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学教材编写意图的再思考

2014-02-09蒋波成

教育观察 2014年18期
关键词:平均速度意图教材

蒋波成

(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江苏淮安,223001)

数学教材是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是学生学习之本、教师执教之基。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合理、高效地使用教材,来提升课堂效率。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建一幢高楼的话,钻研教材则是为高楼打地基。高效使用教材,首先要钻研教材,而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钻研教材的首要工作。立足于认真研读教材编写意图,对教材编写意图进行再思考,有利于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让学生易学

小学数学教材看似简单明了,但学生要读懂却并非易事。教材中例题的设置、习题的选择都是教育专家精心设计的。通过学习教材中的内容,想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知识能力水平,就需要一线教师的专业引领。教材对知识的预设与学生的知识起点并不一致,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回避这种差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找到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平衡点,处理好学生、教学、教材之间的关系。教师只有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计划,才能有效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材安排了探索发现比的基本性质,并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通过化简比的实际运用,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那么对于化简比的方法,是不是只有根据比的基本性质一种方法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课时比的意义中求比值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发现、交流比值与最简单整数比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只要先求比值,再根据比值写成比的形式,就得出最简单的整数比。通过类比、归纳、总结,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吃透教材编写意图,让学生乐学

对于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上的理解。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既要结合教师用书中专家对教材编写的解读,又要联系知识前后的关联之处,对教材深入解剖,将重点条目化,将难点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对于求平均数的实际应用中典型的求平均速度问题:“甲地到乙地之间30千米,小李骑车从甲地到乙地,再由乙地返回甲地,去时顺风,每小时行10千米,返回时逆风,每小时行6千米。求往返的平均速度?”多数学生接触到这个题目之后,第一反应是根据求平均数的方法用去时速度与返回时速度之和除以2等于平均速度,并没有去深入思考平均数与这里的平均速度之间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之前,准确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适当引领学生对教材加以反思,让他们通过比较,理解平均速度与平均数的区别,让学生自己发现求平均速度的解题思路,即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等于平均速度。

又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教材中安排求分数、整数的倒数,但学生接触的数不光有整数和分数,还有小数和带分数,那是不是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就排除在外呢?是教材编写人员忘了吗?肯定不是,这就要求教师去挖深、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中强调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将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结合这句话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经过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让学生快快乐乐学习。

三、延伸教材编写意图,让学生想学

对于教材的编写意图,不光要理解、吃透,更要延伸。教材的编写意图只作为教师日常教学的一种参考,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在理解、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展开深层次的分析、思考,去延伸教材的编写意图,让课堂成为数学思维碰撞的基地,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奇妙。

例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让学生理解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中安排了根据条件画线段图来理解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解答,教材安排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如果结合整本教材体系,在本节课之前学习了比的实际应用,能否利用比的知识来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将解题思路优化?

又如: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方程》中教材主要安排如ax±b﹦c这样的方程,可通过等式的性质解答方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会遇到b-ax=c和b÷ax=c这样的类型,学生对此类型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在用好教材的同时,延伸教材的内容,加以拓展,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真正地想学、要学。

四、变形教材编写意图,让学生善学

变形教材编写意图,不是改变教材的编写意图,而是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二次整合,来发挥教材的最大功效。让知识难点慢慢分化、多次变形,让难点不再是难点,化难为简,化繁为易,让学生在体验化难为简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创设轻松数学课堂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关键在于教师要研读教材,理解、吃透、延伸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材的编写意图进行再思考,充分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联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基本经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能逐步灵活运用知识,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轻松数学课堂。

[1] 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31.

[2] 方学法.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146-172.

[3] 陈旭远,张捷.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4-169.

[4] 唐荣德.制度化教育下的学习生活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10-114.

猜你喜欢

平均速度意图教材
“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知识巩固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探究物体的平均速度
把脉平均速度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