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夏目漱石作品的中国文学元素运用及其意义

2014-02-25李一松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8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儒家思想

摘要:《心》标志着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思想的日臻成熟,真实反映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急遽转型时期不断反思自我价值,探求自我精神归宿的复杂心路历程。漱石自幼偏好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阅读了大量古典文献经典,其思想打上了儒家、老庄思想的烙印。在文艺理论观上,他强调文学的道德因素和社会功用,与中国传统文艺思想观一脉相承;在实际创作中,他所归纳、提倡的文学创作手法亦与中国古代文论密不可分。《心》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学元素,这使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关键词:夏目漱石;《心》;汉诗;儒家思想;文艺理论观

作者简介:李一松(1989-),男,河北保定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2

《心》于1914年连载于朝日新闻,随后由岩波书店出版。小说共分三部分:《先生和我》、《双亲和我》及《先生和遗书》。这三个部分互为联系呼应、于形式上却相对独立。《先生和遗书》作为全书核心,昭示着作品的主题。《先生和我》、《双亲和我》两部分作为铺垫、埋下伏笔。从整体风格来看,小说的笔调沉稳平和中暗藏风雨,所提出的人生课题极为严肃: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与道义的矛盾,对个人前途乃至国民命运的隐忧一一显现,凸现出来的正是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复杂矛盾、惆怅彷徨而又极度自尊的精神世界。

漱石自幼钟情汉学,酷爱汉诗文,14岁即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立身出世。他饱读汉籍,博通“左国史汉”,尤好唐宋诗歌。《木屑录》曾记:“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为文章。或极意雕琢,经旬而始成,或咄嗟冲口而发,自觉淡然有朴气。窃谓古作者岂难臻哉。遂有意于以文立身。”他在《文学论》“序”曾言:“余少时曾嗜读汉籍,虽修读时间甚短,于‘左国史汉中,余冥冥里得出文学之定义。”

漱石23岁游历箱根期间,钟情于汉诗写作,其中不乏精品。这些汉诗遣辞考究、技巧圆熟,创作风格独具匠心,已然自成一家。同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889年9月9日,创作汉文游记《木屑录》。《木屑录》是漱石最早编订成册的作品,署名为“漱石顽夫”。“漱石”二字出自唐代《晋书》“漱石枕流”之典故,为夏目漱石所借用,成为其正式笔名。“漱石”这一笔名昭示着作者欲远离尘嚣、清心淡泊之精神境界。漱石青年时期对中国古代哲学兴趣颇浓,大学时曾写出学年论文《老子的哲学》。论文分四个部分:总论、修身、治民、道。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自那时就已融入他的思想体系,并对漱石文艺创作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夏目漱石一生共创作了二百余首汉诗。在1916年,漱石作了生平最后一首汉诗《无题》。这首汉诗绝唱,可谓是漱石一生高尚品格的写照与精神境界的升华。漱石晚年提出“则天去私”的思想,其后期作品往往流露出对禅、佛宗教的深刻领悟而颇具深意。

《心》的创作技巧成熟高超,是日本近代文学经典之作,奠定了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小说创作中崇高的地位。漱石汉学功底深厚,既精熟典籍原文,又深谙其表现手法。《心》中的中国文学元素俯拾即是。作者巧妙采取了引用、化用、临摹等手法,从中国古代典籍的诗文词句中汲取素材,取得了深刻的艺术效果,使作品独具魅力。

1.引用

所谓引用,是指作品的成分中取材于中国古代典籍,或引用典故,或截取诗文片段。其特点是所引用的典故或诗文完全取自中国典籍,且其特定含义也近似于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含义。例如:

私は二人の間にできたたった一人の男の子でした。宅には相当の財産があったので、むしろ鷹揚に育てられました。私は自分の過去を顧みて、あの時両親が死なずにいてくれたなら、少なくとも父か母かどっちか、片方で好いから生きていてくれたなら、私はあの鷹揚な気分を今まで持ち続ける事ができたろうと思います。

(心下先生と遺書)第三节

译文:

我是他们唯一的男孩子。家里又很有钱,自由生活是非常悠闲自在的。我回顾自己的过去,如果双亲那时没有死,至少父母能有一个人在世的话,我想我那悠闲自在的脾气一定会持续到今天的吧。

鹰扬出自中国古代典籍,表威武、逞强、自得之意。《诗•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毛传》:“鹰扬,如鹰之飞扬也。”元人萨都剌《威武曲》:“当年意气何鹰扬,手扶天子登龙床。”三国魏人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此处“鷹揚な気分”译作悠闲自得,与中国文化语境接近。生动体现了主人公在幼时的殷实家境下形成的独特性格。

2.化用

所谓化用,是指在借用中国典籍成分的基础上,进行自身独创性的加工改造,以取得强调表达语气、强化讽刺意味等效果。例如:

もし相手がお嬢さんでなかったならば、私はどんなに彼に都合のいい返事を、その渇き切った顔の上に慈雨の如く注いでやったか分りません。私はそのくらいの美しい同情をもって生れて来た人間と自分ながら信じています。しかしその時の私は違っていました。

(心下先生と遺書)第四十节

译文:

倘若对方不是小姐,我一定给他一个最好的回答,就像把甘露洒在他饥渴的脸上一般。我相信我自己是生来就具有这般美好热情的人。可是那时我却恰恰相反。

慈雨,意为法雨、甘露。南朝梁简文帝《上菩提树颂启》:“慈雨被于无垠”。《南郊颂》:“广行四等,被慈雨于枯根;大阐三明,惊法雷于羣梦。”这里作者把“最好的回答”比作美好的“甘露”。而结果“恰恰相反”,此处“慈雨”起了强调的作用。

3.临摹

所谓临摹,是指作者借鉴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技巧,融于自己作品的表达中。在《心》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数漱石在小说中融入了《左传》采用的表现手法。例如:

私は東京へ来て高等学校へはいりました。その時の高等学校の生徒は今よりもよほど殺伐で粗野でした。私の知ったものに、夜中職人と喧嘩をして、相手の頭へ下駄で傷を負わせたのがありました。それが酒を飲んだ揚句の事なので、夢中に擲り合いをしている間に、学校の制帽をとうとう向うのものに取られてしまったのです。ところがその帽子の裏には当人の名前がちゃんと、菱形の白いきれの上に書いてあったのです。それで事が面倒になって、その男はもう少しで警察から学校へ照会されるところでした。しかし友達が色々と骨を折って、ついに表沙汰にせずに済むようにしてやりました。こんな乱暴な行為を、上品な今の空気のなかに育ったあなた方に聞かせたら、定めて馬鹿馬鹿しい感じを起すでしょう。私も実際馬鹿馬鹿しく思います。しかし彼らは今の学生にない一種質朴な点をその代りにもっていたのです。

(心下先生と遺書)第四节

译文:

我到东京上了高中。那时候的高中生要比现在粗野、凶狠得多。我的一个熟人晚上同职工打架,用木屐打破的对方的脑袋。那是饮酒的结果。正打得难解难分之际,那人的学校制帽终于被对方抢去了。帽子衬里的菱形白布片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他的名字。这下就麻烦了,那些人险遭警方给学校的照会。幸而有朋友们多方周旋,总算是未经起诉便告了结。你们成长在今天这样的文雅气氛中,听到这样粗野荒唐的事情,肯定是会觉得非常愚蠢吧。其实我也觉得很愚蠢。然而他们却有一种现代学生所没有的质朴。

夹叙夹议是《左传》表现手法的一大特色。漱石借为己用,叙述、想象、评论相结合,使小说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作者先评论那时东京的高中生“粗野,凶狠”,进而回忆叙述打架的具体场景。接着又评论猜测“你们是否认为这很愚蠢”以及自己认为“也是很愚蠢”“拥有现在学生不具备的质朴”的议论。

夏目漱石作品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融儒、道、释于一身,与中国传统文学形成了有机整体的关系。日本传统文学观主张文学应追求“写实的真实”、“浪漫的物哀”及“象征的闲寂”,侧重于文学给予人心灵的美感,致力创造一种象征着真与美的“风雅世界”而较少提及文学的社会功用。在漱石从事文学创作时期的日本文坛,强调文学写作应是一种“无理想、无解决”的“平面描写”的自然主义思潮依旧居于主导。漱石的创作没有追随时下盛行的文学思潮,在对日本传统文学观采取扬弃态度的基础上更多地遵循、借鉴了中国传统文艺思想。《文学论》指出:“有些人往往把文学视为高尚、智慧的娱乐工具,或者宣扬文学里没有道德成分。我想告诉这一派人,文学的范围绝不是如此偏狭的。”

漱石文艺观受到中国文化影响,还表现在他对实际创作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方法的归纳论述上。《文学论》中总结了文学的创作方法,提出联想理论,并由此阐发出诸如“调和法”、“缓和法”等具体方法。漱石对文学创作方法的归纳阐述体现了其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种种暗合。如其对“调和法”的提倡:漱石之“调和”与西方文论中“调和”之意迥异,他认为文章虽为言情述事而作,但也应该借助其它的各种元素与之相互融合。推广而言,欲抒发情感,需借助与之相关景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达到物我相和之境以增强表现力。这种手法与我国古代文论的许多提法非常相似。如《文心雕龙•物色》提到作者应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外物,借助对客观自然景物的着重描写来表现主观感情。《文心雕龙》所言“联类”,即指联想类比,以物写物,以物载情,明写此而实为彼,呈现出浑然一体的融通状态。漱石的创作观正是与此中国诗学理论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以《心》为例,通过对漱石作品和其文学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论对漱石的文学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漱石从根本上突破了文学作品只反映个人真实情感的束缚,否定了文学不能具有道德社会功用的“只为艺术自身而艺术”的主张。作为一个典型的日本近代同时受到中西文化双重影响的作家,夏目漱石的这种兼收并蓄使其作品既带有时代印记,又兼具其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夏目漱石,心,东京岩波书店,1984

[2] 岛田厚,漱石的思想,国语国文论集,1997

[3] 伊藤整,日本文学小辞典,新潮社,1979

[4] 何少贤,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5] 陈良运、韩湖初,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6] 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 林岫,诗文散论,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

[8] 叶渭渠,日本美学思潮,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9]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0]臧运发,夏目漱石早期思想浅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11]李素,浅析夏目漱石《心》中“k”的形象,东岳论丛,2010

[12]黎跃进,王阳,《我是猫》的中国元素运用及其意义,东方论坛,2012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儒家思想
最厉害的本领
抓住对方的心
抓住对方的心
我是猫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儒家思想与书法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老学因素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