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高义:中国在续写“改革年代”

2014-02-12蔡如鹏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胡耀邦新闻周刊邓小平

蔡如鹏

“中国现在的问题的确更复杂了,但支持改革开放的人比较多,因为老百姓需要更大的改革。”1月11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邓小平时代》一书的作者傅高义来到北京,以“改革年代”为题与中国读者展开对话。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傅高义表示,这一年多来,他一直很关注中国新领导人的动态,“我相信,他们会沿着邓小平的路,继续改革。”在傅看来,尽管邓小平已去世多年,但他开辟的道路会在中国继续。

《邓小平时代》出版后,傅高义的一些中国朋友认为他夸大了邓小平的作用。尽管如此,傅高义也从不掩饰他对邓小平的钦佩。为了研究邓小平,傅高义70岁时开始靠看《邓小平文选》学习中文。

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傅高义对邓小平个人性格以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但同时,傅高义也没有回避当前中国改革的困难以及某些负面效果。

他特别在书中提出,中国改革有陷入“乱象丛生的社会”的危险,在法制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当前和未来都面临巨大挑战。

在该书最后一章里,傅高义提出,在邓小平退出权力舞台后,他的接班人将在未来很多年面临一系列严重挑战。这些挑战包括腐败、民众福利(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在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这些议题显得尤为重要。

“我把能谈的范围扩大了”

中国新闻周刊:《邓小平时代》简体中文版出版差不多快一年了,听说这本书的销量很不错?

傅高义:是的。我非常高兴听到这个消息,他们告诉我去年大概卖了71万册。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除了销量外,我想你可能更关心中国读者对它的评价。在听到的评价中,有让你印象深刻的吗?

傅高义:我最常听的说法就是比较客观。中国的历史很复杂,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做这个工作,因为立场不同,很容易产生偏见。中国有句俗话,旁观者清。我是个旁观者,没有什么利害关系,所以可以比较客观的来分析,这是第一。

第二呢,他们认为我用的材料比较多,采访的人比较多,特别是我用了很多外国材料,见了很多外国人,中国学者没这样的机会。有些年轻人说,我本来不知道的事,通过你的书才了解到。有些老人说,我虽然经历了那个时代,但有些事本来没有考虑过,通过你的书才重新了解到当时的情况。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普通的读者,中国学术界尤其是研究党史的学者,有没有谈过他们的评价?

傅高义:当面他们不说我的坏话(笑),我不知道他们相互间谈论什么,我不太了解。不过,他们告诉我,有些事情本来中国学者没有写,但是宣传部门这次让我的书出版,他们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自己也可以谈这些问题。

另外,他们原来觉得外国人不懂中国的情况,中国很复杂。这本书让他们觉得很惊讶,他们没想到外国人也了解这么多的事情。

中国新闻周刊:在《邓小平时代》之后,你还有计划再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吗?

傅高义:这个礼拜,我会在北京和很多人谈话,离开北京后,我再决定下一步应该做什么研究。现在很多中国朋友,尤其是知识界的朋友,建议我应该写胡耀邦,我自己也很想写。胡耀邦在邓小平之下,他是个好人,很乐观,很热情,很多人都喜欢他。但是他自己的思想、想法,是不是合适当时的情况,那是另一件事。如果我写的话,我会客观地来分析这个问题。

我有些中国朋友告诉我,你对邓小平太尊敬了,邓小平有些方面还是做的不够,也可以看看胡耀邦。胡耀邦想给地方自由多一点,发展快一点。这种想法当时可能不太合适,但是或许对将来有意义。现在,我还没看很多材料,等看完材料,跟一些人谈话之后有了自己的判断,我才能写。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决定写胡耀邦,还会像《邓小平时代》这么厚吗?

傅高义:我想不会。因为邓小平领导全中国,从70年代末一直到1992年,而胡耀邦1987年就已经下台了,而且他没有邓小平那样广泛的工作经历。第三,那个时代很多事情,我已经在《邓小平时代》那本书里面写过了,所以一些事情没必要再谈。

另外,我妻子特别不喜欢我写这么长的书。她说我是工作迷,年纪大了,应该更多地享受一些生活,比如旅行。所以我想,她不会同意我再写这么长的书(笑)。

“反腐让大家看到希望”

中国新闻周刊:两个月前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份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你怎么看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对改革的态度?

傅高义:十八大后,我一直很关注中国新领导人的动态。习近平上台后,第一次离开北京就去了深圳,他还在邓小平的雕塑前献了花圈。依我看,这表示他非常佩服邓小平,支持改革开放,他的意思是说,我要继续改革开放。

最近几年,政府可能没做的事情太多。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应该加快改革,支持搞改革开放的人比较多。我相信,习近平和其他的常委会沿着邓小平的方向继续改革。但现在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比如以前地方没有钱,国企没有钱,所以中央的话很管用,现在底下的单位自己有钱了,所以有些事很难办。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很多构想,包括两个全新的机构,好像想做的事情比较多。但是具体效果怎么样,作为一个学者,我觉得现在判断还早一点。

中国新闻周刊:那你认为中国下一阶段的改革,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傅高义:一个是遏止腐败,现在很多老百姓对腐败意见很大。不过这方面,大家已经看到了希望,但还不够。另一个是如何提高国企的效率,它们与政府的关系太密切了,应该让市场的作用扩大些。

第三个是地方的债务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发生地方性的金融危机。我听说在中国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基础不稳定,借的钱太多。

第四个是环境问题。这几天,北京的天气还不坏,但我的朋友告诉我北京的空气污染很严重。保护环境,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我认为是跟日本的关系。因为如果(中日关系)处理不好,很危险,这对中国不好,对日本、美国、全世界都不好。

“中国应继续韬光养晦”

中国新闻周刊:刚才你谈到了反腐。这一年落马的副部级以上的官员,就有十几位之多。你认为,这样的力度能遏制住腐败吗?

傅高义:我认为现在有希望。据我了解,现在很多宴会取消了,公车私用的现象也少很多。老百姓对这个当然支持,让他们觉得有希望。

新领导人面对的挑战是,腐败现在已到处泛滥,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但众多干部或其家属牵涉其中,使克服这类问题变得极为困难。查处级别较高的官员,我想,一方面可以给老百姓希望,一方面震慑其他官员,避免反对的人太多。

所以我的理解是,习近平做的的确有很大的进步。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互联网的管理力度,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个现实问题?

傅高义:是的。我刚才提到很多知识分子都希望自由多一点。如何为自由划定界限,也是邓小平曾面对的最麻烦的问题之一,既能满足知识分子和一般民众的要求,又能让领导人维持社会秩序。

如今现代通讯技术日臻复杂先进,新领导人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如何找到能让民众感到合理而愿意接受的边界,然后想办法守住这条得到认可的界线。

中国新闻周刊:最近,中国周边的局势一直不太稳定,包括钓鱼岛和南沙群岛。如果邓小平还健在,你认为他会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傅高义:很简单,我认为他会继续韬光养晦。因为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跟大国的关系,特别是跟邻国应该搞好关系,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他曾批评苏联,说他们树敌太多,所以花在军队上的钱太多了,没钱提高老百姓的生活。

我知道,很多中国人觉得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外国的压迫太多,当时中国软弱没办法,现在情况不同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是世界第二,二十年内可能还会超过美国。所以现在,中国可以做想做的事情。不少人会有这个想法,我也理解。

但是我认为,从中国的利害关系说,最好的仍是邓小平的做法,跟外国搞好关系,要不然的话麻烦太多。

我认为对中国也好,对日本也好,不要有太多的军舰、飞机,那是浪费,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好处。所以,我认为邓小平的看法和做法仍然有效,可以继续地韬光养晦。

“习近平很自信”

中国新闻周刊:近期,习近平在讲话中一方面高度评价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一方面也明确提到毛“在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对这样的评价,你怎么看?

傅高义:我还是想谈谈邓小平的做法。他认为,要是像苏联批评斯大林一样批评毛泽东,会产生分裂,所以他说不争论。要是我当时站在邓小平的位置,我会一样做,要不然很容易分裂。

中国新领导人的做法,我想应该跟邓小平的差不多,尽量避免政治上的分裂。

中国新闻周刊:你能不能简单地比较下中国几代领导人?

傅高义:毛泽东统一中国的确是不容易,他带领军队打仗非常的聪明。但1953年以后,他打倒的人太多了。特别是在大跃进、“文革”中,很多为中国做出贡献的好干部被打倒。

我认为邓小平找到了一条中国应该走的路。他在法国呆了五年,在苏联呆了一年,了解国外的发展情况,实行了改革开放。我认为,他的接班人基本就是沿着他开辟的路前进。

江泽民1989年来到北京,他并没有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他做得很不错。因为当时外国的制裁,比较严重,但他仍然继续搞改革开放。尤其是1992年小平南巡谈话以后,他走的是邓小平想走的路。

2002年胡锦涛上台。胡锦涛没有参加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没有打过仗,在大学里学得很好。他的贡献,我认为也不少,比方邓小平让一批人先富起来了,那么胡锦涛不仅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还让先富起来的人帮助其他人共同富裕,所以他采取了对农村、对西部支持的政策,并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

习近平很自信。他是在北京长大的,在地方干过,还在军队干过,资历丰厚。现在,老百姓包括很多官员都觉得中国问题太多了,应该大胆地解决。这给了习近平一个机会,我想他会处理得很好。

猜你喜欢

胡耀邦新闻周刊邓小平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秘书眼中的胡耀邦:主张“走冷门”不“走热门”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我给胡耀邦当秘书
红色读物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
邓小平“怕”回老家
胡耀邦夜宿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