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泛学科化服务体系研究

2014-02-11陆婷婷

图书馆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馆员学科图书馆

陆婷婷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 淮安 223003)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虚拟图书馆”以及“泛学科化服务”这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标识,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正经历着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革命性转变。如何继续发挥高校图书馆对教学和科研的支撑作用,是广大图书馆人面临的共同课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改变传统图书馆坐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让图书馆的服务就在用户身边,使用户在指尖触手可及,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形态和发展模式[1]。高校图书馆也只有适应变化、顺应时代才会存在并发展下去。

1 泛学科化服务的定位

1.1 泛学科化服务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初景利教授认为,第一代学科馆员是以联络人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第二代学科馆员是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从第一代学科馆员逐步过渡到第二代学科馆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用户的信息需求,适应用户信息环境的变化,适应图书馆服务创新和管理变革的需要[2]。泛学科化服务的目标就是从用户的立场和需求出发,建立可以切实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学科资源和学科服务体系,让服务走近用户身边,成为其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泛学科化服务激发了学科馆员的潜在技能和知识储备,使图书馆的服务从基于图书馆端系统过渡到基于用户端系统,打开了信息资源为用户服务的通道,方便了资源与用户之间“零距离”接触;同时学科馆员提供的个性化、深层次的知识服务,不仅使学科馆员同科研和教学人员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更扩大了高校图书馆在科研活动中的影响力。

1.2 泛学科化服务的特点

1.2.1 广泛性

泛学科化服务的广泛性主要指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的广泛性。就服务来讲,建议学科馆员针对不同的用户,采取不同的服务形式。针对刚步入校门的新生和初涉科研的本科生,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从基础做起,为其开展基础性服务。如定期或不定期地与用户进行沟通联络,举行用户培训与讲座、参考咨询、宣传推广、课题查新、定题服务等,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针对硕博士生和校重点学科专业、重点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提供深层次服务,让学科馆员融入教学或科研一线,如办公室、实验室、会场、野外台站等用户所在的地方,主动为用户提供信息环境支撑、课题情报跟踪、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竞争对手(目标机构)分析等服务。

1.2.2 需求性

所谓需求性,是指以用户需求为驱动,支持知识创新的开放式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泛学科化服务时,首先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到本校的学科布局,重点学科专业的设置,重要科研团队研究的重点科研项目,以及重点科研院所和机构,并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如学科馆员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优势学科及学科团队等,建立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创新型开放式的学科服务,而不是基于图书馆资源的服务。

1.2.3 主动性

所谓主动性,是指学科馆员要主动推送,韧性坚持,多方贴近,建立印象。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要主动走出图书馆的围墙,突破传统的馆内服务,融入教学、嵌入科研,与科研人员结成研究团队,将服务的阵地前移,积极主动与院系师生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参与课堂讨论,为用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仅仅提供信息的获取、检索和利用。另外学科馆员还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培养自身高度的信息敏感性,以根据用户不同时期不同的信息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服务。

2 泛在知识环境对泛学科化服务的影响

泛在知识环境,又称后数字图书馆时代,它是指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早在2003年6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知识在信息中迷失》的趋势报告中,首次把数字图书馆的未来描述为是构建一种“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随即这种泛在形式的数字图书馆便加速了知识社会形成的步伐,打破了传统形式下的学科、地域和个人知识空间的限制,通过密切接触与知识交叉融合,产生了传统方式下难以实现的成倍增长效应。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中,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陈进馆长为与会者编织了一个精彩的“泛学科化服务之梦”,指出若想梦想起飞,图书馆必须“亮剑”,最主要的两点就是服务创新和管理变革,包括确立理念、改革机构、论证并确定服务体系、树立服务品牌和推行落实等都是创新和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3]。回顾2012年的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也将学科服务和知识服务作为探讨的热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助理张智雄指出,当前图书馆正在解决的问题是信息检索、定位、获取和咨询,而未来我们图书馆的战略定位是“全面实现从数字图书馆向数字知识服务体系的转变”[4]。由此,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在学科范围内建立起深层次的标引指示,进行从信息检索获取到知识的探索研究、从孤立的文献资源到基于知识对象的跨界融合的转变,建立起面向用户的、融入用户信息环境的学科服务。

3 构建高校图书馆泛学科化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学术交流中心、知识加工中心及文化传承中心”,是高校科研创新及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图书馆构建泛学科化服务体系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新方向,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服务模式和体系,因此,各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本校(馆)学科建设的特点,因校(馆)制宜,构建适合本校师生的、独具特色的图书馆泛学科化服务体系。

3.1 搭建一个网络虚拟学科服务平台

回顾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历程,学科服务这种人对人的专业服务方式需要更多的服务渠道支撑。只有将资源整合技术与专业服务手段结合起来,形成各方面协同联合机制的功能性服务平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馆员自身专业优势和资源整合力量,为用户提供适宜的个性化服务,才有利于图书馆从“中心资源仓库型图书馆”转变为“专业服务型图书馆”。网络虚拟学科服务平台的搭建,是以图书馆学科服务为核心,提供分学科的差异化服务。其能够帮助图书馆合理配置并管理学科馆员,通过整合图书馆的各类电子资源,利用各种在线服务手段,针对不同的学科用户提供深入且灵活多样的学科服务,同时还可针对重点用户提供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向特定目标用户提供主动服务。

3.2 提供两种服务模式

信息的泛在化环境使服务的内容和模式高度交互和复合化,这也是高校图书馆泛学科化服务的重要特点。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界享有盛名的“交大模式”——“IC2创新服务模式”,是独具特色且值得广大提供泛学科化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借鉴的模式之一。2008年,上海交大图书馆首创了把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间)和Innovation Community(创新社区)以乘法关系有机融合,先后推出了以服务支撑学术创新与文化拓展的“IC2创新支持计划”和“IC2人文拓展计划”,牢固树立以“服务”为本的办馆思想,通过阶段性的主题活动,为读者提供“一流服务、主动服务、智能服务、一站式服务、自助式服务、个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形成了图书馆服务效能的平方级提升。鉴于上述成功案例,笔者建议泛学科化服务可提供学科建设服务与院系教科研服务两种模式。其中学科建设服务主要是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决策信息支撑服务;而院系教科研服务,即通过组织、整合与优化图书馆各项资源与服务,通过遍访学院教授,培养院系科研团队信息专员,深入科研团队,让沟通与交流无处不在,使图书馆服务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3.3 打造三层服务梯队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管理决策者、教科研人员及学生群体。因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有限,不可能将服务范围覆盖全部群体,满足所有群体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因此,在明确服务对象后,泛学科化服务应针对不同层次用户的不同需求配备相应的服务人员(团队),打造三层服务梯队。如对于校(院)管理决策者,他们侧重于提供前瞻式服务,故而聘请资深教授、学者及青年骨干组建学科咨询团队,为其提供服务;对于研究人员和教师,他们是重点服务人群,因而图书馆应组建学科联络团队,为其提供学科信息导读、学科发展分析、学科评估、科研课题咨询与查新、成果评鉴等服务;针对学生群体,他们是辐射服务人群,图书馆可以聘请学生助理协助开展服务。该服务梯队虽然称谓和分工不同,但工作职责多为学科资源建设、指导学科服务、开展宣传和培训、参考咨询等,成为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4 泛学科化服务的几点建议

4.1 挖掘用户需求,创建泛在环境

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被科研人员作为获取信息不可替代的主要机构,然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用户的信息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用户在获取和筛选信息时,越来越依靠搜索引擎,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年轻用户,在获取信息和进行消费时更加依赖网络搜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搜索引擎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79.7%,用户规模达到4.29亿[5]。这样一种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必须认清环境变化和发展的严峻性,充分挖掘用户的信息需求,针对用户信息行为变化带来的影响,构建一种方便、快捷、简单的获取资源的环境,即泛在环境。鼓励学科馆员做好“四个一”,即利用与用户接触的每一次机会,关注每一个细节,第一时间了解并获取用户的信息需求,做好第一次服务,以便于学科馆员日后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及时、专业的主题服务,甚至可以将用户所需信息直接传递到桌面,从而加快图书馆的服务从面向图书馆到面向用户的转型。

4.2 组建学科团队,提供服务保障

泛学科化服务在高校图书馆的开展,对高校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提供泛学科化服务的学科馆员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外,还必须具有服务对口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较强的洞察该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的能力。由此,在图书馆机构中组建一支以学科服务工作为中心的全方位服务团队,让其针对某一学科、专业或课题组进行服务,这样不仅壮大了学科服务队伍,更提升了学科服务的能力、层次和水平。有能力的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在学科团队中设置采访学科馆员、参考咨询馆员、信息系统人员、文献传递与检索查新人员等,且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科馆员工作手册、工作月报、工作日志、基准服务指南、知识服务指南等,使团队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并举,专职与兼职因需,学科与专业兼顾,从而为图书馆的泛学科化服务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

4.3 嵌入院系服务,助推教学科研

与传统的学科服务相比,泛学科化服务充分体现了“用户至上,服务身边”的服务理念和思想,其中“嵌入院系服务”则充分体现在“嵌入”两个字上。负责泛在化服务的学科馆员应紧密围绕院系与学科发展的格局,以学科建设为主线,根据不同信息环境下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实时调整服务方式和方法,把人性化、个性化融入到整个服务过程中。一方面,针对教师的教学环境,学科馆员可了解教师的课程特征及授课方式,与教师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直接融入教学一线,辅助教师开展课程设计,制定教学目标、方式和内容,组织实习、实践活动等,为高校教学提供辅助性服务。另外,针对教师的科研环境,学科馆员可以从主动征集科研需求、培养科研能手、科技咨询与查新、学术评鉴等各个角度着手,从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出发,推出全新的、丰富多样的服务形式和内容,力求覆盖每个科研过程。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学习环境,要求泛学科化服务的学科馆员要走出图书馆,走进课堂,走到学生身边,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课相结合,将信息检索的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4.4 跟踪前沿技术,泛在知识服务

所谓的“前沿技术”,主要是指学院的最新成果、业内动态、学科研究热点等。身处信息泛在化的环境中,迫使用户渴望挖掘到有价值的知识而不是大量的干扰无用信息。南京大学图书馆邵波副馆长早在2012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中指出,目前图书馆80%的工作都是数据汇集工作,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做知识服务是图书馆今后将承担的工作[4]。芝加哥公共图书馆自动化部主任J.Latham称,技术素质不再是一门专长,而是所有图书馆员的生存技能。目前高校采用比较多的是美国LibGuides系统,其实质是为用户提供一个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空间,搭建一个面向师生的学科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这里有得力的科研助手、专业的学科导引、实效的课程指南、丰富的网络资源等,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让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传统图书馆已经渐行渐远,泛学科化服务模式正是图书馆为适应新型读者需求和当前背景环境的积极举措。使服务无缝地、动态地、交互地融入用户的过程中,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用户存在的地方,这是对图书馆员新的挑战,也是图书馆作为知识加工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创新成长中心大有可为的领域。

[1]初景利,吴冬曼.论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以用户为中心重构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8(4):62-65.

[2] 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

[3]陈进.泛学科化服务之梦带来充沛“正能量”[EB/OL].[2013-06-20].http://www.caiguo.com.cn/News/Detail136811.shtml.

[4] 回顾2012论坛热点二:服务的拓展与延伸[EB/OL].[2013-06-04].http://www.caiguo.com.cn/News/Detail/136249.shtml.

[5]搜索引擎成用户获取信息重要途径[EB/OL].[2012-10-09].http://money.163.com/12/1009/20/8DDE2NSQ00253B0H.html.

猜你喜欢

馆员学科图书馆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