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式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2014-02-13李梅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

李梅

摘 要 既结合课本内容,体现教材知识点,又能使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探索、提高人文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学习活动。本文以《故都的秋》为例。

关键词 课堂式语文研究性学习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56-02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只要能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探索、提高人文素养的学习都可称为研究性学习。而大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恰好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学习活动中进行的,这就是课堂式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既结合课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知识点,贴近高考指挥棒,又能使学生在认知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设计思路明确指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教学时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适时调整。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学校的高中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做了积极的尝试,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教材,做出总体预案。每学年学校都要求教师重新熟悉所有教学内容,特别是教材的编排结构,以便作出学期的预案。并在预案中明确指出本学期对教学的安排(哪些篇章适合示范精讲,哪一个单元需要综合教学,什么内容需要重新组合等)。

其次,不断探索,积极创设学习情景,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主体活动,从而实现教学主体化,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下面就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做具体描述。

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故都的秋》被编排在必修2的第一单元,上承必修1“表达交流”的“朗诵”部分,下接必修2“表达交流”的“写景要抓住特征”。秉承新课标模块教学的原则,在精讲《荷塘月色》的基础上,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重新设计,特别是在教学形式方面做了调整,把它作为课堂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一部分,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重点是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是要能学以致用,在写景作文中运用。

第二步,实施过程(用幻灯片展示阅读文章的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透过文章的文眼,寻找朗读课文的感觉。

2.默读课文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默读,并在课本上注明喜欢的理由;②思考这些语段是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特点的;③小组讨论并朗读。

要求:四人为一组。在小组中朗读自己选中的语段,并说明喜欢的理由。继而同学相互交流评论(从朗读技巧和对文章理解的角度),最后推荐一名同学进行汇报(用声音把对文章的理解表现出来)。

3.检查小组交流的效果(采用随机或自愿的原则),并小结。

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结合《荷塘月色》的分析方法和前面讲过的朗读方面的知识,学生觉得找到了一次实践的机会,讨论得非常认真,不仅用声音读出了北平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更是从阅读的层面多角度诠释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最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了他们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有的同学擅长朗读,时而明快,时而沉缓、沧桑,时而又夹杂着些许激昂的声音,很快就把其他人带入了作品的意境中,特别是“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两句,完全不敢让人小觑学生的实力,让老师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们已经理解了文章。

有的学生阅读面很广,是从郁达夫与“左联”的关系渊源,以及个人性格原因来理解文章,提出见解的。还特意指出“不远千里”,从“杭州”赶到“青岛”,再从“青岛”到“北平”饱尝故都的秋味,正是郁达夫当时心境的最好写照。

还有的同学具有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透过“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清闲”而又“落寞”的槐花蕊,“秋蝉衰弱的残声”,着“青布单衣”的都市闲人,以及“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枣树叶,很快就体悟到了作者的思想。

总之,全新的教学理念激活了语文课堂,学生学习方法得到了检验,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充满了成就感;教师教学设想得到实践,主导地位充分显现,有了小小的幸福感。既提高了课堂阅读效率,还形成了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气氛。

第三步,与“探究梳理”部分结合,做课后延伸

1.引导学生共同学习梳理探究中的“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部分,明确“写景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包括物种的差别,地域和时令的不同),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2.要求学生完成必修二53页“写作练习”第二大题的作文,并对题目做了一定的修改。特别强调要结合“写景要抓住特征”的相关内容,以“家乡的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自拟,也可以选用课本中提供的。不少于800字。

通过对课本资源的有机整合,既使语文的听、说、写真正落到了实处,又让学生在探讨、解疑的过程中学习,独立或相互启发提出多种答案和解决方法,不但解决了学生“被读书”的问题,还使知识真正转化为一种能力,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走进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国民.新世纪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