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祭归来话甲午
——中国人民海军 “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侧记

2014-02-10翁飞

大连干部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海军

翁飞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53)

海祭归来话甲午
——中国人民海军 “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侧记

翁飞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53)

2014,又逢甲午,8月27日,中国人民海军在威海刘公岛附近洋面——甲午海战古战场,首次隆重举行 “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本人作为唯一来自淮军摇篮、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家乡安徽的史学界代表,有幸登上海军88舰,参加祭奠仪式,见证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心情无比激动,谨以为记。

海军88舰,是我国中船集团为航母战斗群设计和建造的新型综合保障船,排水量满载23200吨、长196米、宽28.4米、吃水7.73米、航速18节、最大航程8000海里;排水量是当年北洋军7000吨级主力舰 “定远” “镇远”的三倍,长度是其两倍多;船上有2000多床位,设施舒适精巧,可在海上巡航三周。8月26日傍晚,我们受到特别邀请的20余位地方学者提前登上88舰,除了祭奠仪式,还要在舰上举行为期两天的 “甲午战争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报到后,即接到会议秘书组通知,决定根据我提交的论文 《从两次海防大筹议看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与近代海军建设》,安排我第一个作大会交流发言,因无思想准备,深感责任和压力,于是来不及欣赏海港夜景,便匆匆伏案备课。

27日上午8时30分,研讨会在舰上的大会议室举行简短的开幕式,海军政委刘晓江上将主持,联合主办单位军事科学院孙思敬政委致辞。此次研讨会有150余名军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出席,海军副司令杜景臣中将、军事科学院何雷中将分别作了主题发言,指出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不仅使中国刚刚开始的近代化进程被无情打断,更使中华民族陷入空前的存亡危机。我们今天举行祭奠仪式和开研讨会,就是要深刻反思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汲取刻骨铭心的教训,以史鉴今、启迪未来。

开幕式进行期间,舰船已经缓缓启航,上午10点,由盐城舰、临沂舰、大同舰3艘导弹护卫舰以及2架舰载直升机护送着88舰组成的海空编队,分别航渡到威海刘公岛附近海域,这片海域正是当年甲午海战的战场。

时针,定格在11时30分,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正式开始。88号保障船的后甲板上,肃立着600多位海军官兵和前来参加仪式的军地领导。雄壮的国歌奏响之后,全体人员垂首默哀一分钟。那一刻,海军所有舰艇同时鸣响汽笛,在万里海疆上空久久回旋……。紧接着,88船上,19响庄严的礼炮鸣放,我们的人民海军用自己的方式,隆重祭奠120年前为国捐躯的北洋海军前辈先烈。历史的记忆在这一刻显现,民族的血脉在这里相连。目睹此情此景,感到无比震撼,抚今追昔,不禁热泪盈眶,思绪万千……。

隆隆的礼炮声中,我想起120年前的7月25日,日本海军不顾国际公法,悍然在丰岛海面袭击运送淮军士兵的英籍商轮 “高升号”,那是挑起战争的罪恶炮声。船上的1100多名淮军士兵,誓死不降, “高升号”被日军 “浪速号”舰长东乡平八郎下令用鱼雷击沉,并在海面上野蛮地对落水官兵用机枪扫射,除200多人浮水获救外,共有871名壮烈牺牲。船上,以 “仁字营”为主体的淮军官兵,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合肥东乡巢六家畈、长临河一带的吴姓子弟。因为淮军在建军时,就形成 “以将立军”的传统,所谓 “打仗要靠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仁字营”的前身是淮军初创时期元老、六家畈人吴毓芬、吴毓兰兄弟组建,所招募的都是那一带的宗族乡邻子弟。吴毓芬字伯华,故名 “华字营”,退休后由其族侄吴育仁接任,遂改名 “仁字营”。吴育仁在甲午战前升任直隶通永镇总兵,接到援朝军令,即派其营务处帮办高善继率援军登船赴援。高善继虽是江西彭泽人,但他的父亲高梯在1862年初李鸿章组建淮军时就投入淮军充当幕僚、管理军械,深得李鸿章信任。高善继子承父任,此次他主动请缨,作为 “高升号”上的最高指挥官。高善继坚拒日方逼降,慷慨赴死,大义凛然。

当数百名 “仁字营”官兵葬身海底的噩耗传来,巢湖岸畔的六家畈顿时哭声阵阵,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楚国故地,于是在阵亡将士的家里,便按照屈原 《招魂》所记的楚地风俗,家家挂出 “招魂幡”;由于尸骨无存,此后在六家畈面向巢湖的山坡上,每逢清明,便有无数的 “招魂幡”插满山坡,这是家乡的亲人,期盼着血洒疆场的先辈英灵,能从海上溯长江、进巢湖,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120年过去了,这一习俗相沿至今,这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对前辈英烈的缅怀和祭奠 (2004年初,央视四套 “走遍中国”剧组来拍摄 “走进合肥”中的 《李鸿章与淮军》这一集,我陪同剧组来到六家畈,时值清明刚过,亲眼目睹了山坡上插着招魂幡,摄制组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一景象)。

隆隆的礼炮声中,我又想起,就是在这里,当年驻防威海的淮军陆路炮台统领、安徽寿州人戴宗骞,刘公岛炮台统领、李鸿章外甥张文宣,都是兵败不屈,留下遗书自杀殉国。戴宗骞的临终遗言是: “守台,吾职也。兵败地失,走将焉往?吾惟有一死以报朝廷耳,他何言哉!”张文宣的遗言是:“刘公岛孤悬海中,文宣誓同队勇先用力,后用命。”他还给舅父李鸿章写下绝笔书: “此次战事有守一月而不支者,有守数月而不支者,有守半年不支而至死不屈者。相座当付泰西各国观战武员评其得失勇怯,不能以成败论。”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淮军作为当时陆上国防力量的主体,牺牲者数以千计。他们和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等北洋海军的殉国先烈,一样值得我们缅怀和尊敬。

仪式接近尾声,伴随着军乐队雄浑低迴的乐曲声,在88舰的后甲板上,人民海军的将军、仪仗兵们捧起一把把鲜花,撒向大海……。当我听到,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上将铿锵有力的致辞: “为国捐躯的北洋将士,你们可以安息了。当前,国家对建设强大海军的决心坚定,国人对建设强大海军的期盼热切,国力对建设强大海军的支撑强大,海军作战范围由近海向远海延伸,使命任务由抵御外敌海上入侵、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向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方向拓展,蒙受国耻、蒙受军耻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当我看到,官兵代表面向大海发下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强军习武,报效祖国;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建设海军,梦圆中华”的铮铮誓言,我的耳边又回响起前段时间协助海军拍摄的大型历史纪录片 《北洋海军兴亡史》中的主题曲: “甲午海战场,魂不辱国殇;悲鸣问苍茫,海天同感伤。……血火化凤凰,龙腾起沧桑;悠悠中国梦,壮志酬海殇。”

为国捐躯的北洋海军和淮军英烈们,你们可以安息了!

[责任编辑:于洋]

2014-10-05

翁飞,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海军
晓褐蜻
我的海军之梦
相信爱
海军航空兵之歌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封面人物·杨海军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海军协议1
从甲午战争得到的启迪
《甲午战争百年祭》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