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的反光镜
——《伦敦新闻画报》中国史画100幅

2014-02-27供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读者欣赏 2014年3期
关键词:原图木刻画报

供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的《近代中国的反光镜——〈伦敦新闻画报〉中国史画100幅》给人们展示了一段活生生的中国近代史。

从1850年到1910年,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英军炮击广州城,清军在大沽的防御图,北京城沦于西人之手,中国人送来赔款,英军协助攻打太平军,蒲安臣使团,同治皇帝的婚礼与祭天,甲午战争中国征兵,李鸿章觐见英国女王,武装的“义和团民”,两宫西巡,八国联军的孟加拉国骑兵,日俄战争的俄国炮兵,中国组建新式陆军——大英帝国的强势传媒《伦敦新闻画报》对当时中国的报道,经常比落后封闭的天朝自己,既来得及时,也来得详实。

1842年,赫伯特·英格拉姆在伦敦创办了一份以图画为主体的杂志,名为《伦敦新闻画报》,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在《伦敦新闻画报》出版发行的161年里,这个世界经历了从蒸汽时代到信息社会的巨大转变,世界的格局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一个记录者,《伦敦新闻画报》一直在捕捉那些终将成为历史的场景和事件,将这些当时的新闻、将来的历史,通过版画的方式拓印下来。虽然在通讯和传媒的发展中,一份杂志所能提供的只是观察世界的一个视角,但在它充满开创性的19世纪中后期,在图像尚未作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年代,它借由图画提供的视角,就显得独到而珍贵了。在欧洲,这种新鲜的报道方式很快便被大量复制。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法国《小报》增刊、《画报》《十字报画刊》,以及英国《图画报》《星球报》等,其精选版画亦收入本书。

至于《伦敦新闻画报》的报道,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始终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主题。这些关于中国的记录和解读,涉及自然地理、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方面面,在今天看来不乏失真和谬误之处。但总体来说,这些基于在西方社会已有一定基础的现代地理、社会、经济等学科的观察,超越了中国人自身在长期的文化传统下形成的固有的视角。作为一面来自外部的反光镜,尤其照亮了那些中国人自己习以为常因而不曾深究的部分。

秦风被称为“老照片收藏第一人”,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近年举办过“秦风老照片馆”藏品专题拍卖——中国第一个以“收藏家”命名的影像专题拍卖。《近代中国的反光镜》一书中的照片,即出自秦风老照片馆。

外国鸦片由上海入口1883年12月8日《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说:上海的一艘鸦片船上。)

上海在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港口后,占其比例最大的进口商品就是鸦片。大型货船停靠在黄浦江中,鸦片交易都是在这大船中进行。《伦敦新闻画报》以图画的形式报道了这一肮脏的交易。

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10月2日《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说:1858年6月26日,中英《天津条约》签字现场。)

1858年4月,英、法、美、俄四国使节先后来到大沽口外,照会清政府派大员谈判,否则将进犯京城。坚持避见“西夷”的咸丰皇帝派出直隶总督谭延襄斡旋,结果四处碰壁。5月18日,英、法两方(美、俄两国专使均无军队随同)决议武力攻占大沽,进入天津,再前往北京。20日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后,仅经两个多小时的战斗即攻占了大沽炮台。26日,英、法联军进入天津。30日,联军再次要求清政府派出全权大臣来津谈判。6月1日,东阁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被委以“便宜大臣”前往天津谈判。6月26日,在英方“非特无可商量,即一字也不容改”的要求下,中英双方在天津海光寺内签署了《天津条约》。这幅版画即画师对签字场景的记录,左坐者是桂良,中坐者额尔金,右坐者花沙纳,坐在花沙纳旁边的是时任英国驻东印度和中国区舰队司令西马縻各厘(Admiral M. Seymour)。

19世纪英国的强势传媒尽管无可避免地偏袒大英帝国,但亦逐渐成为世人了解世界动态的窗口。其中,图文并茂的《伦敦新闻画报》,无疑是当时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一份报纸,它不仅详尽记载了19世纪后半叶的人类史,其存在本身亦可视为人类文明的象征。

——秦风

太平天国首邑南京天王府1864年10月29日《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说:太平天国战争——南京的天王府,后来被帝国军队攻陷。)

南京的天王府最早是明代的汉王府,清代辟为两江总督衙署,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后,这里又被改建为洪秀全的天王府。后两次失火,大部分建筑不存,民国时这里又被作为总统府。版画上的天王府大门正是未被清军破坏前的面貌。

同治皇帝祭天1873年2月22日《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说:北京,天坛的北坛。)

1872年12月20日,《伦敦新闻画报》的特派通讯员辛普森和其他5名外国人从天坛围墙的一个洞里偷偷溜了进去,因为第二天同治皇帝要在这里举行每年最重要的祭天仪式。《伦敦新闻画报》连续刊登了多幅此次祭天仪式的版画,都是根据辛普森及他同伴的回忆绘制的。

巴黎世博会的中国馆1878年6月15日《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说:巴黎世界博览会,战神广场上的中国展馆。)

1878年的世博会上,又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这一次展示的重点依然是瓷器、丝绸和茶叶,不过这些商品对外国人总是很有吸引力。画面中的外国人正高兴地和中国商人谈生意。

李鸿章觐见英国女王1896年8月15日《伦敦新闻画报》水彩画丝网印刷(原图说:李鸿章阁下在奥斯本行宫觐见英国女王,向女王陛下转达中国皇帝的问候。)

作为清政府的全权大臣,李鸿章从法国乘船抵达英国后,觐见了维多利亚女王。画中的李鸿章戴着花镜,向坐在椅子上的女王表达来自中国的问候。

《伦敦新闻画报》所刊登的有关中国的图画,一方面代表了某个时代背景下西方人对中国的理解,一方面也是对某一时期中国人浸淫其中却少有感知的时代气息的捕捉,它所包含的内容较之当年的英国读者,于今天的我们有更深的意义。

——徐家宁

北京城沦于西人之手1861年1月5日《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说:10月24日,额尔金伯爵进入北京城,签署大不列颠与中国之间的条约——我们的特派画家在通往内城的安定门上绘制了这幅速写。)

这张图注明是根据《伦敦新闻画报》特派画师的作品制作,但是显然不实,因为画中右侧远处的景山方向不对,从北往南应该能看到5座亭子,左侧远处不应该有高大的建筑,且安定门内大街也不似画中那样宽敞。

英军在广州遇袭1858年3月6日《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说:中国的战事——“巴特勃号”在珠江的西路段遭袭。)

1857年12月14日,皮姆中尉带着14名手下乘“巴特勃号”在广州城西的珠江岸登陆,试图搜集清军的情报,正要返回时被当地居民发现,双方发生激烈的战斗,死伤惨重。15日,英舰对这一地区炮击以报复,并有250人的部队登陆,烧毁部分房屋。

同治皇帝接见使臣1873年9月27日《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说:中国皇帝在北京接见外国使臣。)

同治皇帝在宫中接见几位前来中国赴任的外国使臣。这些外国人没有行跪拜礼,这在乾隆时期甚至道光时期都是不可想象的。

猜你喜欢

原图木刻画报
《黄土地》画报
桌上盆景(外一幅)
家国情?家国梦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李富贵木刻作品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完形:打乱的拼图
找一找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跨越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