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氧化碳驱地下流体相态特征研究

2014-02-17姜凤光胡永乐

特种油气藏 2014年6期
关键词:相态油藏液相

姜凤光,胡永乐

(1.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中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引 言

为实现油气增产和CO2减排的双赢效果,将CO2气体注入油藏提高原油采收率已成为CO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1-3]。CO2驱油过程主要包括混相驱和非混相驱,其中混相驱可以形成稳定的驱油带,微观驱替效率可达90%以上,而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较低。

目前国内注CO2提高采收率开发项目由于矿场试验周期短,对开发机理和气驱油特征规律认识不清,现场应用效果远低于预期试验结果。

因此,利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CO2含量下的P-X相图及相态包络线,分析CO2含量对地下流体相态特征和渗流特征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发挥 CO2驱提高采收率的优势[4-6]。

1 相平衡计算模型

在任一给定的油藏压力p和油藏温度T状态下,体系中气、液物质的量分数满足ng+nl=1。根据流体相平衡热力学原理,建立相平衡计算热力学模型[7-10]:

式中:p为油藏压力,MPa;T为油藏温度,℃;ng、nl为气、液相物质的量分数;i为组分数,i=1,2,…,n;xi为气相中i组分的物质的量;yi为液相中i组分的物质的量;z0i为油气体系原始组成;ki为平衡常数(ki=yi/xi);Fi为气、液相逸度相等平衡条件目标函数;Fn+1为气液相组成归一化平衡条件目标函数(∑(yi-xi)=0)。

2 CO2-原油体系相态特征研究

纯CO2的相态主要受压力、温度的影响[11-13],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CO2呈现出气态、液态、固态和超临界态4种状态,CO2的临界温度为31.06℃,临界压力为7.39 MPa。当CO2注入油藏,CO2-原油体系相态除了受温度、压力影响外,还受CO2物质的量分数(用符号C代替)的影响。以普鲁德霍湾MilnePoint油田Kupa储层为算例[14],该油藏原始地层压力为12.07 MPa,地层温度为30℃,饱和压力为6.18 MPa,原油黏度为3 mPa·s。利用 PVTi流体分析软件包,研究不同CO2物质的量分数下CO2—原油体系流体相图特征,分析CO2物质的量分数对地下流体相态特征的影响(图1)。

图1 CO2—原油体系相态包络图

由图1可知,在原始条件下,地下流体为液相(A区),位于临界点C0的上方,随着CO2注入量的增多,CO2—原油体系压力—温度相图临界点不断向左移动(由C0到C4),两相区(B区)不断扩大。同时随着CO2注入量的增多,CO2—原油体系饱和压力不断增加(图2)。表明CO2对地下流体的相态特征有一定的影响,注入量越大,影响越大。

图2 CO2—原油体系饱和压力变化曲线

3 CO2—原油体系渗流特征研究

当温度位于CO2临界温度附近或低于CO2临界温度时,随着压力的变化,CO2—原油体系将出现三相状态。仍以普鲁德霍湾MilnePoint油田Kupa储层为算例[14],利用相平衡计算模型计算压力—物质的量分数相图,分析CO2含量对地下流体渗流特征的影响(图3)。随着体系中CO2物质的量增加,CO2与原油体系存在一个临界点,在临界点的下方,地下流体随着压力的降低,分离出部分气态CO2,由单一液相L(CO2与原油混相A区)变为气液(富含烃类的液相L1和CO2气相V)两相(B区);在临界点的上方,地下流体随着压力的降低,有一部分液态 CO2转化为气态的 CO2,由液—液(富含烃类的液相L1和CO2液相 L2)两相(C区)变为液—气—液(富含烃类的液相L1、CO2气相V和CO2液相L2)三相(D区),压力继续降低,再变成气液两相(B区)。注CO2驱油藏开发过程中,一旦出现三相区,将会极大地降低CO2注入能力,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因此,注CO2驱油藏开发时,应保持一定的地层压力,生产压差不能过大,尽量避开三相区。

图3 不同CO2含量压力—物质的量分数关系

4 CO2—原油体系流体性质研究

利用PVTi流体分析软件包,研究了CO2含量对CO2—原油体系流体性质的影响[15-19]。

4.1 黏度

随着CO2—原油体系中CO2溶解量的增加,地层原油黏度降低,流度比得到改善。当CO2—原油体系中CO2物质的量分数超过60%,随CO2含量的增加,黏度降低幅度减小(图4)。研究表明,体系中CO2物质的量分数为60%时降黏效果最好,与原始条件下黏度相比,原油黏度降低了48%,说明油藏注CO2开发时存在一个最佳注入量,在该注入量下地层原油降黏效果最好,当CO2注入量超过了所处压力下的溶解气量时,油气会分离成两相,影响降黏效果。因此油藏进行注气开发方案设计时需对CO2注入量进行优化。

图4 CO2-原油体系黏度变化曲线

4.2 原油相对体积

CO2溶解于原油后,与原始状态的原油相比,体积系数增加。CO2—原油体系膨胀系数随着原油平均分子质量减小(轻质组分增多)而增加,随CO2在原油中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加而增大。当CO2—原油体系中CO2物质的量分数为40%,地层压力为0.5 MPa时,与原始条件相比,原油的相对体积膨胀了近11倍,表明 CO2具有很强的膨胀地层原油、增加可动油的能力,可有效增加地层的弹性能量(图5)。

图5 原油相对体积变化曲线

5 结论

(1)CO2含量对原油相态有一定影响,CO2含量越大,影响越大。随着CO2含量的增加,CO2-原油体系临界点不断向上移动,两相区不断扩大,饱和压力不断增加。

(2)CO2—原油体系存在临界点,在临界点的下方,随着压力的降低,地下流体由单一液相变为气液两相;在临界点的上方,当低于一定温度时,随压力的变化会出现三相区。油藏进行注气开发时,生产压差不能过大,要注意避开三相区,以免影响油田开发效果。

(3)随着CO2溶解量的增加,地层原油黏度降低,流度比得到改善,但是体系中CO2物质的量分数超过60%时,黏度降低幅度减弱。CO2—原油体系膨胀系数随着原油平均分子质量小(轻质组分增多)而增加,随CO2在原油中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加而增大。

[1]许志刚,陈代钊,曾荣树.CO2的地质埋存与资源化利用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7):698-705.

[2]任韶然,张莉,张亮.CO2地质埋存:国外示范工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自然科学版,2010,34(1):93-95.

[3]曾荣树,孙枢,陈代钊,等.减少二氧化碳向大气层的排放——二氧化碳地下储存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04,18(4):196-200.

[4]王庆,吴晓东,刘长宇,等.高含CO2原油井筒流动压力和温度分布综合计算[J].石油钻采工艺,2010,32(1):65-69.

[5]吴晓东,王庆,何岩峰.考虑相态变化的注CO2井筒温度压力场耦合计算[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1):73-77.

[6]余华杰,王星,谭先红,等.高含CO2凝析气相态测试及分析[J],石油钻探技术,2013,41(2):104-108.

[7]DANESH A.油藏流体的PVT与相态[M].沈平平,韩冬,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151-154.

[8]Duraya Al-Anazi B,Pazuki G R,Nikookar M,et al.The prediction of the compressibility factor of sour and natural gas by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system[J].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29(4):325-336.

[9]Rushing J A,Newsham K E,Van Fraassen K C,et al.Natural gas Z factors at HP/HT reservoir conditions:comparing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with industry standard correlations for a dry gas[C].SPE114518,2008:356-372.

[10]Heidaryan E,Moghadasi J,Rahimi M.New correlations to predict natural gas viscosity and compressibility factor[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0,73(1/2):67-72.

[11]韩宏伟,张金功,张建锋,等.济阳拗陷二氧化碳气藏地下相态特征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0,40(3):493-496.

[12]张镜澄.超临界流体萃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30-36.

[13]李孟涛,单文文,刘先贵,等.超临界二氧化碳混相驱油机理实验研究[J].石油学报,2006,27(3):80-83.

[14]Baris Guler,Peng Wang,Mojdeh Delshad,et al.Three-and four-pase fow cmpositional smulations of CO2/NGL EOR[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PE71485,2001:274-280.

[15]吕渐江,唐海,李春芹,等.考虑相态变化的CO2气藏物质平衡方程[J].新疆石油地质,2010,31(6):618-620.

[16]苏崇华.海上低渗透油藏挖潜技术及其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7,29(6):73-76.

[17]卞小强,杜志敏.高含CO2天然气相变及其物性参数实验测试[J].新疆石油地质,2013,34(1):63-65.

[18]苏玉亮,吴晓东,侯艳红,等.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油机制及影响因素[J].中国石油大学:自然科学版,2011,35(3):99-102.

[19]杨胜来,杭达震,孙蓉,等.CO2对原油的抽提及其对原油粘度的影响[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4):85-88.

猜你喜欢

相态油藏液相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四环素类的含量
牙膏中禁用漂白剂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40190-202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阿特拉津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甜蜜素
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展望
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多级定量评价
基于集成学习的风云四号遥感图像云相态分类算法
煮不熟的鸡蛋
乌鲁木齐城区季节转换降水相态的识别判据研究
微裂缝低渗透油藏产能公式在合水油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