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逸夫的107年

2014-02-13关开亮

祖国 2014年1期
关键词:邵氏邵逸夫逸夫

关开亮

1月7日早上,香港TVB荣誉主席邵逸夫在家中离世,享年107岁。对于香港来说,他缔造了东方好莱坞、创造了TVB的电视神话,稳居超级富豪榜,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邵逸夫能够在大陆被广为人知,除了风靡多时的TVB连续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遍布全国的“逸夫楼”、“逸夫学校”。 截至2012年,他光向中国内地教育就捐助了47.5亿港币。他的捐赠是撒网式的,中国很多学校里有他的捐赠项目,有人稍作夸张地称,中国大多数年轻人都在自己的求学路上至少走进过一幢“逸夫楼”。

一位香港富豪的离世能引起全国媒体和民众的纪念,这并不多见。这种荣誉也不可能只缘于同时贯穿了中华大地和我们学生生涯的“逸夫楼”。

邵逸夫是华人世界真正的传奇:由他创办的邵氏兄弟公司,迄今出品影片超过一千部,“邵氏出品,必属精品”既是广告,更是保障;他退休离任的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TVB),在香港历次收视大战中屹立不倒,制作的节目行销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华语影视名人,从周润发、成龙、梁朝伟到TVB的龙套演员,或多或少都跟邵逸夫这个名字有联系。由他创办、以他名字命名的“邵逸夫奖”,有着“东方诺贝尔”的美誉;20年、4888个校舍,热心慈善公益的他,向内地教育捐助超过33亿港元,大小学校内随处可见“逸夫楼”。为表彰邵逸夫对内地教育科技事业的贡献,中国政府将一颗1990年发现的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邵氏出品,必属精品”

香港导演张彻在《张彻回忆录·影评集》中提到,“邵逸夫在香港的电影史上很重要,香港的电影史可说由他改写!现在的电视史上也占重要篇幅。”

“逸夫”是字,邵逸夫真名叫“仁楞”。邵氏兄弟习惯以字行,譬如大哥“醉翁”,二哥“邨人”。唯有邵逸夫的三哥,虽字“山客”,常用的却是本名“仁枚”。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自任总经理兼导演,邵邨人任会计兼编剧,邵仁枚任发行,还在上学的“小六”邵逸夫则一边读书一边搞外埠发行。

不久,“天一”遭上海同行联合压制,为分散公司风险,邵仁枚独闯南洋寻找商机,19岁的邵逸夫随后前去会合。彼时两兄弟不辞劳苦奔走乡镇做流动放映的小生意,在南洋华人聚集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专门放映“天一”出品的电影,终于由露天放映到经营戏院、发行,再至设立制片厂专拍马来西亚电影,后来又拓展到做游乐场和舞厅的生意。上世纪50年代,新加坡的“邵氏兄弟”有限公司达到鼎盛。

而香港“邵氏父子”(初为“天一”香港分厂,后来扩充为“南洋”影业,1950年改组为“邵氏父子”,邵邨人任董事长,其子邵维瑛任总经理)却因观念保守,发展缓慢。邵氏兄弟决定分兵两路,邵仁枚坐镇新加坡,在后方与国泰竞争;邵逸夫则返回香港,督阵电影制作,与国泰的香港制片公司“电懋”前线交锋。

邵氏电影早在上海“天一”时期,就奠定了“俗众文化保守主义”的基调。影片多取材中国民间故事、经典名著、通俗小说。对此,邵逸夫不仅坚决执行,而且变本加厉。他回港主持电影制作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买地皮,兴建邵氏影城;同时,从美国重金购进电影器材,全面提升邵氏影片的画面音响。

1971年,邵氏(香港)成为上市公司。1974年,邵氏影片产量达到创立以来的最高峰,一年之内出品了50部影片。包括新加坡在内,邵氏机构的全球连锁戏院已达230间之多。为了吸引各地观众,邵氏出品的电影经常剪出多个版本,尺度最大的送欧美,最小的送南洋,中间的则在香港上映。同时,邵氏还为拷贝配上不同语种的音轨,发往世界各地。

就在邵氏兄弟的影视帝国日渐壮大之际,邵逸夫于1973年和1975年,先后痛失二哥和大哥。这一时期,邵氏在香港的基金会成立,开始了在香港和大陆解囊捐助的义举。1974年,为表彰邵逸夫热心公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特授予他“皇家CBE”勋衔。1977年,他再度被女王册封为爵士勋衔,成为香港娱乐圈获得爵士头衔的第一人。

TVB娱乐帝国

1980年6月26日,TVB原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先生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辞世。7月23日,董事会宣布:邵逸夫成为董事局新任主席。接棒后,邵逸夫展开了与邱德根主政的亚洲电视(以下简称“亚视”)之间的收视大战。

邵逸夫成功地从亚视前身“丽的”电视台挖来当家花旦汪明荃。直到今天,汪明荃依然被称为无线大姐大。为了培养新人,无线在1971年创办“艺人训练班”,今天绝大多数的香港知名艺人,全部毕业于此。他们也是后来TVB自制剧的主要演员。几乎所有亚视的王牌节目,无线都有应对的翻版:亚视选“亚洲小姐”,无线就选“香港小姐”;亚视斥巨资拍摄电视剧《一代天骄》,无线便抢拍出黄日华主演的《成吉思汗》,且率先播出。

历史上,无线和亚视之间,先后有8次著名的收视大战,无线始终没让亚视尝到甜头,并借此筑牢了自己的香港电视龙头地位。香港媒体一直有两种声音:一说无线“无赖”;一说无线“棋高一着”。邵逸夫从不理会这些声音,他心中有着更大的版图要去拓展。

TVB制作的《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剧,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内地引发了万人空巷的盛况,至今仍被一代人奉为“经典”;香港演艺圈的“黄金一代”也基本出自邵氏,如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刘嘉玲等。

在营商方面,邵逸夫则与所有对成本必较的香港老板并无差别,他甚至为此闹出了笑话。例如,当年尚未成名的李小龙曾找他毛遂自荐,欲以每部一万美元片酬拍电影。但邵逸夫认为此人太狂妄而把价码压至每部2500美元。结果李小龙掉头投奔了邵逸夫的竞争对手嘉禾,致使邵氏错失了香港电影史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金鸡”。

1987年,邵氏兄弟停止电影制作,正式告别电影圈。清水湾邵氏影城继续保留,并参与制片。2003年10月,投资22亿的无线电视城启用,电视城有22个录影棚和两个影视拍摄基地。它比旧影视城大三成,全年生产节目超过17000小时,发行海外四十多个国家,覆盖用户超过3亿。endprint

“虽然我们知道终会有这一日,但仍无减我们的伤痛和失落。无电视所有人员都会怀念邵爵士,并向邵爵士夫人方逸华女士,和家人致以深切慰问。”2014年1月7日,TVB在发布的讣告中如此写道。

几乎每所大学都有一座逸夫楼

尽管邵逸夫先生今年已经107岁高龄,但是去世的消息还是令许多人感到震惊。逸夫楼密密麻麻的遍布中国,堪比收费站的规模令人震惊。25年6013个教育项目的捐赠足以令人动容。

短短的消息,自1月7日早晨被爆出以来,就开始占据着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甚至头条。而由于在大陆“逸夫楼”的影响巨大,许多网友纷纷发起“随手拍逸夫楼”活动,以纪念离世的邵逸夫先生。网友@灰鸽子银水 在微博中说:一瞬间我所有的微博好友都在转邵逸夫。这证明……他们全都上过大学……

的确,逸夫楼在中国大学中往往有着特殊的地位,而对于读过大学的人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情结。在高校基础设施落后的上世纪90年代,逸夫楼往往是一座学校里最现代化的建筑。而因为其往往是教学楼或者图书馆,学生又有着很高的使用率。即使到了2000年以后,高校基础设施有所改善,邵逸夫先生的捐赠仍未停止。2003年11月20日邵逸夫先生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出资建造的逸夫教学楼开工,在建成时是亚洲第一大教学楼。

之前,很多人熟知逸夫楼和邵逸夫都是在高校的逸夫楼里,而事实上,邵逸夫先生的慈善捐助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样功不可没。据统计,截至2012年,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而根据另一份统计,中国高等院校包括本科和专科在内,只有一千五百余所,而一座院校拥有两个或者以上邵逸夫先生捐赠的项目少之又少,所以,6013个项目中,至少有超过4000个是投入在高等教育以外的领域,而基础教育领域的捐赠数目不可忽视。尽管,它们没有像高等教育的捐赠这样风光和名声,但是它对于中国教育的推动,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作用绝对是不可小觑的。

邵氏基金的运作模式和邵逸夫先生的慈善胸怀有关,这在其晚年设立的“邵逸夫奖”中也有体现,该奖设立于2002年,确立为国际性奖项,授奖对象为包括内地、香港学者在内的全球学者,评选原则主要考虑候选人之专业贡献能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素,丰富人类精神文明。从该奖设立时,就被誉为“东方的诺贝尔奖”。

教育本就是公益事业,这一领域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慈善家,也需要更多专业、规范的慈善机构,每一座“逸夫楼”、“逸夫学校”,都是邵逸夫先生投身教育慈善事业的见证。中国教育发展,需要更多邵逸夫式的慈善家。邵逸夫先生走了,但“逸夫模式”还在继续。正如网友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逸夫馆的故事:

永难忘怀的青春味道

在清华大学的三年时光里,图书馆成为文科生小然除了宿舍之外待得最多的地方。

清华大学图书馆主要由连成一体的东西两部分组成,其中东部(老馆)建于1919年,扩建于1931年;西部(新馆)就叫逸夫馆,1991年建成。尽管相隔了七十余载的漫长光阴,但老馆新馆的建筑风格基本一致,浑然一体。

逸夫馆有着和老馆同样的被时光打磨褪去光艳的红色砖墙,也有着比老馆更多的馆藏、更先进的设备和更完备的功能分区。“研究生期间我的每一篇论文、每一次作业几乎都是在二楼自习室里写出来的,缺少资料就直接去书架上选择,外文文献可以在馆内网络搜索,集体讨论可以预约讨论单间……”

谈起逸夫馆,小然有太多的记忆。

在清华,一起去图书馆上自习也是男女朋友约会最常见的方式。尽管和男朋友相识并不在图书馆里,但后面发生的故事却总是和图书馆有关。

小然告诉记者:“每天早晨刚刚醒来,手机里的第一条短信就是‘你慢慢来,我先去图书馆给你占座。于是,欢乐就在心底一圈圈晕染开来:我在图书馆有座儿啦!”

“这里有积攒百年、千年的氤氲书香,也有着一代又一代学子永难忘怀的青春味道。”小然说。

逸夫楼的记忆:

伴随工作、成长

“1998年,我的高中母校陕西延安中学建成了‘逸夫科学楼。我记得我们至少在那里上过生物实验课。原先的实验楼低矮、狭窄,采光也不好,而‘逸夫科学楼则高大、宽敞、明亮、现代。我们学生和老师都很喜欢。”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讲师胡乐乐回忆着他与逸夫楼的渊源。

“我2003年本科毕业时,母校华中师范大学还没有‘逸夫楼,但后来很快就建成了‘逸夫化学楼。网上看到这‘逸夫楼的照片时,感到学弟学妹们真幸福,能在这么现代、漂亮的楼里上课、学习、做实验,羡慕之情油然而生。”胡乐乐讲述道。

“2007年7月初,我毕业到中国海洋大学工作后,欣喜地在鱼山校区看到‘逸夫科技馆,顿时感到很亲切,并让我想起了高中时在‘逸夫科学楼欢欢喜喜上课的情景。”现今,胡乐乐对邵逸夫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慈善和社会公益方面,邵逸夫无疑树立了一座目前几乎无人能够超越的丰碑。

六叔和六婶的故事

2007年10月4日,邵逸夫迎来了一百岁生日。而2007年也是邵逸夫到香港主持邵氏公司大局的五十周年的日子,是《独臂刀》上映四十周年的纪念日,更是邵逸夫与夫人方逸华注册结婚十周年……

邵逸夫结婚很早,在新加坡时期他认识了富商之女黄美珍。1932年,邵黄联姻,并育两子两女。对于这位妻子,邵逸夫赞美有加,说她是生命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之一,“她是一等一的好妻子,样样都好,回到家里我没有麻烦。”

和这位结发妻子一直并存的,还有另一个女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方逸华,人称“六婶”。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这位奇女子从一介歌女到权倾一时的电视女王,用了整整72年。endprint

方逸华还叫蒙娜的时候,就承袭了母亲的歌姬职业。抗战胜利后,上海的歌星们纷纷奔赴南洋赚快钱。此时的蒙娜年方十八,“人既出落得标致动人,歌也唱得甜润嘹亮,当年为一个旅行歌舞团所罗致,聘伊参加远赴印尼演唱,初试啼声便已一鸣惊人,是年冬月,她又应邀转道新加坡的歌坛主唱,因为她的歌声情感充沛,而又赋性温柔,深得人缘,历时三载,依然盛况不衰……”这是当年黑胶唱片上对蒙娜的描述。就是那几年,蒙娜遇上了新加坡夜总会的年轻老板邵逸夫,一曲《花好月圆》让两人相见欢。

在两个女人共存了八年之后,1956年,邵逸夫孤身从新加坡来香港地区主政邵氏——他的妻子儿女没有来。这一行动的本身,也许就意味着一种选择。

直到1966年,在香港,方逸华跟了邵逸夫18年之后,才以文员身份进入邵氏,从采购部做起,最后做到高层。她是他的左膀右臂,帮他建立电影帝国,劝他进入电视行业。他勤勉,她比他更勤勉;他严厉,她比他更严厉;他不愿出面的事,都由她出面;他为人顺和,从不出恶言,所以需要扮黑脸的事情都由方逸华出面……他俩一起并肩博杀五十多年,但一直分开居住,各有各的居室,只在周日相聚一下。最后,102岁的他将事业托付给了79岁的她——这看起来荒谬,其实很正常。这么多年来,她不仅是妾室,还是妻子,更是助手、伙计,以及拍档。

1997年,邵逸夫的妻子去世10年之后,90岁的他和67岁的她终于在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她一再澄清说:“我和老板结婚,不是为了他的钱,因为我们将所有的钱都捐去基金会了。”而他则高声说“我要给方小姐幸福——我想这就算是一种爱了吧!”

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他们终于用时间和空间证明了爱的存在——她知道这个男人最大、最终的恋人其实是他的事业,她就爱这事业爱得比他还深还切,像查小欣说的:“她对他倾慕、感激、钦佩,而不是依赖、乞宠。一个真正高尚的男人,最终会给她名分,因为门当户对了。”

邵逸夫和方逸华的故事,往俗里说是一部“史上最长的二奶上位记”,往雅里说“女强人忍辱负重励志宝典”,但实际上,这可能不过是一个旧式女人爱上一个旧式男人的老套故事,它只是告诉我们,其实任何一种关系都可以不落俗套——那只在于,你最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百年孤独

优秀的人总是孤独的,不是吗?一位电影学者介绍,邵逸夫曾表示,不再接受任何媒体访问,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往事若堪回首,笑骂当然由人。毫无疑问,不论电影,还是电视,在邵逸夫看来,都只是生意。他固然当电影是生意,却因致力拍摄国语片、热衷传播中国传统世俗文化,开创另一片天地。他规范运作、鲜有争议的“邵氏捐赠”的风格,给当下频频曝光的慈善丑闻树立了典范。教育慈善映照社会文明,中国需要更多邵逸夫式的慈善家。

百年孤独的邵逸夫留下的,或许是一个“王国”的背影、一个时代的终结,或许也是“笑骂由人,我自岿然;胜败得失,百年一身”的洒脱和记忆。endprint

猜你喜欢

邵氏邵逸夫逸夫
邵氏组方配伍突三针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观察
邵氏“五针法”联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
阳光下的冰雪运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小学特色教育
灌水取球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夏雨
邵逸夫 长寿三大法宝
还剩下几个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