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

2014-02-10李雅楠郑荣才李国晖王小娟李楠王昌勇

岩性油气藏 2014年2期
关键词:须家河沉积相层理

李雅楠,郑荣才,李国晖,王小娟,李楠,王昌勇

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

李雅楠1,郑荣才1,李国晖2,王小娟2,李楠2,王昌勇1

(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

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从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方面,对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沉积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须家河组为一套三角洲、湖泊及有障壁海岸的多类型沉积体系复合体,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进入蓄水盆地中地表径流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并可进一步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3种亚相沉积;湖泊沉积体系发育滨湖和浅湖2种亚相沉积;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发育潮坪亚相沉积。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相模式,并分析了该区须家河组地层在不同时期的沉积相与微相的展布特征及空间配置关系。

沉积体系;沉积相展布特征;须家河组;三台—盐亭地区;四川盆地

0 引言

四川盆地于晚三叠世早期进入具备挤压构造背景条件的类前陆盆地演化阶段[1-3],形成了以川中前陆隆起为中心,周边被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造山带及川西坳陷、川东北坳陷、川东南坳陷围限的“三坳围一隆”的构造-沉积格局[3-4]。川西前陆盆地构造带具有前陆盆地构造划分的共性,自西向东可划分为龙门山前陆逆冲推覆带、川西前渊坳陷带、川西—川中前陆斜坡带及川中—川南前陆隆起带4个次级构造单元。三台—盐亭地区位于前渊坳陷带与前陆斜坡带2个次级构造单元的过渡带(图1),区内以发育低缓短轴背斜构造和应力方向不同的小断裂为主,为油气的富集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5-6]。

图1 三台—盐亭地区构造位置示意图Fig.1 The tectonic location of Santai-Yanting area

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的勘探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仅钻获少数产量不稳定的低产井,而在其相邻地区,如川西的丰谷地区和川中的八角场地区等局部构造均取得了良好的勘探开发成果[5-7],使研究区须家河组的勘探潜力依然备受重视。研究区地震资料主要为品质较差的二维资料,造成地质认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钻井等资料,研究该区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对于深化地质认识和提高勘探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须家河组地层特征

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厚约1 100 m,笔者采纳以张健等[8]划分方案为基础的经高分辨率层序优化的须家河组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案[9]。根据钻井岩心观察,研究区须家河组主要为一套灰色细—粗砂岩与深灰色泥岩、粉砂岩的不等厚互层,夹薄煤层、煤线和砾岩的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10],在研究区范围内可划分为须一段~须六段6个岩性段。其中,须二段和须四段岩石粒度较粗,主体为大套细—粗砂岩夹薄层泥、粉砂岩组合,含煤线,而须一段、须三段和须五段岩石粒度总体较细,主体为炭质泥岩、粉砂岩夹薄层状细—中砂岩和薄煤层、煤线组合。须家河组在研究区的保存并不很完整,在相当前渊坳陷带的研究区北部缺失须六段,须五段保存不完整,而在相当川中前陆斜坡带西侧的南部仅缺失须六段顶部地层,以下地层的保存普遍很完整。需要指出的是,与川东和川东北地区相比较,川西类前陆盆地大部分地区缺失须六段的原因并非无须六段沉积,而是在晚三叠世末期龙门山逆冲推覆过程中卷入构造山系的须六段被强烈侵蚀所致[2-4]。

2 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前人关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类型的研究中,除普遍认为须一段地层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外,对于须二段~须六段有3种不同的观点:①须二段~须六段地层均为陆相沉积,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湖泊三角洲及湖泊—沼泽等沉积体系,这种多元沉积体系的观点是大多数学者长期认同的主流观点[2-17];②侯方浩等[18]提出的湖泊滩坝观点,认为相当须二段和须四段的香溪群砂岩为周边各山系构造活动期,由冲积扇、河流搬运入湖的碎屑物质经波浪和湖流反复簸洗、改造和再分配形成的近岸或沿岸滩坝砂体;③赵霞飞等[19-20]提出的海相潮汐成因产物,以某些类似于反向交错层理、砂泥薄互层、双黏土层和潮汐层理等沉积构造为依据,将须二段和须四段砂体确定为涨、退潮形成的潮汐砂体。笔者根据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及测井相标志,对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相进行深入研究,再次论证须家河组为湖泊—三角洲相沉积的主流观点。

2.1沉积相标志

2.1.1 岩石学特征

根据采自三台—盐亭地区须二段~须五段194个砂岩样品的薄片鉴定和成分-成因分类结果[22],该区须家河组砂岩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少量为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及岩屑石英砂岩(图2)。在碎屑组分特征上,石英体积分数为50%~86%,个别低至7%,平均为67.1%,以单晶石英为主,同时含有平均体积分数为16.75%的燧石、硅质岩和石英岩等硅质岩屑;长石体积分数为0~20%,平均为10.29%,主要为钾长石,少量斜长石;岩屑体积分数变化较大,为7%~70%,个别高达93%,平均为22.59%,以沉积岩岩屑为主,其次为变质岩岩屑,少量火山岩岩屑,其中沉积岩岩屑以石灰岩岩屑和泥岩岩屑为主;在碎屑结构特征上,须二段和须四段砂岩以中、粗粒为主,而须三段和须五段砂岩以中、细粒为主,碎屑多呈次棱角状,少量次圆—次棱角状,磨圆较差,分选中等—较好,多呈点—线及凹凸式接触关系的颗粒支撑结构。杂基体积分数普遍低于5%。从总体上看,研究区须家河组砂岩具有成分成熟度极低而结构成熟度较高的特点,显示出近源、高能和快速堆积的三角洲沉积特征。

图2 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砂岩三角分类图Fig.2 Sandstone classification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antai-Yanting area

2.1.2 沉积构造特征

研究区须家河组原生沉积构造丰富,如在中、粗砂岩中普遍发育有底冲刷构造(图版Ⅰ-1)、槽状交错层理(图版Ⅰ-2)、板状交错层理(图版Ⅰ-3)、楔状交错层理(图版Ⅰ-4)、平行层理(图版Ⅰ-5)及递变粒序层理(图版Ⅰ-6)等,代表高水动力条件下的分流河道环境;在粉—细砂岩中常发育有液化变形(图版Ⅰ-7)、滑塌变形(图版Ⅰ-8)、砂枕和泄水等同生变形构造,往往代表有快速堆积作用的决口扇和河口坝—远砂坝环境;在暗色薄层的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暗色泥岩中常见浪成沙纹层理(图版Ⅰ-9)、爬升沙纹层理(图版Ⅰ-10)及水平层理(图版Ⅰ-11),反映浅水和弱水动力条件下的浅湖或分流间湾环境;在须一段中则常见代表潮坪环境的潮汐层理(图版Ⅰ-12);有意义的是,在须家河组各岩性段的暗色泥岩中虫管(图版Ⅰ-13)、钻孔及扰动等生物成因构造较发育,也反映了浅水、低能及还原的沉积环境。

2.1.3 古生物标志

研究区可作为沉积环境识别标志的古生物化石主要为植物碎片化石(图版Ⅰ-14),植物根迹化石,植物枝干化石(薄层煤),介形虫和螺、蚌等生物碎屑化石(图版Ⅰ-15),它们广泛分布于暗色泥岩中,指示沉积物沉积期具备浅水、低能和还原的沉积环境。

2.2沉积体系划分

根据研究区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及剖面结构等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划分方案(表1),其中须一段为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须二段和须四段以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须三段和须五段则以发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4]。

表1 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地层沉积相划分表Table 1 The divis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antai-Yanting area

2.3各沉积体系特征

2.3.1 三角洲沉积体系

由于进入蓄水盆地(海或湖)中地表径流水体性质及能量等因素的差异,研究区须家河组地层中三角洲类型不尽相同,其中,须二段和须四段地层的砂泥比值≥1,表现出“砂包泥”的剖面结构特征,砂岩段测井曲线以箱形为特征[图3(a)、图3(b)],符合辫状河成因的剖面结构特点,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标志;须三段和须五段地层的砂泥比值<1,表现出“泥包砂”的剖面结构特征,砂岩段测井曲线以钟形和圣诞树形为特征,符合曲流河成因的剖面结构特点[图3(c)、图3(d)],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标志。上述2种类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都包括有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3个亚相及诸多微相类型,二者的沉积微相和组合特征既有差异性,也有相似性。

图3 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各沉积相剖面结构Fig.3 The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facies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antai-Yanting area

(1)三角洲平原亚相

该亚相由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天然堤及决口扇等沉积微相组成,各微相特征如下:

①分流河道微相。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中,分流河道沉积主要由灰色中—粗砂岩、含砾粗砂岩组成,由于水动力较强及河道侧向迁移频繁而导致薄层的粉砂岩、泥岩常发育在多期连续叠置的河道砂体顶部[图3(a)、图3(e)],砂泥比值高,分选中等—差,自下而上显示出由粗变细的正韵律,常发育底冲刷构造,中—大型板状、楔状(图版Ⅰ-4)和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正粒序层理(图版Ⅰ-6),还可见植物枝干化石,自然伽马曲线为低值高幅箱形和钟形组合。

在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中分流河道沉积主要由中—细砂岩、粉砂岩夹泥岩组成,砂泥比值相对较低,分选中等—好,具明显的“下粗上细”二元结构。下部相对粗粒的砂体具有向上变细的正韵律,各种交错层理极为发育,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高,自然伽马曲线多呈低值高幅齿化箱形和钟形,单个砂体厚度一般不超过3 m,连续叠置的砂体厚度可达15 m,常夹有薄层泥岩。上部以泥岩为主,在垂向上常与薄层粉—细砂岩呈互层出现。

②分流间洼地微相。在辫状河和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均有发育,岩性以深灰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水平层理和虫孔较发育,含大量植物叶片、茎干及根迹化石,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高值低幅齿形[图3(a)]。

③天然堤微相。在曲流河三角洲中发育良好,而在辫状河三角洲中发育较少,沉积物粒度较细,岩性主要为粉—细砂岩与粉砂岩层和泥岩薄互层组合[图3(e)],砂岩层中发育有沙纹层理,泥岩中发育有水平层理,还常见植物根系和虫化石,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中—高值低幅粗齿形和指形,或在代表分流河道微相的高幅钟形曲线中,呈向上变细的尾部出现。

④决口扇微相。发育在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岩性以灰色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厚度一般不超过1 m,常具逆粒序结构和滑塌变形构造(图版Ⅰ-8),以夹层形式出现在分流间洼地之中,自然伽马曲线多表现为中—高值中—低幅指形或漏斗形[图3(a)]。

(2)三角洲前缘亚相

该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河口坝及远砂坝等6种沉积微相,各沉积微相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类型及沉积构造特征。

①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该微相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的主体,岩性以灰色中—粗砂岩为主,发育中—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图版Ⅰ-2)、板状交错层理(图版Ⅰ-3)、平行层理(图版Ⅰ-5)及楔状交错层理等。由于辫状河水体能量较高,常发育底冲刷及正粒序构造(图版Ⅰ-1),垂向上表现为多期河道砂体连续叠置沉积,单个砂体厚度一般为2~3 m,连续叠置的砂体厚度可达10 m以上,自然伽马曲线多呈低值高幅箱形或指化箱形和钟形[图3(b)]。

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岩性以灰色细—中砂岩为主,发育平行层理和各种小型交错层理,单个砂体厚度为1~3 m,连续叠置的砂体厚度一般不超过10 m,自然伽马曲线多呈低值高幅钟形或指形[图3(b)、图3(c)]。

②分流间湾微相。辫状河和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均有发育,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由于沉积期水体安静,以发育水平层理为主,局部具生物扰动和钻孔构造,层面上可见少量炭化植物碎片。连续沉积厚度一般小于2 m,常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间呈夹层出现,或呈中—厚层状互层发育,单一的分流间湾泥岩的自然伽马曲线常表现为起伏的高值低幅齿形[图3(b)、图3(c)]。

③水下天然堤微相。为洪泛期溢流于河道两侧的快速细粒堆积体,在辫状河和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均有发育,岩性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的薄互层组合,常发育沙纹层理和水平层理,可见植物根系、虫迹、包卷及滑塌变形等沉积构造,垂向上常在分流间湾沉积中呈夹层出现,或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之间,自然伽马曲线与三角洲平原亚相中的天然堤微相基本一致。

④水下决口扇微相。为洪泛期溢流于河道外侧低洼地带如分流间湾的快速堆积体,在辫状河和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均有发育,岩性为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夹少量细砂岩互层组合,呈夹层状分布于分流间湾泥岩中[图3(c)],常见向上略变粗的反粒序和液化变形构造及包卷层理(图版Ⅰ-7),自然伽马曲线多表现为中—高值中—低幅漏斗形或指形。

⑤河口坝及远砂坝微相。在辫状河和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均有发育,其中河口坝微相的岩性主要为灰色粉—细砂岩夹薄层粉砂质泥岩的组合,发育大量浪成交错层理(图版Ⅰ-9)、液化变形构造和包卷层理;远砂坝微相的岩性主要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夹深灰色粉砂质泥岩组合,常发育有沙纹层理。二者自然伽马曲线分别表现为中—低值中幅和中—高值低幅的漏斗形,反映二者均具有粒度向上变粗的反粒序[图3(d)]。这2种微相连续叠加组成的反粒序剖面结构,是判断三角洲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

(3)前三角洲亚相

位于辫状河和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前方,是三角洲沉积环境中覆水最深的地方,沉积环境相对安静,岩性以深灰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主要发育水平层理(图版Ⅰ-11),可见少量生物钻孔(图版Ⅰ-13)。自然伽马一般为高值,多表现为大段高值低幅微齿化的平滑曲线[图3(b)、图3(d)]。

2.3.2 湖泊沉积体系

按照湖底地形和水深变化,通常将湖泊划分为滨湖、浅湖和半深湖—深湖3个亚相,研究区须家河组三段和五段发育滨湖和浅湖亚相。

(1)滨湖亚相

滨湖区水动力条件较复杂,岩性以粉—细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组合为主,局部夹炭质泥岩、煤线或薄煤层,含有大量植物碎片化石。该亚相在研究区主要发育于须三段和须五段,包括滨湖泥坪、滨湖砂坪和沼泽[图3(f)]等微相类型,以炭质泥岩、煤线或薄煤层为标志的沼泽微相最典型,表明滨湖带间歇性暴露频繁,不仅提供了很好的沼泽聚煤环境,而且为识别和划分滨、浅湖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

(2)浅湖亚相

浅湖区指滨湖沉积以下至波基面以上的地带,浅湖亚相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浅湖砂坝和浅湖泥2种沉积微相,在垂向剖面上,这2种微相类型呈相间互层发育[图3(f)]。

①浅湖砂坝微相。岩性以粉—极细砂岩为主,主要发育不规则的爬升沙纹层理(图版Ⅰ-10)及浪成交错层理,局部可见虫孔、泄水构造及滑塌变形构造,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中值中—高幅钟形。

②浅湖泥微相。岩性以粉砂质泥岩和较纯的泥岩为主,局部夹薄层炭质泥岩,含少量植物碎片化石,局部含较丰富的介形虫和螺、蚌等生物碎屑化石,并产有菱铁矿和黄铁矿结核等中等—强还原条件下形成的自生矿物(图版Ⅰ-15),自然伽马曲线与前三角洲泥岩相似,为大段高值低幅微齿化平滑曲线。

2.3.3 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

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和高潮线、低潮线及浪基面的位置通常被划分为泻湖、障壁岛及潮坪3个亚相。研究区仅发育于须一段,主要为潮坪亚相,可进一步识别出砂泥混合坪和泥坪2种微相类型[图3(e)]。前者岩性为粉砂岩与泥岩薄互层组合,以发育潮汐层理为特征(图版Ⅰ-12),自然伽马曲线多呈中值中幅钟形或指形;后者离岸较近,仅在高潮时才被淹没,岩性以泥岩为主,发育水平层理,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高值低幅齿形。

2.4沉积相模式

综上所述,提出辫状河和曲流河2种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沉积相模式。

2.4.1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图4(a)为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模式,该模式表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如下几个形成条件:①物源供给近源且充足,单砂体厚度和连续叠置砂体厚度均较大,粒度较粗且泥岩夹层少;②构造沉降快,构造沉降速率与沉积补偿速率大致相当;③地形相对较陡,有利于水动力条件较强的辫状河发育;④湖域面积较小,水体浅;⑤研究区主要发育于须二段和须四段早期,以三角洲平原及前缘亚相为主。

图4 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相模式图Fig.4 The sedimentary facies models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antai-Yanting area

2.4.2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图4(b)为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相模式,该模式表明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明显有别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如下几个形成条件:①物源供给相对远源和欠补偿,单砂体厚度和连续叠置砂体厚度相对较小,粒度较细且泥岩夹层增多;②构造沉降缓慢,但构造沉降速率仍略低于沉积补偿速率;③地形较平缓,有利于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的曲流河发育;④湖域范围有所扩大,但水体浅;⑤研究区主要发育于须二段和须四段晚期,须三段和须五段的三角洲也以此类型为主,区内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局部出现较大面积的前三角洲亚相。

3 沉积相展布特征

3.1沉积相编图基础

在编制沉积相图之前,首先需要掌握须家河组各沉积时期地层厚度、砂体累积厚度及砂岩分布密度(或砂地比值)在平面上的变化特征,并据此编制各沉积时期的地层等厚图、砂体等厚图和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等;在此基础上,以单井沉积相精细分析及区域对比为依据,确定单井各岩性段沉积期的优势沉积相、亚相和微相类型,并以优势相编图法为手段开展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23]。

图5 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相图Fig.5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Xujiahe Formationin Santai-Yanting area

3.2各岩性段相带展布特征

3.2.1 须二段相带展布特征

须二段沉积期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图5(a)],可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3个亚相,古湖岸线沿G8井以南分布,该线以南为三角洲平原。这一沉积时期研究区受北部和南部物源的共同影响,且北部物源的供给量明显高于南部物源的供给量,两大三角洲交汇带位于研究区西部G5—G11—Gn1—G3—Gn106井一带,该带为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交替发育区。

3.2.2 须三段相带展布特征

须三段沉积期研究区主体以发育滨、浅湖为主[图5(b)],区域上以浅湖为沉积背景,局部发育小规模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受北西部和南部两大物源区和水系的影响,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各自沿北西—南东向和南—北向呈网状向研究区中部推进,在G6井和G2井一带发生交汇。

3.2.3 须四段相带展布特征

须四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图5(c)],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亚相沉积。这一沉积时期研究区受北部和南部物源的共同影响,北部物源的供给量仍明显高于南部物源的供给量,两大三角洲无交汇带,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交替发育区迁移至研究区南部G6—G5—G11—G8—Gn106井一带。

3.2.4 须五段相带展布特征

须五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以滨浅湖为沉积背景[图5(d)],伴随湖平面的快速上升,三角洲逐渐向物源方向退缩,河道砂体主要在研究区北部和南部区域有少量分布,研究区的主体为滨浅湖相的泥岩和粉砂岩发育区。

上述各岩性段的相带展布特征清晰地反映了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沉积期所具有的“大平原、小前缘、变岸线、湖进—湖退幅度大”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也展示了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地层在不同时期的有利相带和储集砂体的空间配置关系。

4 结论

(1)沉积体系研究表明,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发育了一套由三角洲、湖泊及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组成的沉积体,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可进一步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3种亚相沉积,包括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天然堤、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河口坝、远砂坝及前三角洲泥等11种沉积微相;湖泊沉积体系发育滨湖和浅湖2种亚相沉积,包括滨湖沼泽、浅湖砂坝、浅湖泥3种沉积微相;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发育潮坪亚相沉积,包括砂泥混合坪和泥坪2种沉积微相。

(2)在沉积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模式及三段和五段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相模式,分析了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地层在不同时期的沉积相及微相的展布特征及空间配置关系,同时也清晰地反映了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沉积期“大平原、小前缘、变岸线、湖进—湖退幅度大”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

[1]陈发景,汪新文,张光亚,等.中国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和地球动力学[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21(4):366-372.

[2]郑荣才,朱如凯,翟文亮,等.川西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构造演化及层序充填样式[J].中国地质,2008,35(2):246-255.

[3]郑荣才,李国晖,戴朝成,等.四川类前陆盆地盆-山耦合系统和沉积学响应[J].地质学报,2012,86(1):170-180.

[4]郑荣才,戴朝成,朱如凯,等.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地质论评,2009,55(4):484-495.

[5]马永生,蔡勋育,赵培荣,等.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分布特征与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10,31(3):347-354.

[6]曾青高,龚昌明,李俊良,等.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气藏勘探成果及潜力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9,29(6):13-18.

[7]邹才能,陶士振,张响响,等.中国低孔渗大气区地质特征、控制因素和成藏机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39(11):1607-1624.

[8]张健,李国辉,谢继容,等.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划分对比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6,26(1):12-15.

[9]郑荣才,李国晖,雷光明,等.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分析与地层对比[J].天然气工业,2011,31(6):12-20.

[10]郭正吾,邓康龄,韩永辉,等.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72-74.

[11]林良彪,陈洪德,姜平,等.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4):376-383.

[12]姜在兴,田继军,陈桂菊,等.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7,9(2):143-154.

[13]胡明毅,李士祥,魏国齐,等.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及演化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30(5):5-10.

[14]柯光明,郑荣才,高红灿,等.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6):630-638.

[15]钱治家,钟克修.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9,29(6):9-12.

[16]朱如凯,赵霞,刘柳红,等.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1):46-55.

[17]郑荣才,戴朝成,罗清林,等.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1,31(9):16-24.

[18]侯方浩,蒋裕强,方少仙,等.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香溪组二段和四段砂岩沉积模式[J].石油学报,2005,26(2):30-37.

[19]赵霞飞,吕宗刚,张闻林,等.四川盆地安岳地区须家河组——近海潮汐沉积[J].天然气工业,2008,28(4):14-18.

[20]赵霞飞,张闻林.再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海相潮汐成因——进一步论证与层序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1,31(9):25-30.

[21]Tan Xiucheng,Xia Qingsong,Chen Jingshan,et al.Basin-scale sand deposition in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of the Sichuan Basin,southwest China:Sedimentary framework and conceptual model[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3,24(1):89-103.

[22]曾允孚,夏文杰.沉积岩石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112-114.

[23]刘宝珺,曾允孚.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178-192.

图版Ⅰ

(本文编辑:于惠宇)

Sedimentary system of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Santai-Yanting area,Sichuan Basin

LI Yanan1,ZHENG Rongcai1,LI Guohui2,WANG Xiaojuan2,LI Nan2,WANG Changyong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2.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and Gas Field Company,Chengdu 610051,China)

Based on the core and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edimentary system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antai-Yanting area from the aspects of petrology,sedimentary structures,paleontology evidence and well logging.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edimentary system include delta,lake and barrier coast.Among them,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braided river delta and meandering river delt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water runoff into the water basin,furthermore,both of the braided river delta and meandering river delta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sub-facies,including delta plain,delta front and prodelta.Lake sedimentary system consists of two sub-facies,including lakeshore and shallow lake.Barrier coast sedimentary system mainly consists of tidal flat sub-facies.On this basis,the sedimentary facies models of braided river delta and meandering river delta were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ce allocating relation of facies and sub-fac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were analyzed.

sedimentarysystem;sedimentaryfaciesdistribution;XujiaheFormation;Santai-Yantingarea;SichuanBasin

TE121.3

A

1673-8926(2014)02-0038-09

2013-11-20;

2013-12-15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四川盆地岩性油气藏富集规律与目标评价”(编号:2011ZX05001-005-01)部分研究成果

李雅楠(1989-),女,成都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沉积相和储层沉积学。地址:(610059)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E-mail:348399951@qq.com。

猜你喜欢

须家河沉积相层理
原煤受载破坏形式的层理效应研究
重庆市城口高燕矿区锰矿沉积相特征及成矿条件
柴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含层理面煤试样的巴西圆盘劈裂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对水力压裂裂纹扩展的影响
页岩力学性质各向异性初探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二段优质储层分布特征
文昌19-1油田珠江组二段I油组沉积相研究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须家河组四段储集层特征
灰屑砂岩在须家河组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