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案例 关注细节 彰显个性

2014-02-24徐红霞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4年2期
关键词:案例阳光孩子

徐红霞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同理,在教师专业成长上,在教艺锤炼上,也需借助“自主、合作、探究”的行动研究。对多数教师而言,教师的“自主”发展,在研究起步时往往力所不能,恰如植物界的“共生效应”,即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枯萎死亡,而与另一种植物一起生长则会生机勃勃。基于合作与探讨的研训模式所依靠的正是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借助阳光论坛这一研训平台,我们力求通过将个人与集体研讨结合起来,将不同教学构思、不同教学策略方法的运用、不同的教学理念以及不同教师对教学细节的体悟进行比较研究、反思,以达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共同提升。

一、阳光论坛的组织操作策略

“阳光论坛”的模式概览

阳光论坛是一个“基于案例”的校本研训模式,它旨在助力教师理论与实践性智慧的双重提升,在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阶梯的同时,也注重谋求学校探究文化与教师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以常态教学中的案例为基点,让教师们在“对话”与“辩难”中擦出个性的火花是阳光论坛创设的初衷,也是其终极目的。我们借助“论坛”这样一个对话的平台,以“案例研究”为支点,以“关注细节,彰显个性”为主题,通过名师案例、教师自己的案例的呈现,实实在在地进行研讨,寻找亮点,解决难点。阳光论坛,可谓我校校本研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不断地对其组织形式与内容进行调适与凝练,最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

1.引领主体。对于一所学校的整个教师群体而言,总有一批教师走在教育教学科研与实践的前面,这些教师大都是具有丰富教研经验的学科骨干,他们是本校的领头雁,自然地成为了引领学校“阳光论坛”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为了保障论坛理论思想来源的多元化,我们也注重引进校外力量,如我校的联谊群体以及各级专家也成为我们论坛的引领主体。为了培养每一位一线教师自我发掘的意识,我们逐一将权力下放,主讲引领的主体实现了由专家拓展到学校学科资深骨干,再到普通教师的逐层下放。为让论坛活动常态化,我们拟定每月举办一期。经调整与摸索,“阳光论坛”的引领主体最终实现了目前的格局,即由联谊群体、各级专家、学科骨干与普通一线教师的交叉组合。

2.组织模式。基于不同教研主题的特性,我们共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模式,分别是观点碰撞式、自由辩论式和质疑探讨式。(1)观点碰撞式主要是针对同一主题中几个互相冲突的观点流派的教研内容,基于不同的观点形成几个为自己观点辩护的小团体,在不同团体之间展开辩难质疑,教师在碰撞中交流与探讨,最终形成个人化的见解并在共享与论辩中锤炼个性。(2)自由辩论式主要指针对同一论题,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鼓励所有教师或在本学科内部进行发言或在全体教研组成员面前表达自己的看法,目的在于让每位教师各抒己见,在表达中完善自己的认知框架,以期让教师们在不同的论点中汲取养料,并养成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3)质疑探讨式则讲究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细节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尤其是那些易被我们忽略的但足以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我们首先提炼出值得探讨的问题,细加研究,继而对我们的日常做法加以考察质疑,最后借由交流平台探讨心得。

3.论题聚焦。论坛组织与开展的成功与否以及开展的意义大小取决于论坛的主题拟定与内容筛选。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名师的案例对指引我们的教育教学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存在较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同时也更能激起教师们的研讨兴趣;当然正在进步中的教师的教学案例也有着不少可取与可改进的部分;此外,教师们的学习心得汇报也是互相学习的重要资源。这些鲜活的案例和教学中的细节都是阳光论坛聚焦与研讨的载体,借助这些载体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提升。

4.操作流程。确定引领主体与聚焦的研讨主题,选定合适的组织模式之后,便进入具体操作环节。无论是依照观点碰撞式、质疑探讨式还是自由辩论式的组织模式开展论坛研讨,其操作流程大体一致,共分为五个环节:第一,专题凝练,即通过对教学中细节的关注与放大找寻可聚焦的研究点,进而提炼出此次论坛的研讨专题;第二,案例征集,即向论坛的各类引领主体征集与本次主题相关的案例;第三,理论观照,即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理论层面入手,找到与本次主题相关的理论切口与理论依据,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跨越并发挥理论的引领作用;第四,论坛探讨,即在完成前三个步骤的前期准备之后,依照选定的组织模式开展论坛的研讨;第五,反思提升,即在论坛研讨结束之后,论坛的参与者对本次研讨的过程与内容以及所思所得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记录,力求在反思中再有所提升。

以上四个元素可谓“阳光论坛”的四大支柱,每一个支柱都是阳光论坛得以成形、成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做好每一环与每一个步骤的基础上,才能成就“阳光论坛”这一校本研训模式,才能使其更好地助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研能力的同步提升。为更加明晰地阐述这四个元素的组成部分以及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图示的方式展现阳光论坛的组织样貌,详见下图所示:

二、阳光论坛的组织模式举隅与案例赏析

(一)自由论辩式

围绕中心论题,组织各学科组教师在学科组内部与学科组之间开展探讨,各学科组结合本学科教学实践来发表看法或做法。论坛旨在体现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学科间的沟通以及不同学科任课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与把握。自由辩论式组织模式如下图所示:

案例举隅:

为引领两位新教师的职业定位,我们就“什么是优秀的教师,如何成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这一专题展开了自由辩论,论坛主持人将这一命题进行分解,层层推进,引发了教师之间的热烈探讨与交流。

1.三类教师,你最欣赏哪一种?

主持人:老师们,大家好!有个观点大家都认可,那就是“学校要发展,教师先要发展”。为了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学校努力为教师搭建各种平台。这次特为新调入的两位新教师组织了亮相课活动,本次论坛的话题,就从这两位新教师谈起。

我想问一问:在你们心中,想成为怎样的教师?现在有三类教师特别引入关注:第一种是能做课能秀课,有技巧,擅表演,外出竞赛能拿“红本本”;第二种是上课不花哨但实用,学生考试成绩顶呱呱;第三种是有思想有激情,个性飞扬有智慧。你们欣赏哪一种老师呢?

(以下略)

主持人:王老师分析得挺有道理,那么针对实际,我们学校到底需要哪一类教师?我看,这个问题,校长应该最有话要说,那我们先听听校长的想法。

校长:这三类教师都需要,当然我们更要有追求完美的意识。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会促进教师的成长。做课是教师磨课的过程,新教师上课的试教、评课、修改教学设计是做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下苦功夫,多次磨练后变得娴熟、完美,是每个教师成长要经过的道路。第二类教师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有良好的愿景,虽采用的方式有些不适合,但教师毕竟付出过,同样被大家认可。有个性的教师,是教师发展的更高境界,他可以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能教出有思想的学生。今天两位新教师的展示教学,就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在彼此的共鸣中出现的那些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思考,其实就是思想。新课标下的许多理念,也需要我们好好深思,所以希望教师们能做好一道加法:做秀十实打实=个性化、智慧型的好教师。

2.你最欣赏谁?如何看待有个性的教师?

主持人:看来,多数老师都希望成为第三类教师,但要成就这样的教师并不简单。大家一定很欣赏特级教师吧,因为他们就是好教师。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有588位之多,这些特级教师中,你最欣赏谁?(多媒体展示部分特级教师及特点)

3.何谓有思想的教师?

主持人:慧眼看世界,灵心悟教育。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略)

4.各学科组教师如何从自身做起?

主持人:跟着感觉走,凭着经验走,日子久了,你会找不到自己。听了大家的发言,你有什么感触呢?打算从哪里起步,从哪点去努力,找到更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呢?请坐在下面的老师发言。

(略)

以上,为一次“最美教师”自由辩论式阳光论坛的实录,以这种形式展开可以较好地鼓励教师们畅所欲言,利于学科组教师内部之间共识的达成,也利于不同学科组教师之间的倾听与沟通。

(二)质疑探讨式

质疑探讨式阳光论坛的组织策略是围绕中心论题,组成两个团体,专家团与教师团,两个团体的教师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观察并由专家团对教师团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并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这一模式旨在质疑问难,解决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如下图所示:

华东师大崔允郭教授认为,观察与研究课堂理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或手段。教师通过观察自身教学行为表现,分析和反思行为背后“假定”的合理性,有利于教师采取“知情”的行动,从而克服行动的盲目性,增强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次以“理答机制”为主题的论坛活动记录。

智慧理答精彩理答赏析(此案例由龙游实验小学 徐国良老师整理而成)

“理答”作为最见教师功力的一个侧面,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教师理答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是否充满魅力,体现了一个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驾驭能力和教师本身的教育智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理答的作用并不亚于文本细读和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应十分注重课堂理答的有效性,增强理答的意识,实现智慧理答。

1.中段教研组发言要点——一个核心:理解

我们都说:理解万岁!实现智慧理答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去理解孩子的言说,理解他们的表现,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这时,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去分析,去解读孩子的言说、表现、行为。明确孩子何出此言,何出此行,了解孩子言说、表现、行为背后的动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针对性的理答。

案例一:王崧舟 《我的战友邱少云》

赏析:第4位学生的回答明显偏离文本的价值和教师的视域范围。面对这样的情况,王老师是怎么实现智慧理答的呢?第一句话:“孩子,你是不愿意看到邱少云死,是吗?”找到孩子言说的意图——不想让邱少云死。第二句话:“将心比心,谁不想活下去,我理解你,而且我相信,邱少云当时肯定也有这样的念头。”——站在学生角度,换位思考,表示理解,争取主动权。第三句话:“但是,同学们,你们再仔细听,作为一名军人,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他一定会听到一种声音,另一种更强烈、更坚定的声音,你听,谁听到了?”——利用偶发事件,促成课堂生成。于是,精彩就此诞生。

2.高段教研组发言要点——一个原点:契合点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对话过程,是一个在文本的撮合下,实现学生视域、教师视域、编者视域和作者视域走向融合的过程,最终找到这四者的一个契合点。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因素(语言贫乏、逻辑不清等)的影响,往往会造成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情况。当孩子的言说内容未能与文本价值、教师的视域达到一致时,教师要努力寻找师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再从契合点出发,牵着学生的手一起行进。

案例:支玉恒 《地震中的父与子》(略)

赏析:支老师不愧是名师,早就练就金钟罩铁布衫了。“请你再读一遍”无非就两种意思,一是对不起,我没听清楚;二是一种暗示,孩子,你说错了吧?可是这位孩子愣是没听懂,就按照支老师的要求又郑重其事地说了一遍。看来不行。于是,支老师启发道:孩子,要是坏人对你说话,你也信任他?换个角度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觉醒。最紧要的是“不要紧,我知道你并没有这个意思,你想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起码的信任,是吗”这句话,在这儿,支老师找到了与学生的契合点——一是我不相信坏人的话,孩子,你肯定也不是的。二是人与人之间要有起码的信任——孩子也的确是这个意思。可是由于孩子的语言贫乏,思维不够精确,造成了这种言不由衷的情况。最后一句:“能不能修改一下你的话,让它更能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将孩子的语言引向精确。

3.低段教研组发言要点——一种心态:不急不躁

面对孩子错误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回答,教师要不急不躁,不愠不火。暗示自己:出现这样情况是正常的,如果孩子都能够回答得天衣无缝,那他还来学校干什么?不就是来学校学习的吗?只有这样想,你才可能静下心来,静能生慧嘛!于是智慧就此涌现。

案例 : 《生命 生命》(略)

赏析:后来,据听课的老师讲,这个教学环节,花了整整有5分钟。5分钟是个什么概念?是整堂课的八分之一。这是完全没有在课前预料到的。能一句话敷衍了之吗?不行!教师不急不躁,不愠不火,抱的就是一个信念——我非得让这位同学把这句话读好不可。于是,教师的理答行为也就在耐心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教研组长发言要点——一个原则:赏识为主

实际上,孩子成长的动力,更多的来自他们的伙伴,来自亲人、老师对他们的发自内心的关爱、欣赏和激励。一句话,好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夸出来的,优秀往往是夸出来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那么课堂当中的对话,就应该以赏识激励为主。

案例:孙双金老师 《只拣儿童多处行》交流读后感(略)

赏析:三个学生的交流,教师的三次理答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以赏识、激励为主。第一句话是一种认同式的夸赞,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强化,加以展开,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理答方式。第二处理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独具匠心,借用孩子的话来夸赞孩子,顺水推舟,既讨巧,又省心。最后一处理答“我愿意和在场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再次聆听你刚才讲过的话”,这不是赏识又是什么呢?

不过,我们觉得理答以赏识为主,要与一味地表扬、笼统地表扬区分开来。

(三)观点碰撞式

这一论坛模式在围绕中心专题的基础上,首先自然地形成几个不同的观点小团体(见下图),继而达成在不同观点碰撞中擦燃思想火花,拓展教学视野,让教师在相异甚至相左的见解中作出选择与判断,最终使每位教师彰显自我个性,如下图所示:

如对《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解读,教师们就呈现出不同的观点。这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专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本文以第一人称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回忆了“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晚上,陪同父亲去钓鱼,在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鲈鱼后,父亲却让“我”把它放了,原因是要我遵守捕捞鲈鱼的有关规定,作者在最后写了34年后“我”的感悟。

焦点一:对“启示”的定位、思考。领悟“启示”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试教后,这成为我们教研组几位教师讨论的焦点。

观点一:“启示”在文中应有两个不同层面、不同深度的理解。就事论事的启示应该是要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要自觉遵守规定。而将此事与人生其他经历联系起来,这“启示”是要抵制诸如“金钱、地位、利益”等现实的考验,而作出正确的道德抉择,这对于学生而言并不好理解,是要以学生的人生阅历为基础的。因此,理解这一层面的“启示”其实还是要联系学生生活小事或是典型的人物或事件,而不宜空洞地说教。

观点二:本文教学要抓住语言文字的品读自然领悟“启示”,文道要自然结合、有机渗透,避免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

焦点二:“钓”与“放”孰轻孰重?本文按事情发展过程记叙,内容线索为“钓鱼—放鱼—启示”。就“钓鱼”与“放鱼”两块内容而言,谁是重点呢?在试教后,我们几位教师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钓”是重点,因为这部分内容中蕴含着钓鱼的不易、鱼的罕见,这正是“我”后来不愿放鱼的情感铺垫,让人读了能感受到“放鱼”的抉择之艰难。

观点二:认为钓鱼之所以会成为一件不寻常的事,是因为钓中有启示,而这启示得来的缘由是“放鱼”这一意外的情节。没有放,就没有启示。

这一番争议,让授课教师也陷入了迷惘。这一“钓”一“放”孰轻孰重呢?显然这两块内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这个问题在我试教后一直到第二次上课期间,我一直未有成熟的思索与定论。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我显然有点平均用力了,并没有在“钓”“放”上确定一条引领线索。第二次课上完后,我又在思考这个问题,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是否可以以“放鱼”来牵引出“钓鱼”的品读,引读思路可否作如下设计?

以父亲那句“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为破文点,通过言行、神情品读体会父子俩的不同态度与心理变化。然后在解读“我”的态度时引发思考:我为什么不愿放?能找出理由吗?以这个问题引出对“钓”这段内容的回读,通过品读相关句子概括出不愿放的两条理由:一是鱼大而美;二是这条鱼花了“我”很大的功夫,这样将“钓”“放”两部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由“放”回读“钓”,由“钓”的品读来体味“放”这一道德抉择之难,这样就能让学生自然地体悟到“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的人生启示,如此品“文”到位,“理”自然现。

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关注教学细节,塑造教师个性魅力”这一专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探究活动,让教师们在这些学习与交流活动中关注自我成长,关注细节的价值,关注个性的魅力。教师们纷纷表示,这样的专题引领,似乎又激活了他们的个性细胞。“专题论坛”的引领与交流让我们重新开始审视自我的教学个性,专题案例的研讨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亮点与不足,也为教师们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阳光小学 324400)

猜你喜欢

案例阳光孩子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样板案例
走,出发!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走在阳光路上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