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4-02-20董德平苏建友海安县人民医院江苏6600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中心

交通医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性比值粒细胞

董德平,苏建友(海安县人民医院,江苏6600;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中心)

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检测的临床意义

董德平1,苏建友2
(1海安县人民医院,江苏226600;2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中心)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变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68例脑梗死患者以及32例健康体检者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s%,N%)、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ocytes%,L%)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的含量,计算NLR,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WBC、N%、NLR、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梗死患者WBC、N%、NLR、CRP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逐渐升高(P<0.05);而L%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降低(P<0.05)。等级相关分析显示,NLR与WBC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676,P<0.05);NLR与CRP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533,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NLR明显增加,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脑梗死病情评估及预后观察的指标。

脑梗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密切相关,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病情预后[1-3]。明显升高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远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4]。本文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确诊的68例脑梗死患者血常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NLR与WBC与CRP的相关性,以探讨NLR在脑梗死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梗死组患者68例,男46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7±11.3)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确诊,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根据1995年度《中国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轻度(0~15分)、中度(16~30分)、重度(31~45分),将68例脑梗死患者按病情分为轻度组28例,中度组21例,重度组19例。对照组为本院健康体检者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3.1±9.4)岁,经检查证实无心脑血管疾病。所有受试者均已知情同意。

1.2 方法 采集脑梗死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静脉血2mL于EDTA-K2抗凝管中混匀,采用XS-800i血液分析仪(希森美康公司)及配套试剂进行WBC、N%、L%等参数检测。另抽取脑梗死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静脉血3mL于分离胶试管中,待血液凝固后离心分离血清,使用IMMAGE特种蛋白分析仪(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检测血清CRP水平,检测原理为免疫散射比浊法。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及t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NLR与WBC及CRP之间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WBC、N%、L%、NLR、CRP比较 脑梗死组患者的WBC、N%、NLR、CRP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组患者的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间各参数比较(±s)

表1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间各参数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WBC(×109/L) N(%) L(%) NLR CRP(mg/L)对照组 32 5.32±1.17 61.24±4.52 31.43±3.27 1.95±0.58 4.21±1.46脑梗死组 68 12.48±3.56*78.67±6.89*17.51±3.48*4.49±2.27*25.67±5.78*

2.2 脑梗死患者不同分组之间各参数的比较 脑梗死患者WBC、N%、NLR、CRP随着病情严重程度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L%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脑梗死患者不同分组之间各参数的比较(±s)

表2 脑梗死患者不同分组之间各参数的比较(±s)

与轻度组比较,*P<0.05;与中度组比较,#P<0.05

分组 例数 WBC(×109/L) N(%) L(%) NLR CRP(mg/L)轻度组 28 9.45±1.62 69.57±2.32 25.22±1.98 2.76±0.81 16.53±2.64中度组 21 12.35±2.09*78.29±2.87*18.70±1.65*4.19±1.14*24.75±2.89*重度组 19 17.64±2.35*#87.48±3.41*#11.42±1.19*#7.66±1.32*#37.83±3.75*#

2.3 脑梗死患者NLR与WBC及CRP相关性 以WBC、CRP作为自变量,NLR作为应变量,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LR与WBC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676,P<0.05);同时NLR与CRP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533,P<0.05)。

3 讨 论

在血常规分析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中,外周血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被发现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中性粒细胞释放各种蛋白水解酶以及过氧化物等多种活性物质致使血管损伤、血管阻塞、细胞异常浸润导致梗死面积增大等等,因此,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均提示危险性增加或预后不良[2,5]。研究表明,NLR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目前临床有关NLR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心肌梗死等冠心病临床价值探讨[6-8],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报道甚少。研究表明,CRP是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炎性因子,CRP在脑梗死发生数小时内迅速升高,其升高幅度与梗死面积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RP被认为是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最敏感的标志物之一[9]。

本文结果显示,脑梗死组患者的WBC、N%、NLR、CRP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WBC、N%、NLR、CRP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逐渐升高(P<0.05);而脑梗死组患者的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降低(P<0.05)。等级相关分析研究发现,NLR与WBC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 0.676,P<0.05);同时NLR与CRP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533,P<0.05)。因此,本文认为NLR可作为脑梗死病情评估及预后观察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由于本次研究属于回顾性分析,且入选的病例数较少,有关NLR在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仍需扩大病例数进行深入研究。

[1]刘会,荣良群,魏秀娥.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水平对脑梗死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2)∶75-76.

[2]Peng Y,Wang D,Zhang J,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white blood cell count at admission and short term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Clin Invest Med,2011,34(4)∶E249.

[3]Camerlingo M,Valente L,Tognozzi M,et al.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the first three hours afte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Intl JNeurosci,2011,121(2)∶65-68.

[4]Tokgoz S,Kayrak M,Akpinar Z,et al.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 as a predictor of stroke[J].J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3,22(7)∶1169-1174.

[5]Ishikawa T,Shimizu M,Kohara S,et al.Appearance of WBC-Platelet complex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predominantly in atherothrombotic infarction[J].J Atheroscler Thromb,2012,19(5)∶494-501.

[6]Muhmmed Suliman MA,Bahnacy Juma AA,Ali Almadhani AA,et al.Predictive value of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in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 Arch Med Res,2010,41(8)∶618-622.

[7]马雅英,孙红,熊文翠,等.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与血小板参数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14(1)∶43-45.

[8]郝天袍,梁飞宇,卢中秋.冠心病患者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46-1547.

[9]Terruzzi A,Valente L,Mariani R,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aetiological subtyp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J].Neurol Sci,2008,29(4)∶245-249.

R743.33

B

2014-07-15

1006-2440(2014)05-0502-02

猜你喜欢

中性比值粒细胞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英文的中性TA
比值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及阈值确定(插图)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FREAKISH WATCH极简中性腕表设计
不同应变率比值计算方法在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一株中性内切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及鉴定
双电机比值联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