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再工业化的战略实施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

2014-02-21郭进杨建文

对外经贸实务 2014年2期
关键词:工业化制造业战略

郭进 杨建文

金融危机后,美国意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出台了“再工业化战略”,努力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占领未来全球制造业的制高点,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由此拉开了大幕。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如果成功实施,将会在高新技术和清洁能源基础上发展出新的产业并制定出新的技术和环保标准,这将对我国“世界工厂”的国际分工定位产生重大影响,因而需要仔细研究,认真应对。

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由来实质

“再工业化”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提出,当时主要针对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美国东北部和日本九州等重化工业区的产业改造和区域经济重振等问题。之后这一概念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丰富。80年代初期,“再工业化”的主要内容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换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再工业化”强调的是产业结构要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要素和产品,以及服务于新市场以新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转型。而现在的“再工业化”是指通过政府行为复苏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和发展工业,包括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和发展新工业的过程。

此次的再工业化战略与90年代的战略有很大的关联性。从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就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制造业发展的计划和法案,比如1990年的“先进技术计划”、1993年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1997年的“下一代制造——行动框架”、1998年的“集成制造技术路线图计划”、2004年的“鼓励制造业创新”总统行政令、《2004年制造技术竞争能力法》。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意识到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过低带来的问题,提出了“振兴制造业”的口号。2008年联邦政府推出了旨在使美国经济重归实体经济的“再工业化”战略,2010年8月奥巴马正式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签署为法律,并推出《鼓励制造业和就业回国策略》,积极支持制造业回流,重振制造业竞争力并恢复在过去10年中失去的560万个就业岗位。与扩大制造业出口市场相应,联邦政府又推出了《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鼓励科技创新,进一步巩固美国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产品的领先地位。

美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内容的“再工业化”战略,虽然基本延续了以往加强工业部门的要求,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有了新的内涵:整个再工业化战略定位在高端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领域,实现与新兴经济体的错位竞争;切入点是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重点发展的是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医疗、环保、海洋和空间技术等新兴产业。“再工业化”并不是传统工业的简单复苏和回归,而是以数字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实质是一场产业革命。

二、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现路径与实施效果

(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现路径

其一,出台法案或计划,从国家层面推动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特点是所有的相关政策基本都通过法案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颁布。在政府和市场之间,采取政府制定远景规划、落实法律规范,通过市场之手实施的路径,政府并没有过于干预市场主体的微观运行。具体的政策包括四类:一是直接救市措施;二是再工业化总体战略规划;三是新能源战略政策法规;四是战略新兴产业扶持政策法规。具体分类见下表。

其二,综合采取各种措施,落实再工业化战略。美国政府综合采取各种措施,落实再工业化战略。首先是明确产业定位。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基于比较优势,有所侧重,把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作为再工业化的突破口,重点扶持新能源、先进材料、精密仪器、电子产品和运输工具等行业;对纺织、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采矿、钢铁、造纸等资源型行业,仅仅给予适当的贸易保护。其次是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技创新。美国政府通过了《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和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等投入133亿美元,鼓励科技研发和创新。教育方面则向理工科教育倾斜,制定了专门针对产业工人的教育培训计划。第三是将中小企业视为再工业化的主要载体重点扶持,从加强贸易拓展、方便贸易融资和强化贸易规则三方面扶助美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其三,积极救助制造企业,夯实再工业化战略载体。金融危机暴发后,美国政府采取短期经济刺激和贸易保护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救助制造企业:一是积极救助大型企业,通过定向财政援助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紧急救援高盛等重要金融企业,缓解市场短期流动性问题,控制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同时对身陷破产边缘的大型制造企业如通用公司等采取政府直接救助的办法,确保其生存。二是吸引海外企业回归本土,利用税收优惠和政府扶持政策,一方面取消美国公司海外业务的税收优惠,另一方面为回归本土的企业和高端制造业提供土地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三是成立总统出口委员会,提出“国家出口倡议”,出台 “购买美国货”、“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帮助美国企业争夺出口市场。这一系列措施,使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制造业受到保护和刺激,挽救了深陷危机的经济和就业。

(二)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效果

一是制造业就业数据转好。据美国劳工部报告,得益于整体经济大环境好转、“弱势美元”政策、新兴经济体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能源价格走低和自给率不断提高等因素,2011年美国制造业共新增23.7万个就业岗位,扭转了延续几十年的制造业就业人数下滑趋势,标志着美国制造业就业形势开始转好并进入上升期。

二是制造业恢复增长。2011年、2012年制造业产量增长率分别达到4.5%和4%,均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出口方面,2008年美国制造业出口占世界比例为9.14%,2011年回升至9.89%。汇丰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美国制造业连续30多个月向好,而中国同期的数据则微缩。在美国制造技术订单(USMTO)方面,2010、2011年美国制造技术订单总额分别为45.3亿和55.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0.5%和66.4%,2012年1月更是达到4.02亿美元,为近10年来单月最高历史纪录,这是长期结构性改进的迹象。

猜你喜欢

工业化制造业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战略
战略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