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文本平淡是真

2014-02-14于晓磊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锦瑟李商隐古筝

于晓磊

近期,我以《锦瑟》为教学内容连续上了两节公开课,这两节课的风格截然不同,让我收获颇丰,也品味到了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甘苦。

我的第一节《锦瑟》,着实可以用“热闹”来形容:热闹的教学环节、热闹的师生互动、热闹的小组讨论……我沉浸在课堂气氛的余温里,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很满意。可是,几位老教师提出的问题犹如泼来一盆冷水使我清醒过来:“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让学生缩减诗句的环节有些新意,但这有什么作用?”“这首诗的味道恰恰在被你们删掉的词语里,应该带着学生仔细品读那些看似不重要的词语。”“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伤的,而你没有创设出与诗歌意境相符的课堂氛围。”这些始料未及的质疑使我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我必须承认这节《锦瑟》是失败的,没有留下一点儿值得回味的“语文味”。

初见《锦瑟》,我全然不知从何入手。《锦瑟》曾被有的人认为是高中诗歌最难讲授的一篇,要自己独立地去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真是件困难的事,我也被《锦瑟》这首朦胧诗弄得有些“朦胧”了。我的思路充斥着“形式大过内容”的浮躁,一心只想着要讲得漂亮、设计创意性的环节、学生踊跃地发言,《锦瑟》本身却被淡化成了“形式”的附属品。我尚且没有全心地倾听文本的声音,没有耐心地拨开“朦胧的迷雾”寻求“本真”,没有真心地欣赏李商隐的其人其诗,没有真正读懂《锦瑟》,更谈不上产生独到的见解。如此唯美的《锦瑟》只在课堂上浮光掠影地飘过,学生只记得我的“表演”却不记得《锦瑟》的倩影,他们被课堂的热度包围却感受不到诗人以及诗歌的温度。

一遍遍地重读《锦瑟》,仔细研究相关的资料是我反思之后所做的事。花哨的环节都去除,只有读和写两项活动。教学目标为“涵泳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哀伤情感,体会用典手法”。这一次,我要踏踏实实地带领学生读懂《锦瑟》。

上课伊始,我抛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你们喜欢诗歌吗?我在幻灯片上出示诗句,请同学对出下一句。”学生们争着回答。我顺势提问:“这些诗句是谁创作的?”学生自信地说:“李商隐!”导入环节激发了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意愿。

鉴赏《锦瑟》的过程中,我以首尾两联为切入点:“《锦瑟》这首诗哪几联直接表现诗人的情感?”学生很快找到了首尾两联。我让学生先看首联:“首联出现的第一个意象是锦瑟,诗歌的题目也是锦瑟,锦瑟是什么?”学生通过注释知道“锦瑟是绘有美丽花纹的瑟”,我出示一张锦瑟的图片,学生立刻来了兴致,有的人说这是古筝,有的人说这是缩小版的古筝。

我提示学生找出锦瑟与古筝的区别,学生马上仔细地观察图片,发现“瑟的琴弦比古筝多”,“瑟比古筝多一排琴码”。我随即问:“李商隐为什么要选锦瑟为意象?”学生陷入思考中,一时没人能回答。“我给你们讲讲锦瑟的传说,看看能不能启发你们。”讲完后,学生们产生了很多想法,一些学生认为锦瑟表达的情感最悲哀,与诗人想表达的情感恰好一致;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李商隐的年龄与锦瑟的琴弦数差不多”,这两种解读都言之有理。

我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无端”一词,学生从注释中得知其意为无缘无故,我马上发问:“从‘无端一词你能感受到什么情感?”迷茫、无奈、无常等情感被学生概括出来,说明他们的确有所感悟。

学生们兴奋的状态显示出他们以为自己读懂这首诗了,我在这个时机提出本课的难点:“你们认为‘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此情是什么情?”问题一出,学生紧锁眉头。我们要挖掘诗人隐藏起来的“此情”,必须先理解显现在诗歌表面的四个典故,而且要逐字逐句地品读诗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句,我让学生借助注释说出“庄生梦蝶”的典故,然后找李商隐在典故的基础上加入了哪些内容。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认为“迷”和“晓梦”是原来典故中没有的内容。

我进而追问:“‘迷是什么意思?”学生语塞了,他们有些“迷茫”。我带着学生一字一字地读:“‘谁‘迷什么?”“庄生迷蝴蝶。”我引领学生分析蝴蝶这个意象:“你认为蝴蝶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回答“美丽”“自由”。“诗人用蝴蝶这个意象要象征什么样的事物?”学生脱口而出“美好的事物”,我乘势问:“庄生‘迷美好的事物,那么‘迷是什么意思?”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说“沉迷”,我颇感意外,一边赞许一边把“沉迷”写到黑板上。

“‘晓梦是什么意思?”我请一位语文成绩不错的男生回答,他小声说:“‘晓是‘知道的意思。”我微笑着说:“‘知道梦,这讲不通啊。”他挠着头,有点难为情。我问其他同学的看法,大家小声地讨论起来,却没有结论。我微笑问那个男生:“‘梦这个词的词性是什么?”他认真地说:“动词。”“修饰动词的语法成分是状语,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你想想‘晓表示什么?”他略作思考后回答:“在早上。”我称赞他很聪明,全班同学为他鼓掌。我接着问:“我们说‘夜长梦多,庄生在早上做梦,说明这个梦……”一个学生脱口而出:“短!”我总结道:“虽然梦很美好,但很快会结束。诗人借此感慨美好易逝。”

学生依照这种细读的方法,自行解读了“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

我要求学生把“蓝田日暖玉生烟”一联改写成散文,让他们在读诗中写作,在写作中品诗。我以“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为例进行示范:“在苍茫的海上,在皎洁的圆月下,圆润的珍珠上挂着泪痕,那么凄婉、那么哀伤、那么孤寂。”学生要描述“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他们反复地读诗,认真修改语句,小组成员推选最优美的一篇在全班展示。一位学生写道:“和煦的暖阳照在蓝田的群山之上,深埋在山下的玉石在一片烟霭迷蒙中,那么飘渺,那么温暖,那么可望而不可即。”这个学生的理解多么准确,文辞多么优美!这篇作品赢得了同学的赞许和掌声。

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诗人通过‘蓝田日暖玉生烟,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学生回答如下:一位学生认为能够“生烟”的玉是良玉,李商隐在隐喻自己是有才能的人;一位学生说没有人发现埋在地下的良玉,李商隐要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显然,学生已经理解了诗人这个典故背后的含蓄情感。

最后,我总结“庄生”和“沧海”两联中蕴含的“哀伤迷茫、人生如梦、美好易逝、失落孤寂、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等复杂情感就是“此情”的内涵。至于这首诗是否有更好的解读方式,我希望学生课后去思考。

一位老教师说:“要踏踏实实地带着学生读书。”我以前没有领悟到质朴的话语中蕴藏的教学智慧,既没有“踏踏实实”,又把“读书”给丢开了。经过《锦瑟》这一课,我终于触碰到可意会难言传的“语文味”,感悟到语文教学要平淡是真,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要品词赏句,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真意。

猜你喜欢

锦瑟李商隐古筝
嘲桃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石榴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锦瑟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