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瓷塑创作随想

2014-02-18吴维潮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9期
关键词:雕塑创作

吴维潮

古语有 “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的春天我都会认真地做三、五件原作孤品瓷塑作为积累,这个习惯坚持到现在已有近十多年了。做什么题材,用什么材料,采用什么形式,都是每次创作之前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今年也不例外,五年前我的创作形式又回到传统仕女的工整和细腻的表现类型中,今年构思的题材却是佛教方面的观音像,然而瓷塑观音到现在都不知怎么表现好,一味追求传统却太乏味,过分现代即不像传统,两者之间太难拿捏,这样的惶惑是正常还是反常?可能因为人老了,想多了反而不好,还是猛猛塑、力力雕,这倒好,又有一件作品完成。“观音娘娘目描描,慈悲济世免上香”。

吴维潮工作照

瓷塑原作孤品的创作甚是复杂繁琐,它虽和其它瓷塑创作过程基本一样,也是从构图、到小稿再放大,制作到完成直至烧制和彩烤。但原作孤品的概念是一般的外行人不了解的。所谓孤品,顾明思义就是唯一的一件作品。有人错误地将孤品认为是作者原创的作品,那就大错特错了,所谓原作孤品即是没有复制和翻模的唯一的原创原件作品。程序即甚复杂,其流程经过是先拍泥筒、结泥筒、堆大体、刻划,至完成雕塑之后在经过凉干、上釉、烧制、彩绘、烧彩等工艺程序方可完成。如果上述有某一环节出毛病,则前功尽弃,所以原作孤品一般构思不成熟是不敢轻易动手的。正因为创作、制作过程的复杂和风险大,成功率不高,所以价值就高。常言道:物以稀为贵!

观音和佛像的夸张变形必须遵循美的原则,无论怎样夸张都应该给人以美的感觉,让视觉舒服。佛教的题材向来甚少有变形及夸张的形式出现,然而既然出现就要美,就要有新颖的形式,就要有独特的风格,不然的话就不要随意而为之。陶瓷雕塑的创作不单有表现形式的个性化而且应该具备作者个人的各方面的学养、积累和经验,还应该有丰富的制作和烧制经验。作品应该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每件作品能否得到大众的认同,不论在展览或是陈设应该得到观众的关注不能少五分钟,不然的话就太遗憾了。大街上的美女如云,为何人们的目光往往专注有特点且有风韵的美女,不是她的形象特别就是有她的个人特有气质。这就是所谓的视觉冲击。缶也一样,人也一样。作品更不例外。现在人人都想出好作品,人人都想出经典,所谓经典不是你想得到就能得到的。如果想得到就容易上手的“经典”就不是经典了。

《南海观音》 │吴维潮

做雕塑、画画、创作跟做人一样,各个阶段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环境以及所处的状态决定当时创作状态,随意和刻意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形状,越想得到的东西越不易得到,偶然的“急”就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随意不等于随便,偶然往往来自必然,顺其自然更会得到理想的效果。这是我多年创作经验,瞎吹牛和忽悠人的所谓“不小心成经典”的瞎话是误人的。我认为人厚道,作品也厚实;人奸诈,作品要达到很高的水平就不可能的。画如其人,作品也像其人,触角过多的作品足见作者的尖刻和刻薄,木讷寡语的作者所出的作品往往较有内涵,正所谓塑如其人。有灵气的人所做作品都较为活泼灵动,有才气的作者创作的作品总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灵气可以弥补不少不足之处,但作品缺乏深度。形象思维丰富的人往往缺乏理性分析,但总比呆板的形式和概念化好。

从艺之人大都是形象思维型,但是现在学校和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形象和逻辑思维兼佳的学生,综合型的学生到社会容易适应,太专的学生如果设有合适的专业就出现无所适从。这就是当前学校及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陶瓷雕塑是一门综合艺术的学科,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造型能力基础的训练是雕塑专业的关键,很多专业的难点都是基础不扎实的后果。三年的专业训练都是每个学生必须认真面对和重视,认真地打好基础,终身受用,这是每个人成长的规律。

陶瓷雕塑创作过程是每位学雕塑的必须经过的第一关,这个关如果过不好,却今后步步艰辛,就如吃饭一样,如果第一次吃饭时没有把饭碗中的饭粒吃干净,今后每次吃饭就很难有吃干净的可能。所以创作的训练是从事这个专业必须刻苦学好、学细、学专、学透的关卡。

陶瓷雕塑创作的过程是极其艰辛的,从小稿的草图到小稿的初雕,这一阶段是创作萌芽期,也是每件作品形成的创作过程。这时随着思维的跳跃,每件小稿都有不同的效果,小稿的构图要求多画多写,不怕画错,尽量多画,然后放到远处看效果,有些构图当日看有当日的效果,隔天再看则有另一番味道。这时哪个构图符合题材的要求,哪个构图的形式适用创作的主题就有可挑选的余地。说到创作的构图,不得不提到速写基本功的训练,速写是我们从事雕塑创作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生活素材及平时的积累是创作必须具备的手段。雕塑偶然的效果来自必然,平时的积累是创作的源泉,生活的体验储存就象电脑一样,没有信息的录入,使用时纵使打开电脑也没有你想要的信息,所以偶然的出现是必然的存在。

《醉 春》 │吴维潮

《醉 春》 (局部)

《晨 妆》 (局部)

有时同行问我,陶瓷雕塑难做还是写画难,这就要从多方面分析了,陶瓷雕塑创作的手段必须从绘画入手,基础则造型能力,三维空间的立体要求必须有很好素描基础和对光影的理解,对体积语言的认识,对空间存在的认知,对张力的感受等等都是雕塑语言自身的特点。要说实话,比绘画难。但是说画易也未免太单纯了,太浅薄,就单单说中国画的语言是任何绘画形式都未能比美的画种,水墨语言的深奥,墨分五色的绝妙,形,神的表现和把握没有平时的磨练和感悟是不行的。大师级的近代巨匠齐白石老人的笔墨就是例子,“似与不似之为真似”。影响了几代人画人,吴昌硕的文人画和清代的“八大”山人的大写意,还有擅长山水画的苦瓜老人石涛,让我五体投地的明代山水墨大师徐青藤是近代无人超越的大师,所以我说绘画不易,成为大师更不容易。

再说雕塑创作本身是综合学养的体现。不单需要技法的熟练,各方面的学养的高低,在雕塑的作品中会充分呈现,瓷塑需要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这要求有一定的装饰性,语言近乎诗词,好的作品能让人联想到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回忆和憧憬,让人有一种共鸣的感知。中国传统的雕塑在这方面就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的彩塑,麦积山的石刻,云岗的魏晋时期雕塑,洛阳奉先寺的佛教石刻都是传统的雕塑的经典。这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学习、传承的文化财富。

从艺之人都必须经历从初学到熟练再到出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生的磨练,一辈子的探索,人不可能来到世上就成为什么师,什么家,纵然成为什么家什么师也没有什么,这只不过是个称号而已,只不过你幸运些,你的周围有着一大批默默耕耘的人们,他们虽不是什么大师,什么艺术家,他们的劳动和工作同样值得社会的承认。我时常记得求学时班主任的一句话:“谦受益,满招损”。从艺之路漫漫兮,努力求索是吾志。有志瓷塑艺术的同行们大家共勉吧!

《晨 妆》 │吴维潮

猜你喜欢

雕塑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巨型雕塑
闻一多像(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如诗如画》创作谈
写实雕塑
《一墙之隔》创作谈
雕塑类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