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2014-02-14陈春娟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黄瓜感情语文课堂

陈春娟

2012年11月,钟灵毓秀的淮阳古都,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课评比在此拉开序幕,各县市的教育能手齐聚于此,同台竞技,精彩纷呈。如果说环环紧扣的教学设计、适当有度的多媒体运用,能给人焕然一新之感,那么一位位参赛教师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课堂上启动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促思,这更是语文的务实之气。朗读的魅力,又何尝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所在呢?

清晰地记得这么几个朗读教学的片段:

1.上课伊始,屏幕上一轮月亮泛着朦朦的黄晕升起,在柔和的音乐声中,一位女教师一边在学生中缓缓移步,一边动情地讲述着《月迹》的故事,那袅袅的声音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月亮的梦幻世界……

2.《变色龙》的课堂上,一位男教师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奥楚蔑洛夫的多变的声音和见风使舵的性格。他让学生先找出文中表现主人公多变性格的语言描写片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的展示略显拘谨,老师就挑选了一个段落投影到屏幕上。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屏幕之上,老师站在最前面,时而趾高气昂,时而俯下身子阿谀奉承,还不时地以最前面一位同学临时担当小狗角色,亲近、爱抚,把奥楚蔑洛夫的肉麻、讨好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听课者无不会心地大笑,报以热烈的掌声。一石激起千层浪,再读时,学生的表演欲望大增,动情的朗读,适当的手势配合,俨然也是一个个“奥楚蔑洛夫”。

3.一位老师讲授《呼兰河传》,她在屏幕上打出了两段文字进行比较阅读:

要做什么,做什么;要怎么样,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同样一段文中,一个没有“就”,一个加上了“就”,通过关键字的比较阅读,不难体会,反复出现“愿意……就……”,洋溢出一种自由自在,想怎样就怎样的童趣。一字之差,韵味迥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再读这一段文字,不用强调,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自由的喜爱、憧憬之情就在铿锵的朗读中很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这三堂课,就是用最常见的朗读,读出了情境,读出了精彩,读出了语文味。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读”有专门的说明: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新《课标》十分重视朗读,并在四个学段一以贯之,要求学生朗读“用普通话”,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因为“读”是“悟”的前提,是打开文本的通道,是连接读者和作者情感的桥梁。“读”中大有学问,大有讲究。

1.教师自己首先要敢读、爱读

还记得于漪的《往事依依》一文中那个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还有初中时那位代课的国文老师,“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间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因此,打铁先要自身硬。在教学一篇课文前,教师自己先要把课文反复地练读几遍,琢磨文章句段词语蕴含的意味,对课文的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作一番“体验”。这样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的评价、指导才能到位,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抑扬顿挫。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带头朗读,师生共读,其乐融融。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容易亲近学生、感染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2.朗读也要做好初小衔接

走进初中课堂,你会发现从初一到初三,学生的踊跃发言越来越少了,学生的朗读越来越平淡了,学生的读书声音越来越小了。因为进入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教学内容变化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再像小学阶段那样过于感性化,而逐渐趋于理性化。语文课堂上的文本的阅读,有时是单向的教师讲析,有时是看似热闹的师生双向的问答。其实初中的语文课堂不能光满足于对文章深度的解析,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感性的世界,它是一扇门,走进这扇门,里面是“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里面“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古人积淀的读书基本之法,只有一次次朗读,置身缤纷的世界而心灵感动,才能在心灵碰撞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丰盈中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琅琅书声怎能不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呢?

3.朗读要把情感大胆地秀出来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他的教学心得《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中写道:“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能说不是亮点?”

当然,学生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是结果,更离不开教师及时地指点和鼓励。要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就要品味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这品味咀嚼、披文入情的过程又与朗诵相得益彰,边看边读,或听别人诵读,对书面的文字的理解也远比默读理解得好,因为朗读是活的。这朗读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可以是师生间边说边读。总而言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万万不可缺少了朗读。

4.朗读形式多样,要适时为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沉浸文学的基本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课堂中的朗读形式有很多,只有运用适当,才能对学生有用。

齐读,书声琅琅,洪亮整齐,悦耳动听,但它不适合在学习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运用,因为学生照顾了读的整齐,却无法用心去感悟、体味课文,只能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它可以用在课文学习的结尾阶段,或者检查全班学生的古诗文背诵情况。

散读,学生读出声来,但又不大声整齐地读,而是低声地各读各的,学生能够口耳心相通,更真切地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从而受到感染、熏陶。

默读,是一种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它越来越重要。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教师要抓紧培养学生默读的良好习惯、方法,不断提高学生默读的速度、效果。

演读,通过分角色,让学生用朗读来体会角色的不同性格,并通过自己的创造加以演绎。这种方式适用于小说、戏剧等,由于形式活泼、人物鲜明而受学生喜爱。

朗读吧,亮出我们的声音来!让我们以文字为帆,以语言为舵,划动朗读的双桨,回归本真的语文课堂:在这里,教师能保证学生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独立阅读、思考,因为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在自己的声音世界里还原景象,获得审美情趣。语文学习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被描绘、不断被创造的过程。

猜你喜欢

黄瓜感情语文课堂
清新脆嫩的黄瓜
黄瓜留瓜要注意两点
我喜欢黄瓜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带着感情
摘黄瓜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