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现状及其成因剖析

2014-02-14孟华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语文

孟华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来重视诗教,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点,《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一直就是我国历朝历代的重要教材。如今新一轮课改中,古典诗词仍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考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应该说当今古典诗词教学是受到重视的,然而现实是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曾有一位老师就古典诗歌教学对其所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中得出的结论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低下;大多数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动机是应对考试;多数学生对古典诗词知识知之不多,背诵熟悉的诗词甚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是事物变化的内因。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对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只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如果学生学的热情不高,就不会主动地愉悦地去学习,那么教师即使“教”得再好,对学生的“学”意义也不会太大。

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是这样不以为意,然而教师在古典诗词的“教”上又怎样呢?客观地说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为教而教,重讲析轻引导。不少教师将古典诗词视同为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自己讲得多,引导学生体悟得少,学生进入不了诗境,享受不到诗词学习的乐趣。

其次,为考而教,重形式轻内容。教师但凡教诗词,多是依据《考试大纲》上考点的要求,不是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就是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而忽视诗词意象、意境和心境三者之间的联系,将意与象分离,打碎了原本应该凭借想象创造出的美的意境,更无法从意象营造出的意境中去体悟诗人的心境。这种以应考为目的,肢解诗词意境的教法,很难真正培养起学生阅读与鉴赏的能力。

再次,依本而教,无新意缺感情。许多教师本身对古典诗词不能充分理解,常常依赖教参,依据已有的结论,少思考,少挖掘,少发现,少新意,讲不出诗情诗味。诗词是留白艺术,字里行间,留下的空白是让读者自己去充实的,因为人的思想情感不同,理解就会不同,怎么能仅依教参讲授诗词呢?教师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才能教出新意,教出真情。因此,教师要对诗词文本深入钻研,形成自己的思想,并且将备课时的独特体验熔铸于具体的教学之中,用真情、激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让他们置身于浓烈的情境之中,受到感染熏陶,这样的诗词教学才会收到成效。

当今中学古典诗词教学无论从教师的“教”还是从学生的“学”的角度来看,都是低迷的、低效的,究其成因也应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浮躁的社会、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速度似乎成了衡量效益的唯一标准,社会显得浮躁,人们的心态也随之变得急躁起来,一心追求速度,讲究利益,功利驱使着心灵。学生受其影响,很难静下心来,把精力投放在需要花时间慢慢体悟的古典诗词的学习上。

2.电子书籍、快餐文化的冲击

目前流行着所谓时尚的电子书籍、数字化阅读和经典作品的袖珍版、浓缩版、儿童版、导读版等快餐式的阅读,这两种阅读方式本质上都是浏览式的泛阅读、功利化的浅阅读。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书的精神享受、思考的乐趣乃至心灵的交流不复存在。传统的纸质书本最能传达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青灯黄卷式的书本阅读可以让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古典诗词需要的就是细嚼慢咽式的阅读,学生如果没有这种传统的书本阅读,没有阅读中慢慢的咀嚼、深入的体悟,最终结果必然就是离古典诗词的学习越来越遥远。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子女能够读上好大学,哪些学科成绩上升得快、得益快,就重视哪些学科。目前家长们普遍重视理科,认为数理化短时间的强化学习就可以迅速提高成绩,且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大,而语文学习是一个收获甚微的长期过程,他们多不支持子女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语文乃至诗歌的学习上。

三、古典诗歌教学的课程目标有偏误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统一的学科,文学是语文学科中的主要内容,而诗歌是文学的样式之一,古典诗词更是其中的精粹。学习古典诗词,不仅是学习其语言,还要鉴赏、品味、感悟诗词蕴含的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定的古典诗歌教学的课程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必修要求);“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选修要求)。这些要求都偏重于诗词学习的知识性、工具性,而忽视了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教师教授古典诗歌重知识轻内容、重诵读轻体悟的教学偏向的形成。

四、教材编排不尽合理

目前全国新课改的教材较多,给教与学两方都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然而这些教材在古典诗词的选编上却有着明显的不足。

许多教材偏重于能呈现我国古典诗词高峰的唐宋诗词,而看轻其他时代的诗词,这样偏狭的诗歌选择范围不能体现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演变轨迹,致使学生的阅读及认识视野有所局限。许多套教材古典诗词的选择与编排也不够严谨,不同的编排体系交叉,缺乏严密的逻辑。文本内容也深浅无序,与各学段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不太吻合,有的教材中古诗词占的比重也低,这些都不利于学生阅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诗词素养的提高。

五、学生学习困难重重

1.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的限制

语文的学习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然而,中学生由于受年龄以及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的限制,对生活的体悟、感受远远不够,浅薄的人生阅历和有限的情感体验决定了他们语文学习的外延要远远小于生活的外延,也使得他们无法运用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领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内在情感。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多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很难达到深层次的鉴赏、审美的境界。加之时空的阻隔,古典诗词所反映的生活距离现代社会的中学生还是很遥远,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获得贴近作品的情感体验,所以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感悟就没有像读现代作品那样容易。

2.古今语言之间差别的干扰

古典诗词的语言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古诗词的字词意义、句法结构和表达习惯等方面,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产生障碍。比如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学生初看此句会疑惑:“云”怎么会“想衣裳”?“花想容”也不合情理。只有弄清此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省略句“(我见)云(即)想(彼之)衣裳(见)花(即)想(彼之)容”,诗意才可能理解。再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学生也许会问:为什么“明月”属于秦而“关”却属于汉?如果他们知道这首诗用了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修辞手法,就会明白这句是“秦汉时的明月依然照着秦汉时的边关”的意思。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对古典诗词语言产生的隔膜感、陌生感往往超过思想内容。

3.繁重的课业压力和功利的学习目的的牵制

当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特别是中学生,整天忙于数理化,课余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古典诗词是学生首先放弃的对象,即使读背一些,也多是迫于应付考试。在这种压力和功利心的驱使下,学生不会把古典诗词的学习当作赏心乐事。

六、教师不当教学因素制约

1.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失当

不少教师对古典诗词教学目标的认识有偏差,认为古典诗词教学只要能够扫清字词障碍,学生能够背诵、默写,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诗词教学不外乎就是解题、释词、解构、总结、朗读、背诵、默写这几个环节,忽视诗歌的思维、审美和情感因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既没有想象和情境的铺垫,也缺乏对诗词文本的深入挖掘和诗词文化底蕴的深层探究,学生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运用发散性思维阐述诗词,或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对诗词进行再创作,学生自然就感受不到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艺术美了。

2.功利思想制约,个人素养欠缺

现在我们采用的教学评价是单一的、静态的,考试分数不仅决定学生的前途命运,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荣辱成败。这就导致教师在具体的诗词教学过程中不是带领学生领略美、鉴赏美,而是在拼尽全力去猜测命题的趋向,怎样才能把参考材料中的内容化为学生记忆的材料,怎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考试,把成绩提上去。所以,他们指导学生学习往往停留于表面,引导学生探究往往流于形式,在学生浅层次的学习探讨之后就只剩下掌握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了。这种功利化的教学使诗词本来应有的魅力丧失了。许多教师,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年轻教师,往往语文功底不太扎实,诗词素养也缺乏,对古典诗词的教学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综上可见,当今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问题确实颇多,其产生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如何扭转这种状况,让古典诗词教学尽快走出低谷,是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热心关注和悉心帮助,更需要我们语文界人士,特别是一线教师深入反思和着力改进的。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