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借得文本秘妙,习得写作方法

2014-02-13俞晓红

语文天地 2014年15期
关键词:桂林山水总分习作

俞晓红

语言表达是语文习作教学的核心。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相连,如同双脚走路,一步一步推动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细细解读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大都是名家经典之作。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文本传递的表达方式,都能理出一条作者的写作思路。于是,我在习作教学时,以文本为范例,学习文本的思路,学习文本中词句的运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笔者借助文本秘妙,在习作指导中,有了不小的收获,不妨述之与大家交流。

一、聚焦写作顺序,培植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观察是习作的基础。观察后又如何来表达呢?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更要学会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安排材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条理清楚。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的名篇呈现了顺序写作的范例,我们可以一一借鉴,让学生模仿范例来写一写。

1.时间顺序

【文本描述案例】人教版三上《美丽的小兴安岭》

《美丽的小兴安岭》可以说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了,不知有多少人在这些名篇感召下成长起来。文章按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迷人的景色。春天,作者抓住“树木””积雪”“小溪”“小鹿”,来表现春季万物复苏的景象;描写夏天时,作者将“树木”“雾”“太阳”“野花”的组合,来突出夏的勃勃生机和雾中的神秘;秋天,作者通过对“树叶”“松柏”“山葡萄”“榛子”等的细细描写,来展示秋天丰富的物产;冬天,“雪花飘落”“树木苍翠“西北风呼啸”“紫貂”又组成一幅美丽的小兴安岭冬的画面。

整篇文章语句优美、思路清晰,我在学习和品读中引导学生探寻上述文本表达的特点,感悟表达的形式,从而明白按时间顺序来介绍一处景物,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模仿文本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迁移写法,进行练笔,收效甚大。如按时间顺序写《美丽的公园》《校园的四季》等。其中有一位同学写《奶奶家的平台》:

平台四季都充满了生机。春天的海棠特美。嫩绿的叶子外边是一圈深红,粉红的花瓣连在一起,组成一朵娇艳的小花,仿佛一个个小精灵在枝叶上跳舞。夏天,石榴树结出了一颗颗花瓶似的果,圆圆的、绿绿的,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碧绿的叶子中,有趣极了。秋天,奶奶最喜爱的菊花绽开了笑脸,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鲜红似火,有的深黄若金,有的粉红像霞……真逗人喜爱!冬天正是腊梅盛开的时节,树枝上,星星点点都是蜡黄的小花,润滑透明,芳香扑鼻,要是这时你走进平台,定会陶醉在这馨香里,流连忘返。

——潘野衡的《奶奶家的平台》

小作者抓住各个季节植物的特点,写出了阳台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自己对奶奶家阳台的喜爱。

2.方位顺序(游览顺序)

【文本描述案例】人教版四上《颐和园》

细细品读《颐和园》,我仿佛跟随着作者去游览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最后来到万寿山欣赏颐和园的美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仿佛呈现在眼前:向下望,“树丛”中“琉璃瓦屋顶”若隐若现;正前面,“昆明湖”平静的湖面上飘荡着“游船”“画舫”;往东远眺,可以看到北京城内的“城楼”“白塔”。段落按方位顺序写下来,思路清晰。学生从中体会到按照游览顺序、方位顺序同样可以把观察到的景物写得清楚明白,有条不紊。

我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同时,要求学生去游览家乡的一处景点,然后仿照课文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其中一个同学写了家乡的百丈岩:

这里到处是千奇百怪的岩石。朝南望,一座“五指巨岩”就在眼前,真像如来佛的大手,阳光透射过来,更添了仙意。往东看,两座光秃秃的山峰挤在一起,好像一个“小和尚”依偎在“大和尚”的怀里敲着木鱼念经。向西望,“兔子岩”是那样逼真,一定是嫦娥姐姐的玉兔向往人间生活,偷跑到这里来了。嫦娥姐姐呢?看,北边那座拔地而起的山峰,不就是嫦娥姐姐的化身吗?嫦娥姐姐也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了。

——陈可《游百丈岩》

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并展开想象,按方位顺序依次呈现百丈岩的奇岩怪石,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写法给景物寄寓了生命和活力,笔下的百丈岩也变得秀丽迷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习了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导学生仿照课文按游览顺序写《游大佛寺》《我们的学校》;上了《全神贯注》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今天我值日》《斗蛋》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模仿文本加强习作训练。在不断的模仿训练中,学生慢慢具备了自己的习作能力。

二、解读文本结构,培植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的结构主要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品读文本,从现有小学教材来看,最常见的是总分式(分总、总分总)。我们可以模仿这些文本的写作思路、构段方式,来安排自己内容,把一堆杂乱无序的材料谱成井然有序的习作。

1.总分结构

【文本描述案例】人教版三上《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一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叩开秋天的大门,感受秋天缤纷的色彩。从感觉、色彩、味道、动物的活动四个方面进行分述,分述部分又以总起句开头,结尾段又对全文作总结:“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整篇文章结构非常整齐、清晰有序。

抓住每段的总起句,让学生领会这第一句和段落的关系、和整篇文章的关系,虽然老师不说“分总”的结构,学生自然对文本的框架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学习《秋天的雨》的结构布局,模仿习作《秋天的树叶》,从颜色、形状、飞舞的姿态、无私的品质等方面来表达对树叶的喜爱;写《妈妈的手》,妈妈的手可以是好吃的点心,漂亮的衣服,整洁的房间……其中有一个同学仿照文本用分总的形式写了《我爱秋》:

我爱秋,爱秋天的树叶。你看,枫叶像燃烧的火焰;银杏树抖动着那一把把金色的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扇来了秋天的凉爽。

我爱秋,爱秋天的花朵。菊花仙子最幸运了,它得到了世界上最美的颜料,把我们的世界打扮得绚丽多彩;米粒般大小的桂花躲在叶丛中,散发着怡人的芳香。

我爱秋,爱秋天的庄稼。丰收的稻田在秋风中泛着金浪;成熟的玉米像一个个挺立的战士,腰上插满了“手雷”;棉花宝宝手擎雪球,在玩打雪仗的游戏。

秋天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我能不爱它吗?

——俞程凯的《我爱秋》

学生按照文本范例,安排习作结构,习作有《秋天的雨》的痕迹,也有自己的理解,不失为一篇思路清楚、结构完整的好的习作。

2.总分总结构

【文本描述案例】人教版四下《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开篇以“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再分山和水两部分来具体描写。结尾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结。总分总的结构非常鲜明,首尾呼应。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边研读边品味文本的写作思路,在学生脑中架构起基本的框架。梳理出文本的写作提纲:

学习了《桂林山水》,我让学生去欣赏家乡的山水风光:穿岩十九峰、天烛湖、万马渡等,模仿《桂林山水》的文本结构,梳理习作提纲,如《七盘仙谷》:

提纲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开头以“七盘仙谷号称‘小雁荡’”引入,再从岩石的奇特,溪水的秀丽两方面来写七盘仙谷的景物特点。岩石的描写侧重于形态;溪水的描写侧重于动态。结尾以“名不虚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整篇习作模仿《桂林山水》来安排材料,结构紧凑,学生领悟了名家的写作思路,梳理文本结构,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运用,习得架构习作的秘妙。

其实,我们可以借鉴的经典文本还有很多,如模仿《牧场之国》的总分结构方式来写《春天的风》《我的家乡》,仿照《秦兵马俑》的并列式来写《家乡的大桥》《我的铅笔盒》等。慢慢梳理好习作的提纲、框架,一篇条理清楚的习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去触摸文本,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构段方式,以文本为范例,模仿训练,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初步具备安排习作材料的能力,再提高训练的要求,如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构段方式去写,不同的事物用同一种框架去构思,这样打开了学生写作的思路,激发了他们写作的热情。从文本中获取习作秘妙、学习习作方法适合小学生心理需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猜你喜欢

桂林山水总分习作
桂林山水桂林人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习作展示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