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到底谁来务农

2014-02-26赵剑云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脚趾甲田地父辈

赵剑云

记得有一位乡亲曾经这样问我:你在北京呆了那么多年,你脚趾甲里是否还有家乡的泥巴?

那时候,我对他说:我打小在田野里长大的,打过赤脚,玩过泥巴,脚趾甲里的泥巴纵然想洗,也是洗不掉的。

身处城市,踩不着乡土,看不见亲人,有的只是无尽的乡愁。而在泥土与乡土之上,却承载着我很多记忆与情愫。有时候,自己觉得,一个人只有光着脚丫站在田野上才是最真实的。

首都北京,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城市,也是我长期学习工作的地方。白天晚上北京尽显繁华,可每次霓虹闪烁,酒意阑珊,孤走路旁,我都会觉得北京太喧嚣:抬头看不到星星,低头寻不着一丝宁静。有时候我觉得这里的空气,都有些浮躁。

而在2000公里外我的老家,桂林市全州县,鱼米之乡,青山绿水。春夏之际,蛙声一片;秋冬之时,果蔬遍野;着实让人怀念。

读到这,相信有人会问,既然你那么怀念你的家乡,那你为何不回到自己的家乡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对我来说,家乡已经回不去了。这可不是故作矫情,这是一个农村人的感慨,相信也是很多人的乡愁。

记得小时候,我们的父辈们都有一个非常朴实的愿望:希望我们有朝一日能够离开他们劳作了一辈子的家乡。他们没怎么读过书,但他们深深地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苦楚。他们拼尽全力送我们上大学,倒不一定希望我们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但他们一定希望我们有朝一日离开家乡,不再把农药撒,把锄头扛。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都“舍不得”把自己的“衣钵”(务农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儿女。以至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连种田种地都很少有人会了。

当然,家乡回不去,更主要的还是农村土地收益的相对贬值。换句话说,即使我们年轻人具备务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很难从土地上得到高于在外务工的收益。

最近这几年,年轻人基本上已经不再务农,这在我的家乡已经司空见惯。如今,就连上了年纪的父辈们,很多人也逐渐脱离农业。

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案例。我老家所在的广西全州县绍水镇福壁村委上荷塘村,距离绍水镇3公里左右,虽然田地不多,但却是镇里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村。我的父辈们,几乎个个都是菜农,他们以勤劳著称。然而今年回家,我发现村里种植蔬菜的人这几年在逐渐减少,以至于最近这几年很多土地都出现了闲置。

面对这样的现实,村里很多人开始另谋出路。有的在镇上做起了木工,有的在外边专门替人盖房搞装修,有的甚至举家远赴海南打工……总之,在家务农的人越来越少。

去年,我50多岁的父亲也开始“离家出走”:随我表哥一起,参与贵广高铁的修建。

据我父亲介绍,他随我表哥参与修建贵广高铁,平均每天收入在300块钱左右。“在外边干两个月,相当于在家里干一年。”这是他去年最深刻的体会。

我家共有3亩多稻田,每年春节回家,我都会去自家田地里转转。我也常常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观察这片乡土的变化。

这次回家,我看到自家的稻田荒废了很多。听父亲说,现在种粮,一亩水田种两茬,产量在1600斤左右,除去化肥、农药等支出,一亩一年也就只能赚个1000块钱左右。即使家里的田地都不荒废,父亲辛勤劳作,一年下来,收入也就20000元左右。除去吃穿用度,也是所剩无几。

另外,据乡亲们介绍,去年绍水镇镇上的中央直属粮库不收老百姓种的粮食,粮食卖不出去,今年他们将用脚投票:不再种粮。

年轻人不愿意,也不知道怎么务农,年长的父辈们也不再务农。不禁会问:未来,到底谁来务农?最近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想到这,不禁让人充满期待。endprint

猜你喜欢

脚趾甲田地父辈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找梦
找梦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脚趾甲可能该剪成方形
尊敬父辈
神回复
两只小猫
田埂
为什么手指甲比脚趾甲长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