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蜡丸的历史演变*

2014-02-10朱建平

天津中医药 2014年4期
关键词:丸剂下痢黏合剂

颜 隆,朱建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蜡丸的历史演变*

颜 隆,朱建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蜡丸的历史演变经历了4个时期:晋代出现蜡和蜜混合作黏合剂的蜜蜡丸,是蜡丸的雏形;唐代首次出现了纯蜡作黏合剂的蜡丸;宋代是蜡丸的成熟时期,对蜡丸的理论认识亦达到新的高度;宋以后蜡丸的制作基本上是沿袭宋代的成果。

蜡丸;历史;剂型

蜡丸是将药材细粉用蜂蜡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1]。由于蜂蜡含软脂酸蜂脂,极性小,不溶于水,制成的丸剂在体内释放药物极缓慢[2],可延缓药物的吸收而起到长效作用。同时调节蜂蜡用量又可使丸药在胃中不起作用,而在肠中起效,从而防止药物中毒或对胃的强烈刺激[2]。因而成为含有较多剧毒及刺激性强的药物的内服制剂的首选剂,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蜡丸肇始于晋代,成熟鼎盛于宋代,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笔者通过发掘医学文献资料,探讨蜡丸的历史演变。

1 蜡丸的雏形

蜡,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称之为蜜蜡,有治“下痢脓血”[3]的功效。《肘后备急方》中已经有多处使用蜡作为药物的记载[4],也是文献记载蜡作丸药黏合剂中最早的。“虎头杀鬼方,虎头骨五两,朱砂、雄黄、雌黄各一两半,鬼臼、皂荚、芜荑各一两,捣筛,以蜡、蜜和如弹丸,绛囊贮系臂,男左女右,家中悬屋四角,月朔望夜半中庭烧一丸。”[5]这个是有关用蜡作为丸剂黏合剂的最早记载,但是这时丸药的黏合剂是蜡与蜜的混合物,是蜜蜡丸[6]。由于该丸是用来烧的,蜡起的主要作用是作为燃料。《肘后备急方》中也记载1例内服的含蜡药丸:“若下痢不能食者,黄连一斤,乌梅二十枚,炙燥,并得捣末,蜡如棋子大,蜜一升,合于微火上,令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二丸,日三。”[5]其中蜡既是治疗下痢的药物,同时也是丸药的黏合剂,但是本方主要是以蜜作黏合剂。梁代陶弘景也把蜡作为治疗下痢的药物,“俗方惟以合疗下丸”[7]。同时陶弘景还知道蜡的提纯方法,“亦可烊内水中十余过,亦白”[7],将蜡融化后倒入水中,等蜡冷凝后捞出来,重新融化倒入水中,反复这个过程十余次,就能得到精炼的白色的蜡,此法后世称为煮蜡法。《肘后备急方》中的蜜蜡丸药可以看做是早期蜡丸的雏形。此时蜜蜡丸中蜜占的比例大,而蜡占的比例小,蜡作为丸剂黏合剂的意义处于次要的位置,主要是利用蜡治疗下痢的功效。

2 蜡丸的形成

虽然蜜蜡丸在《肘后备急方》中就已经出现,但是单纯使用蜡作黏合剂的蜡丸,最早的记录是在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中[8-9]。“四续圆,治三十年注痢,骨立痿黄,肠滑不瘥方。云实五合,熬香,龙骨三两,附子、女萎各二两,白术二两半,右五味为末,以蜡煎烊,用丸药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不过五六服瘥。”[10]该药丸是最早单纯用蜡作黏合剂的内服丸剂。从病状的描述上来看,蜡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丸剂的黏合剂,另一方面也是治疗下痢的药物。《备急千金要方》辟瘟疫方中还记载了3例单纯用蜡作黏合剂的外用丸剂,这种蜡丸除了燃烧辟瘟疫之外,有的还可以内服。此外,《备急千金要方》还记载有蜜蜡丸,比如双丸,其中提到“药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10]。《备急千金要方》卷首的论和合中也提到“凡丸中用蜡,烊投少蜜中,搅调以和药。”[10]此时蜜蜡丸中蜜和蜡的比例已经和《肘后备急方》中的蜜蜡丸相反,蜡是主要成分,而蜜只是起辅助作用。唐代的蜡丸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单纯使用蜡作黏合剂的蜡丸。蜜蜡丸也有了新的发展,蜡已经成为蜜蜡丸黏合剂的主要成分。但是从有关蜡丸的记载来看,蜡仍然兼有黏合剂和治疗下痢药物的双重作用,与后世使用蜡丸的意义仍有差异。

3 蜡丸的成熟

蜡丸制作的成熟是在宋代。北宋王衮《博济方》(公元1047年)中记载了1例成熟的蜡丸:“夺命丹,治阴阳二毒冲心。朱砂二两,金箔八十片,腻粉半两,黄蜡三两,巴豆八十个,纸裹出油。右五味同为末,炼蜡和丸如鸡豆大。毎服以腻粉一钱,米饮一盏,调下。如人行一里,药性动下恶物。如药在其中,取出,掘一地坑,埋三伏时,取出,除却上面黑物,以麝香裹养之。如更用之,擘为两处,重为丸,一粒可疗五七人,神圣之功,卒难序述。”[7]该蜡丸中含有巴豆、腻粉有毒药物,而选择用蜡作为丸剂的黏合剂,可见宋人已经认识到蜡丸具有在胃中不起作用,而到肠中起作用的特殊性能[4],可以用来作为有毒药物的黏合剂,也已经知道蜡丸是不能被完全消化的,可以反复使用多次。在此之后,蜡丸开始增多。《苏沈良方》中记载有软红丸、妙香丸、灵砂丹3例蜡丸[13],《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记载有定命丹、感应丸、三乌圆、妙应膏、软金丹5例蜡丸[1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蜡丸就有6例[14]。随着蜡丸的增多,制作工艺也不断改进。《苏沈良方》(公元1075年)对蜡丸的制作进行了改进,如载软红丸[13]“镕蜡少许,入油三两滴,和药为剂”,方中提到在融化的蜡中加入油,以此降低蜡丸制作的难度,改良了蜡丸的制作工艺。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有感应丸和卢氏异方感应丸两例蜡丸。感应丸出现较早,卢氏异方感应丸后出,后出专精,因此制作更加完备。卢氏异方感应丸制作方法如下:“先将上项黄蜡十两于银石器内溶化作汁,用重绵滤去渣,以无灰老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溶数滚取起,候冷,其蜡自浮于酒上,去酒不用。春夏修合用清麻油一两,秋冬用油一两半,于大银器内熬令香热,次下酒煮蜡同化作汁,乘热拌和前项药末十分均匀了,候稍凝分作剂子,用罐子盛之,半月后方可服,如服旋丸如萝卜子大,任意服之,或三十丸,加至五十丸无碍。此药以药蜡多,虽难丸,然丸子愈细,其功愈博。临睡须常服之,若欲治病不拘时候。”[14]这是一个蜡丸制作的完整流程。该流程中对蜡的提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蜡的提纯分成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加热过滤的办法,去掉蜡中比较粗的杂质;第二步,将蜡在酒中煮化,然后再凝固,这样可以进一步去掉蜡中更细的杂质,这种方法在陶弘景的《本草集注》就已有记载[7]。提纯过后的蜡,会变得较软而更容易成丸。考虑到纯蜡做的丸剂不容易成丸,于是在药丸中加入少量的油以调节硬度,可以降低成丸的难度,《苏沈良方》中就已有此法的记载。由于蜡难以消化,卢氏异方感应丸通过把蜡丸做得比较小来提高蜡丸的消化吸收率,这比夺命丹回收蜡丸反复使用的方法更合适。这是蜡丸制作的典范。通过对一系列制作工艺的改进,蜡丸的制作已经相当完美,卢氏异方感应丸的出现,标志着蜡丸制作水平已达到高峰。

宋代不仅在蜡丸的制作工艺上已经成熟,而且在理论上对蜡丸的认识也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寇宗奭的《本草衍义》(公元1116年)中纠正了前人对蜡丸制作和使用的错误见解。“如丸药中用蜡,取其能固护药之气味,势力全备,以过关鬲而作效也。今若投之蜜相和,虽易为丸剂,然下咽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脏中。若其间更有毒药,则便与人作病,岂徒无益而又害之,全非用蜡之本意。”[7]宋人已经清楚的认识到蜡作丸剂黏合剂的特殊作用,而且意识到了在蜡丸中加蜜的缺点,故蜜蜡丸在宋以后使用就较少了。宋人对软红丸、卢氏异方感应丸等蜡丸的工艺做了改进,使用了油来调节硬度,既降低了蜡丸成丸的难度,又保证了蜡丸不在胃中被消化。

4 蜡丸的延续

宋代以后,蜡丸的制作方式基本是沿袭前人的制作方法。后世创造大量的蜡丸,如著名的蜡矾丸、三宝蜡黄丸、牛黄神精丸等,但是制作工艺上却鲜有创新,基本是沿袭宋代的制作工艺。据笔者统计,元代《世医得效方》中载有蜡丸14例,其中纯蜡作黏合剂的11例,蜡中加油的3例,没有蜜蜡丸[15]。明代《证治准绳》中记载有蜡丸36例,其中纯蜡作黏合剂的蜡丸为30例,蜡中加油的3例,蜜蜡丸3例[16]。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42例蜡丸,其中37例纯蜡做黏合剂的蜡丸,蜜蜡丸3例,蜡中加油的蜡丸2例[17]。可见,宋代出现用纯蜡做黏合剂、蜡中加蜜、蜡中加油这三种蜡丸的制作工艺基本上被后世沿袭下来。纯蜡作黏合剂的蜡丸是主导,其余两种实际使用很少。蜜蜡丸由于自身的缺点,会在胃中就开始消化,受到医家的批驳,故使用较少,但在一些不含有剧毒药物的蜡丸或古方中仍有应用。蜡中加油的蜡丸制作方式实际使用也比较少,可能是后世蜂蜡质量改善,蜡纯度的提高,蜡丸制作变得容易,也就没有加油的必要了。宋代以后,蜡丸的制作工艺发展不大,没有出现像卢氏异方感应丸那样制作复杂而专精的蜡丸。

5 结语

传统蜡丸肇始于晋代的蜜蜡丸,唐代首次出现纯蜡做黏合剂的蜡丸,但这些与后世的蜡丸不论在制作和使用上都有明显的不同。蜡丸到宋代才逐渐成熟,蜡丸的制作工艺逐渐改良而趋于完善,同时理论上也纠正以前的一些错误观点,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宋代以后,虽然蜡丸的使用更加频繁,也创造了许多著名的蜡丸,但是蜡丸的制作工艺却没有太大的改进,基本上是沿袭宋代的已有成果。

[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72.

[2]曹春林.中药制剂学[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21.

[3]清·仲昴庭,本草崇原集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6.

[4] 秦庆福,年 莉.《肘后备急方》的方剂学成就[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1):9-10.

[5]晋·葛 洪.肘后备急方 [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04, 395.

[6]许 霞,朱建平.《肘后备急方》方剂剂型统计与分析[J].中医杂志,2010,51(10):955-957.

[7]宋·唐慎微.重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33,835.

[8]冉小峰.中药丸剂的起源和发展(-)[J].中药通报,1959,5(5):22-26.

[9]许 霞.《备急千金要方》方剂剂型统计与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1):5-8.

[10]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94,161,29.

[11]宋·王 衮.博济方[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04.

[12]宋·佚 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3]宋·沈 括.苏沈良方[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46.

[14]宋·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50.

[15]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6]明·王肯堂.证治准绳[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7]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beeswax pill

YAN Long,ZHU Jian-ping
(China Institute for History of Medicine&Medical Literatur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Beeswax pill has experienced four period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In its initial stage in the Jin Dynasty,beeswax pill was a mixture of honey and wax and was applied mainly as tackiness agent.Beeswax pill made up solely of wax came into being in the Tang Dynasty.Song Dynasty witnessed the maturity stage of beeswax pill when theory about beeswax reached its climax.The manufacture technique of beeswax pill in the Song Dynasty has been followed by the later generations.

beeswax pill;history;dosage form

R283.6

:A

:1672-1519(2014)04-0244-03

2013-11-16)

(本文编辑:张震之,马 英)

10.11656/j.issn.1672-1519.2014.04.17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No.2012FY130100)。

颜 隆(1985-),男,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方剂学史。

朱建平,E-mail:zhujp1958@163.com。

猜你喜欢

丸剂下痢黏合剂
新型黏合剂能在海水中反复使用
中药喂产仔母猪防仔猪下痢
涤纶织物少水染色工艺研究
干燥温度对中药丸剂溶散时限的影响探讨
仔猪下痢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不同中药物料对丸剂溶出的影响及其体内外评价
“鼻涕虫牌”医用黏合剂
火麻仁片剂生产技术研究
仔猪下痢综合治疗技术
仔猪下痢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