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14-02-17王丽华

现代农业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大豆

王丽华

摘 要: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以高产品种为核心,以整地为基础,以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及田间管理给保证。

关键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1 种子准备

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是大豆生产的前提和内因。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肥力等)、生产水平和品种的生态类型选择生育期适宜、抗逆性强、高产的优质大豆品种。要克服盲目引种,不要把外地高产田或信息及有些新闻媒介推销的品种甚至品系没经科学分析和试验,盲目地大量引种和应用,否则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做到因地制宜种植。

2 种子处理

种子播前要进行精选,除去病斑粒、霉变粒、虫食粒、杂质等。要求种子净度不低于98 %,纯度不低于98 %,发芽率不低于85 %,质量达到种子分级标准二级以上。播种前15~20天之内,在天气晴朗时,将豆种摊放在阳光下晾晒,摊晒时,豆种厚度3~4 cm,需经常翻动。为防虫控病,播种前采用不含呋喃丹的种子包衣剂按药种比1:70进行种子包衣。采取微肥拌种,一般每公斤豆种用1.5 g钼酸铵或用4~6 g硫酸锌,溶于水中,均匀洒在豆种上,混拌,用液量为种子量的0.5 %,以湿润种子表面为适度,切不可过湿,以免泡掉种皮。

3 整地技术

合理耕翻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并能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是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大豆根系及其根瘤在土壤结构上虚下实,土壤容重不超过1.2 g/cm3,含水量在20 %以上时,才能良好发育。因此合理耕翻,精细整地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重迎茬地块。

其方法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特点、生产条件及茬口等灵活运用。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采用伏秋翻同时深松或旋耕同时深松,或耙茬深松。耕翻深度18~20 cm、翻耙结合,无大土块和暗坷垃,耙茬深度12~15 cm,深松深度25 cm以上;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进行秋耙茬,拣净茬子,耙深12~15 cm。对于垄作大豆在伏秋整地的同时要起好垄,达到待播状态。春整地的玉米茬要顶浆扣垄并镇压;有深翻深松基础的玉米茬、高梁茬,早春拿净茬子并耢平茬坑,也可以采取秋季灭茬起垄镇压一次完成作业,灭茬深度10~15 cm,粉碎根茬长度5~6 cm。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地块,采取秸秆覆盖或耙地处理,秸秆粉碎率98 %以上,秸秆长度为5~10 cm。有条件的采用全方位深松机,进行全方位深松,深松深度40~50 cm。

4 适时播种

在播种适期内,要因品种类型、土壤墒情等条件确定具体播期。如中晚熟品种应适当早播,以便保证它在霜前成熟;早熟品种就应适当晚播,以便使其发棵壮苗,提高产量。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应当抢墒早播,播后及时镇压;对土壤墒情好的地块,应选定最佳播种期。

5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就是留足大豆的最适宜苗数。目前我省推广的品种大多数分性较弱,因此种植密度应尽量密一些。通常采取条播或垅三栽培,—般亩保苗在1.8~2万株左右,穴播或点播苗保苗在1.2~1.5万株即可。播种时,计算播种量要高于保苗株数有的20 %。

6 施肥

深耕细耙,上虚下实。通常每亩施用农家肥1500 kg、复合肥50 kg,结合整地施入耕作层。以施用氮、磷、钾(14:6:5)复合肥对玉米和大豆的增产效果都较好。播种时亩用硝酸铵5~8 kg,过磷酸钙10~15 kg作种肥,窝施,做到种、肥隔离。在肥力较低,苗长势较弱地块,可在幼苗到分枝期轻施一次苗肥,亩施硫酸铵5 kg左右,或腐熟人畜粪水1000 kg左右,过磷酸钙10 kg。

7 田间管理

7.1补种和间苗 当幼苗出土后,应及时进行查苗补苗,以保证全苗间苗宜早,一般以子叶展开时间苗效果最好。如果苗期虫害严重时,可适当晚定苗。

7.2中耕除草 应根据豆苗生育状况及田间杂草多少而定进行2~3次中耕。第一次中耕以第一片真叶出现时为宜,中耕深度不宜超过3.5 cm;第二次中耕可在出现3~4片复叶,子叶发黄时进行,深度为4.5 cm;第三次中耕一般在苗高20 cm左右时,开花前进行,宜浅耕,并结全培土,培土高度以略高于子叶节为准。

7.3水分管理 苗期需水量少、随着植株生长加快,需水量相应增多,这时若遇干旱,必须及时灌水;鼓粒到完熟期,需水较少,但此时受旱,会使秕粒增多,百粒重降低。当出现萎蔫现象时,就应及时灌水。水源缺乏的地块,可采用清粪水浇灌;水源条件好的最好用喷灌。大豆在幼苗期和鼓粒成熟期较怕涝,生长过程中也经不起长时间淹水,必须注意开沟排水。

7.4摘心打叶 控制徒长摘心能促进早熟,增加荚数和粒重,在开花盛期或末期,摘去黄尖1~3 cm为宜。当出现徒长趋势,郁闭严重时,将行间重叠的叶片适当削去部分,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植株徒长倒伏,增加荚和粒重。

7.5病虫害防治 细菌性斑点病、叶烧病、霜霉病、花叶病等,防治方法主要是以防为主,即采用农业防治,如选用抗病耐病品种,使用无病种子,特别是实行合理轮作换茬等措施。

蚜虫、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防治蚜虫要注意早发现,早防治,把蚜虫消灭在点片发生阶段;当全田发生后,用40 %乐果乳剂1500~2000倍液,亩用50~70 kg药液进行防治。防治豆荚螟和食心虫方法相同,可每亩用1.5 %杀螟松粉剂2 kg喷粉;也可用50 %的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每亩用50~75 kg药液喷施。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浅谈如何提高煤矿综采工作面回采效率的技术措施
浅谈加强煤矿矿井通风安全技术措施
高压输电线路防雷接地技术与措施
10kV配电网施工安全管理及技术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