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之珠:因爱而重,因慈而善

2014-02-24练路

中关村 2014年2期
关键词:港币慈善机构慈善事业

练路

香港慈善机构的模式重在引导和服务

香港“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为慈善事业发展创造拓展空间;政府有效的监督管理,为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把握方向;多渠道的善款募集,为慈善机构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依靠非政府组织力量发展慈善事业可资借鉴。

香港有两种慈善机构:一种是法定的慈善机构,如保良居、仁济医院,规模较大,由立法会拨款运作。政府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审查,保证钱款不会落入个人口袋。另一种是民间的慈善机构,成立手续简便,发展很快,涉及范围也广。在香港无需预先设立专门基金,只要向政府递交注册申请,包括人员构成在内的机构运作目标计划书,经审核通过后,就可宣告成立慈善机构。获批后,政府为其提供租金优惠的办公场所,每周一或两天可到公共场合举行募捐活动。民间慈善机构则每年一次向政府报送财务状况和人员变更状况报告,获得会计师事务所认可后才能继续运作。

香港管理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在香港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都不是政府独揽的,已形成多元多主体参与的局面,非政府组织在香港社会中充当重要的角色。香港并没有专门的慈善方面的法律法规,但这并不意味着慈善事业发展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事实上在香港有许多的法律法规都和慈善相关,只是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之中而已。

香港慈善组织的筹款机制十分灵活,经费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个人捐款。香港市民普遍有慈善观念和捐赠行为。不管是普通人还是成功人士,都愿意为社会的慈善事业做贡献。

二是会费和经营收入。香港的慈善组织可以根据章程的规定,向会员收取会费筹集一定资金。另外,有的慈善组织拥有自己的固定资产, 通过出租房屋、商业经营等形式来获取收入。

三是各种慈善基金的捐助。在香港与慈善相关联的组织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会服务组织和基金组织。他们同为非政府组织,在职能定位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社会服务组织基本定位在于服务,按规定开展各种社会服务;基金组织定位在于募集资金,根据一定程序捐助给社会服务组织。

四是政府资助。上世纪90年代后,港府社会服务机构经费投入迅猛增长。慈善组织约90%的经费来自政府的资助。近几年,港府提供给非政府组织的资助大约占福利署年度总开支的20%。

香港慈善事业薪火相传“善”无止境

常态下的慈善是高尚的品德;国难时的慈善是社会责任。善无无止境,薪火相传,共襄义举,精神互动。“德不孤,必有邻”。香港慈善事业之兴旺,正是以人为本吹拂的助人为乐之泛爱仁风,是社会和谐完美的体现。

香港的慈善事业已不单纯是给受灾地区捐款,对失学儿童捐助,为经济困难人家提供支持和服务……其核心是公民参与社会奉献的情怀。慈善更多强调的是公益,它是人人可参与、可受益的一项事业,突破了富人与穷人的界限。

港府大力弘扬互助互爱的“香港精神”,公众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慈善义演、慈善晚宴、慈善拍卖等慈善捐款活动。在香港,政府会给予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慈善家以很高的荣誉。另一方面,社会慈善公益捐助不仅仅是富豪们的事,民众也非仅仅充当社会慈善公益捐助的受众,实际上他们更是社会慈善公益捐助活动的主体和基础力量。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不久,香港各界对海啸灾区的捐款超过7亿港币,人均捐款超过100港币,既创下了当时香港历史上赈灾募捐的最高纪录,更成为当时全球人均捐款额最高的爱心城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香港慈善组织迅速行动,仅香港红十字会一家在3个月内就筹集到近10亿港币善款。同年7月,又在德阳市成立康复及假肢中心,成为汶川地震后四川首家“假肢中心”,为约1万多名肢体残疾人士提供服务。除此之外,香港红十字会还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并为有关人员提供培训。事实表明,香港是乐善好施、大爱无疆的礼仪之邦。

非营利慈善机构在现代社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慈善机构已成为港府、市场以外的第三股维持社会安定繁荣的强大力量。基于法规的完善和无冕之王的无孔不入,也让众多慈善团体透明化,从而增强公众对慈善团体的信心。这一切,使善款源源不绝形成“善”的循环。

香港街头募捐“售旗”张扬大爱无疆

香港慈善经费尽管有政府财力保障和支持,但还需要向公众募集。慈善机构为募集到更多的善款,经常会推出各种有创意的活动,慈善募捐是一门“策划”的艺术。“售旗”更具民族特色,在爱心传递中孕育了慈善家。

“售旗”是香港慈善募捐活动中有影响力的一种方法。周六上午,香港的一些慈善机构都会组织青少年或学龄前儿童在繁华的闹市区为获得社会福利署许可的慈善团体募捐。“售旗”者斜挎着一个透明的可塞进钱币的封闭塑料小箱子,或一尺见方的帆布包,每逢路人便会有礼貌地请他们买旗,即使你只将一、两元硬币塞入小箱子内,“售旗”者都会微笑着真诚地说声谢谢,并在你的衣服正面上方贴一张不干胶彩色小纸片,显示你当天为某慈善机构捐了款。买旗已成为许多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别小觑那一元钱,正是积少成多,每一次“售旗”活动,都能为有关机构筹得数十万以至数百万元的善款。香港人的慈善做得好,与港人从小被教育要记得捐献,常做义工是分来开的,这种启蒙从孩子刚懂事时就开始了。令人感触最深的是5、6岁大的学龄前儿童由成年义工陪同“售旗”。当小朋友们用怯生生渴望的目光看着你,挥动着手中彩色小纸片时,站在他们旁边的义工总会用优雅的带着鼓励的眼神专注地望着他,给以心理支持。让学龄前儿童参与“售旗”,用事实教育并满足了孩童乐于助人的行善期望,帮助他在幼小的心灵上扎下行善的根。因为付出,所以快乐,成全别人,也陶冶自己。

“售旗”活动,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筹集到了慈善资金,而且在于培养和激发了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帮助他们从小树立社会公益观念。

香港的“马会基金”

张扬大公无私

香港赛马会享誉世界,不仅是因赛马娱乐发挥到极致,更在于非牟利营运模式名扬天下。没有股东,没有分红,所有的盈余全部回馈社会。无论是资金规模,还是悠久的慈善历史,是东方之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959年香港赛马会(慈善)有限公司成立。随后,为了能更专业行善,有关部门在1993年成立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专责管理捐款事宜,该基金平均每年捐赠慈善的款项超过10亿港币。在香港,赛马的意义早已超越娱乐层面,而成为丰厚社会福利的重要基石。

马会基金每年的支出主要用于支持大型社会公益计划及资助约100个慈善团体推行慈善服务项目,其捐款金额高于香港公益金全年捐献的5倍。马会基金的捐款全数用在700万香港市民身上。

马会基金的运作模式毫无疑问的也是香港赛马会的“非牟利”模式。马会董事局由12位在香港享有显赫声望的人士组成,他们由200名资深会员通过选举产生的,义务任职,不领取酬金,纯粹以社会责任感来领导香港赛马会。

除了马会董事局之外,香港政府还有不同的部门来监管马会。赛马政策由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监管,赛马的赛期改变需要很多部门协商确认,而财政方面由港府财政司监管。香港马会虽然不是上市公司,但也参照香港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在财务监管、风险管理、财务报告和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采纳最佳的机构管治模式。

香港创建第一只

属于自己的“公益金”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宝塔是被赋予灵气的建筑,蕴含着护佑黎民百姓功德,成为行善积福的象征。“香港公益金”选用宝塔作标志,感召市民只要付出滴水之恩,则可聚沙成塔,为世上有需要的人士带来幸福和希望。

一个属于香港公民自己的公益金在1968年11月8日问世,成为亚洲首个此类型的慈善机构。其使命是透过向社会人士呼吁,为社会福利机构募捐,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援助。香港公益金的募捐形式有90多种。“百万行”是众多筹款项目中历史最悠久的一项,广受香港市民欢迎。自1971年首次举办以来,已经举行了近150次步行。历年来参与人数共超过270万人次,筹得善款超过4亿港币。香港家喻户晓一年一度的电视节目“万众同心公益金”由公益金及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当晚,星光熠熠,香港的各界名人、红星汇聚一堂,倾力演出,呼吁巿民慷慨解囊,共襄盛举。

香港是一个中西荟萃的城市,每月都有值得庆祝的节日。“月”赠公益活动旨在鼓励大家参加每月捐款计划,所得善款用于有需要的人士,使之感受佳节的温馨。捐款将会全数送到受惠人手中,不用扣除任何行政费用。凡捐款港币一百元或以上者可获免税收据。“贺礼捐公益”计划,鼓励人们在生日、结婚周年、公司开张等喜庆日子,将贺礼转为捐款送赠公益金,让有需要的人分享您的欢愉。

香港富豪:

“留财子孙不如积德后代”

人成为富豪后,给儿女留钱财,还是留精神财富?为数不少的港人的价值观是,精神财富可孕育能力、本领和道德操守,是孵化器,不仅能生出钱财,而且薪火相传。许多品德高尚的创业达人都是行善者。

不给儿女留财产是很多香港成功人士的做法。许多富翁选择冠名成立慈善基金,已然成为香港慈善捐款一大特色。富翁先向基金会注入一笔钱,几千万、几亿不等,用其利息或百分比逐年支出做善事,其余资金如果投资有方,不仅可保本,而且会增值,使基金会可以长期运作下去。最著名的是李嘉诚基金会,专注于捐赠教育、医疗和慈善,估计约有500亿港币在运作。

富人的财富取之于社会再回馈给社会。香港众多慈善家无论出身如何,都躬行中华传统美德。

靠地产建筑和酒店业起家的余彭年先生是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2010年4月余彭年先生在上海宣布,把接近一百亿港币家财,尽数用于慈善事业,而不留给子女。余彭年慈善基金会也成为中国第一个超过十亿美金的民间慈善基金会。早在2003年,余彭年先生激活了一个名为“彭年光明行动”的慈善活动,斥资人民币5亿元,让青海、西藏、甘肃、宁夏、吉林、辽宁等10省区的20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何英杰是香港烟草有限公司创办人。1983年何先生创办“良友慈善基金会”,1994年成立何英杰基金会有限公司,捐出金额数以亿元计,主要帮助香港劳苦大众及内地同胞。他捐助大量金钱,却从不求名,亦不会出任慈善机构主席等职务。1991年华东水灾,他曾捐款1亿港币予灾民。

接近“茶”寿谢世的邵逸夫先生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在中华大地很多高校和中学都有以其名命名的教学楼。自1985年开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持续巨额捐献,平均每年1亿多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2008年汶川大地震,所捐一亿元也是以重建校舍为主。邵逸夫获国家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终身荣誉奖”当之无愧。

有香港“股神”之誉的李兆基先生,对中国教育事业独具慧眼,曾捐一亿元支持复旦大学。他动情地说,“我在香港经商,发现所有投资银行、财经公司均以聘用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名校学生为荣,且薪金特高。今日中国进步神速,已有大国地位,国家富强之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内地三间名校如复旦、北大、清华,将与上述三所世界名校的学生看齐。”“我一介商人,事事都讲求‘投资回报。例如,今天捐款给学校,受益者不独是学生本人,更可相传至下一代以至整个社会,就是很好的回报。”李兆基获得事业成功更不忘热心公益,报效国家,服务社会。2008年为地震灾区累计捐款额度高达5.77亿人民币元,成为海内外个人捐款最高者。

霍英东,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这位被民间称为“红色资本家”的老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不是传奇式的发家史,也不是显赫的身份,而是对公益和慈善事业的热忱,已经成为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的精神遗产。霍英东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港币。霍先生一向对推动教育工作情有独钟,2003年先向香港科技大学捐赠3000万元,两年后又捐出一笔总值8亿元的巨额善款,支持该校未来的发展,这笔捐款创下该校十多年来接获捐款的最高纪录。除了对香港教育支持,霍英东对内地教育也不遗余力,尤其钟情他的家乡番禺南沙。多年来在家乡已投资建设超过40亿元。霍老一共向内地捐赠了多少钱,他回答不出来,只是谦虚地说:“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说不上是贡献,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霍老酷爱体育运动,尤其是在足球。他在1984年10月,捐赠一亿港币设立体育基金,多年来已累计投入4亿港币。2008年奥运“水立方”他也出资了2亿元。

猜你喜欢

港币慈善机构慈善事业
换新钞
英国慈善制度对我国慈善机构内部控制的启示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おにのめにもなみ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