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区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产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

2014-02-12潘宏亮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8期
关键词:园区知识产权要素

●潘宏亮

(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园区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产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

●潘宏亮

(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知识产权;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升级

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认知现有文献研究产业升级的不足之处,界定了园区知识产权服务的内涵,划分其维度,并探讨了园区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产业升级的运作机理,归纳了园区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产业升级的三条路径。

随着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矛盾的突出涌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已成为关系创新型国家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由于高新技术园区知识产权创造量在区域内总量达80%以上,对所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产值的贡献率达50%,因此,在知识产权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要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应增强园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各级政府也应依据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服务融入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将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创新能力相结合,为产业升级保驾护航。那么,如何运用园区知识产权服务配置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集聚,支撑产业升级,则成为学界、业界、政界都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

1 文献述评

1.1 产业升级的相关研究

产业升级是指产业从价值链低端逐渐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过程,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是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过程。梳理国内外文献,学术界分别从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1]、产业升级形式[2]、产业升级路径选择[3]、全球价值链视角产业升级[4]、技术能力视角产业升级[5]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接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产业升级实践,仍存在以下不足。(1)主流GⅤC理论多从发达国家主导产业的利益角度出发,侧重于解释GⅤC上具有控制能力的大企业如何通过价值链治理来维持和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而较少关注GⅤC上的“弱势群体”,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伪升级命运”。(2)国内外学者多从嵌入性视角对我国OEM制造业升级问题进行研究,多集中在产业升级路径的必要性、升级的关键因素、知识资源的重要性等,但在GⅤC和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获取关键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研究文献较为缺乏。

1.2 园区知识产权服务的相关研究

(1)园区知识产权服务的内涵。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作为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技术创新链条中知识产权(专利、商标、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植物新品种)创造、运营、保护、管理各个环节,其完善程度直接关系着产业园区竞争力提升和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杨铁军[6]、杨晨等[7]分别给出了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及产业集群视角下园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的定义。而且梳理相关文献可知,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基于服务内容视角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商用化服务、融资服务、法律服务与人才培养服务六个方面;[8]基于服务主体视角主要分市场、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三个层面,其中市场层面主要是盈利性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政府层面主要是指公益性的行政管理机构;非营利性组织层面主要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协会等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但与实践对接,现有研究仍有以下不足:①知识产权服务范围狭窄,多集中在专利代理、纠纷诉讼等低层次,难以为企业提供产权价值评估、产权资本融资等前瞻性、战略性的高水平服务;②尚未从产业层面入手,将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转型升级或产业竞争力提升相结合,深入研究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作用机理等。为此,有必要重新界定园区知识产权服务内涵及构成维度。

对接园区知识产权培育“高地”概况,本文将园区知识产权服务定义为园区政府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导向,以特色产业为着力点,以激励自主创新、提高园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撑产业升级为目标,遵循产业升级内在规律,以政府知识产权资源撬动社会中介知识产权服务为手段,围绕园区产业无形资源的形成、运营、管理,为园区内产业提供知识产权“获权、用权、维权、评价、许可、转让等”相关服务,促进知识产权权利化、商业化、产业化的各种业务活动集合。

(2)园区知识产权服务维度划分。结合园区知识产权服务的内涵,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为指引,以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为指导,依据园区知识产权服务目标,将园区知识产权服务划分为知识产权服务要素涌现、知识产权服务要素聚变两个环节。其中,知识产权服务涌现是指在政府行为的引导下,以市场配置方式为主,以政府配置为辅,依据园区产业发展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以政府财政资金、知识产权政策法规等为抓手培育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公共平台、专利数据检索服务系统、维权援助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交易转化公共平台,形成公益性和盈利性相结合的多元化服务网络,进而提高园区知识产权数量。如2012年苏州市工业园区政府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知识产权投融资知识培训、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等。知识产权服务要素聚变是指园区产业化相关主体在园区政府行为的引导下,依据产业链“多赢、共赢”目标,消除知识产权产业化过程中创新资源条块分割壁垒,促成专利、商标、版权等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各类知识产权资源的有效对接,实现知识产权增值增效,推进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导的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形成区域知名品牌,支撑园区产业升级目标实现。

2 园区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产业升级的机理分析

2.1 知识产权服务要素涌现支撑产业升级机理分析

园区政府通过对接园区核心企业以及产业集群的知识产权概况,强化园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运用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知识产权专项政策、知识产权培训、知识产权工作等措施,建设综合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调节园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资源的配置,促使园区核心企业从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变,获取全球范围内搜寻可以利用的创新资源,与外界进行动态合作,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园区知识产权服务要素涌现的结果是汇集知识产权产业化相关主体要素,依据园区发展状况,将相关产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和其他知识产权服务社会资源聚集起来,并促使产业化相关主体能动的吸纳知识产权服务人才、知识产权转化资金,实现园区主导产业逐步破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难题,初步提升园区内核心企业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战略运营能力,为增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提供支撑,为园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然而在知识产权服务要素涌现阶段,虽然园区内产业龙头企业较少、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与企业间的关联性较低,产业主体间的合作、协同互动还是偶然的行为,但这些知识产权服务主体集聚,降低了园区龙头企业寻求创新伙伴的难度,有助于构建产业专利联盟,共同研发新技术和共享专利技术,这为改观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处于低端的格局,提高园区龙头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奠定了基础。

2.2 知识产权服务要素聚变支撑产业升级机理分析

园区知识产权服务要素聚变是在园区政府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及管理行为的指引下,引导园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向社会化、网络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进而通过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和新的经营领域,支撑园区的产业结构升级。随着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升级的无缝对接,园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日趋规范,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提升,通过积极申请、保护自有专利,打破国外公司的专利封锁和技术垄断,并可与竞争对手进行交叉许可,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增值、增效;园区政府进而通过高端咨询的知识产权服务,引导园区内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实现产业升级。

园区知识产权服务要素聚变的实质是随着园区公益性和盈利性知识产权服务规范化、网络化,园区产业化主体通过共同努力形成支持产业升级的合力,构建了知识产权研发专家网络、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网络、知识产权商品化市场拓展服务网络以及管理支持服务网络等网络化体系,依据新技术产业化链,健全了园区知识产权服务链,促使与园区知识产权相关的创新要素自由顺畅流动、高效合理配置、知识产权应用效益彰显,创新主体紧密合作,实现“研发—试验—生产—推广—应用”的产业化的有机联接,实现产学研之间的功能互补,消除功能重叠,促使园区产业化主体间相互依赖和结构稳定,加快园区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良性产业集群。

3 园区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3.1 知识产权服务要素涌现推动园区产业升级

资源依附理论认为,产业升级需要各种创新资源的支撑,需要园区能够不断引入新的产业发展创新要素,并有效协调、协同、整合各类产业化创新主体的活动,促进园区产业化创新主体资源得以积累。为此,园区政府首先应通过相关知识产权政策,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服务环境,调动、组合社会资源,规范中介,鼓励中介,加速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对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引导、协调与监督指导,鼓励成立知识产权服务产业联盟,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产业联盟在行业自律、品牌整合、标准制定、服务产品交流与推广方面的作用,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水平的提高,支撑园区产业链式升级。其次,政府部门应正确处理知识产权服务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关系,制定有利于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扶持政策,引导商业盈利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知识产权数据深加工、知识产权预警与法律诉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投融资服务等高端服务,实现知识产权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知识产权服务质量的满意化。最后,园区应加强知识产权行业人才建设,规范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资质管理,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引进懂技术、懂法律、懂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国际高端人才,为园区的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3.2 知识产权服务要素聚变引领园区产业升级

知识产权要素服务聚变过程是知识产权研发专家网络、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网络、知识产权商品化市场拓展服务网络、知识产权管理支持服务网络等网络化体系相互协调、深度交互的结果,是“研发—试验—生产—推广—应用”的产业化的有机联接。在园区知识产权要素聚变过程中,政府要做好协调角色,实施特色产业知识产权服务工程,构建综合协作网络,在信息咨询培训服务上积极帮助高等院校对孵化产业从技术开发、技术协作、管理和政策法规咨询、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园区政府还应组织产业技术专家、管理专家进行技术进展、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知识产权诉讼案例分析等方面的讲座,将其转化为有用的技术经济信息和竞争情报,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或赢得诉讼服务;定期向园区产业发送国内外同行业新技术信息,为园区知识产权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服务,提高园区产业环境适应性,实现“产业共同演进”的自我强化动态机制。

3.3 知识产权服务要素涌现耦合知识产权服务要素聚变支撑园区产业升级

单个技能、技术、知识、能力等简单堆砌并不能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必须通过产业创新能力的整合,使之发生功能上的裂变,形成系统化、强化的能够适应动态环境的产业知识产权战略,才能彰显顾客核心价值和知识产权的增值增效。为此,园区产业的工艺流程、产品、功能、跨产业的升级过程应是创新要素和产业创新能力的偶合体,是技术能力、网络能力的耦合,是园区产业从产业集群和创新网络不断获取资源,并与自身能力相耦合的结果。知识产权服务要素涌现耦合知识产权服务要素聚变支撑园区产业升级是科学的、合理的。园区政府在促进园区产业升级过程中,应一手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要素涌现,促进产业化知识产权服务要素扎堆出现于产业园区,一手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要素以创新为基础根植于园区产业发展,拓展集群创新网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产业主体交互学习、合作分享,形成集体性创造,实现产业知识产权收益最大化,保障园区产业升级。

4 结论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成为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十二五”是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关键之年,为积极发挥知识产权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中的作用,需要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在评述国内外文献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园区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产业升级的机理与路径,认为园区政府应对接园区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按照组织网络化、服务专业化、运行规范化要求,以政府创新资源激活、撬动、吸纳、整合社会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培育和完善面向提升园区产业创新能力的知识产权转化服务机构、科技创新企业孵化机构、知识产权咨询评估机构等各类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将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将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与协同创新紧密结合,提升研发立项起点、知识产权产出效率、专利战略和品牌战略运营能力,支撑产业升级。

[1]Yoru D E.Patterns ofindustrialupgradinginthe clothing industry in Poland and Romania[R].Economics Working Papers(19).Centre for the Stud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in Europe,SSEES,UCL,London,UK,2002.

[2]Kaplinsky R,Morris M.The globalization of product markets and immiserizing growth:lessons from the South African furniture industry[J].World Development,2002,30(7):1159-1175.

[3]吕宏芬,余向平.OEM方式的内在劣势及其产业链升级对策探讨[J].商业研究,2006(1):105-107.

[4]Gereffi G,Korzeniewicz M.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Capitalism[M].Westport,CT:Praeger,1994.

[5]宣烨,等.加工配套企业升级模式及行动特征[J].管理世界,2011(8):102-114.

[6]杨铁军.知识产权服务与科技经济发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7]杨晨,等.产业集群视角下高技术产业园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模式探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0):5-10.

[8]洪群联.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路[J].经济纵横,2011(11):44-49.

G252.8;D923.4

A

1005-8214(2014)08-0027-04

潘宏亮(1984-),男,副教授,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参与科研项目3项,研究方向:知识产权管理、产业升级。

2013-08-21[责任编辑]阎秋娟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企业知识演化观与创新生态观匹配的企业创新问题研究”(项目编号:71072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协同创新驱动中小企业升级的机理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3YJCZH13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基于协同创新的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ZD-010)和中央高校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B17014)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园区知识产权要素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也谈做人的要素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