與中國人對立起來,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值得我們共同深思。為什麼大陸當局對於台港的讓利都並未達到一定效果?為何中國已經變成與地區對立的名詞?中華文化兼容並蓄的精神似乎沒有展現在民族認同上,這些現象實在值得正視。

台港在各項上的交流,其實並不落後於台灣和大陸間的交流,舉凡辦理簽證、辦事處設立、各種團體的互訪與交流、台人與港人的密切交流,在觀光及轉機上更是不遑多讓;就連民進黨謝長廷舉行論壇也都選在香港,港人在台灣有別於內地的陸客,同樣地香港對台胞也與大陸內地人士有著相當的區別,這彼此間的關係與互動情況,無論就制度上或是交往上,甚至於心態上,都值得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台港殖民經驗的反映

與台港本質性矛盾

一個曾經受到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與一個曾經受到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在心理上或許都拋不掉一些些的悲情,所差別者是兩者的最後結果有著相當大的不同;台港的發展經驗與民眾的心理狀態,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是一門頗為高深的學問。

無論在台灣或香港,都有一批孺慕殖民統治的人士,緬懷著過去,不滿現狀與未來,而成為社會運動中常常易被鼓動的一群人,他們的想法值得重視,他們的心聲值得聆聽,倘若無法處理好這些不滿人士,恐怕台港的未來發展並不樂觀。

另外,台灣與香港的發展經驗中的一些現象值得我們關注,這些現象的存在是相當自然的。第一個現象就是台灣和香港間,在爭取資金和市場的過程中勢必產生一定程度的競爭關係。第二個現像是香港在發展與台灣的關係規劃上,香港各界在面對台灣上有些不自然,與台灣方面的交往也受到相關限制。從2008年後,台港關係才慢慢取得相關進展。第三個現像是台港民眾心理上的隔閡,儘管台灣和香港的社會結構、法治程度和文化風俗較為接近,兩地民眾也已經交往有年,但在心理上彼此相當生疏。

在這些現象上,台港兩地有合作亦有矛盾,台港關係只能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深化以及台港各層次互動的密切頻繁而逐漸消除。只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朝向良性發展,才會替台港關係的進一步提升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

香港的優勢不外乎是在國際化與自由化則較為明顯:一方面香港是非常成熟的金融市場和健全的金融制度;二方面香港擁有高效率的服務業;三方面香港具有發達的運輸網和物流業;四方面香港與國際社會打交道的豐富經驗。其高校往往能與國際接軌;此外,香港與大陸簽訂的CEPA協議亦使香港能夠更容易進入大陸市場。這些長期形成的優勢,正是兩岸進入和平發展階段後台灣需要學習和利用的機會。

但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在電子、塑膠、資訊等行業的產業和技術優勢明顯,但兩地經濟合作目前尚有一定障礙,台資和商品在進入大陸時還要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必須要經過香港,這便是台灣未來必須排除的障礙。因此,唯有發揮兩地優勢,優勢互補,不斷加強各界的溝通及對話,以共同應對各方面的挑戰。

特別令人玩味的是,台灣民眾對於香港一國兩制適用性發展的態度及觀感,台灣民眾對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發展,一方面希望他是不成功,藉以阻止大陸當局將一國兩制的經驗推向台灣;另一方面站在香港民眾的角度來看,也不希望它是失敗的,是一種既不希望成功,也不希望失敗的奇怪心態,既站在中華民族與香港民眾的角度,也希望維持台灣目前現狀。兩岸之間是統獨問題與主權問題,大陸與香港間是治理問題與信任問題。

台港之間的異同與互動

台灣和香港所涉及到許多問題,都有許多國際因素涉入,使許多問題更加複雜與棘手。因此,針對台灣與香港兩地發展,除了有各自發展的不同特色外,與中國大陸間所存在的關係及定位亦不相同;兩者同為亞洲四小龍。具有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與中國大陸間更存在著十分微妙的關係。台灣綠營人士害怕“台灣香港化”,而香港人民是否也會想要和台灣一樣?兩地究竟誰學誰?誰像誰?似乎都難以避免大中華圈中整體發展,也切不斷台港間密切及友好的關係,只是兩地人民的心態與認同,恐怕並非短時間就能研究透徹,因為其中所涉及到的因素,實在是太複雜了。

另外,台港雙方都需要增強互信、消除障礙,鞏固和平發展的大趨勢,共同致力於“大中華經濟文化共同體”,在相同的血脈、語言和歷史文化,生活方式也大同小異的背景下,利用台港在民間社團、企業、文教組織和旅遊機構的聯繫,促進兩岸社會的相互理解和彼此認同。

因此台灣與香港的經驗都可各自存在,也可相互借鏡,這從中的許多學問,需要仔細的深思及細膩的觀察,就在兩地都洋溢著民主選舉的風氣與社會運動蓬勃發展下,同樣受到資本主義與西方思想的洗禮,這其中的點點滴滴,誰學誰?誰像誰?恐怕是一個循環辯證的無解之習題;台港之間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筆者深信唯有健全的台港關係,方有健康的兩岸關係,兩岸當局都努力呵護兩岸關係,但台港關係恐怕亦必須努力,對於澳門亦復如此,讓兩岸四地一同齊心協力,共同打造繁榮復興的大中華。

(作者系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大陸所助理教授、北京大學法學博士港澳法專業)

猜你喜欢

優勢台港民眾
如何構建企業的生態優勢?
台商優勢的「大」於「小」
對人的狩獵:比較優勢視野下的內亞戰爭技術與軍事傳統
胡釋之 市場理念成為共識 政府才能放權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