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统一的技术基础体系
——我的军工生涯(六)

2014-02-09

中国军转民 2014年7期
关键词:科技情报军用国防

建立统一的技术基础体系
——我的军工生涯(六)

■ 怀国模

一、技术基础概念的确立和体系建设

军用标准化、国防计量、科技情报、质量、成果管理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使用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实现产品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保证军工产品质量安全可靠、量值准确一致,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促进国防科技进步,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五、六十年代建立国防工业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就十分重视。上世纪50年代,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把新型材料、电子元件、仪器仪表、精密机械、大型设备、测试技术、计量技术列为“开门七件事”,要坚持抓好管好。他提出“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科技情报是科技工作的耳目、尖兵。”后来主管国防科技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提出:加强计量工作,统一标准制度,加速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加强军用标准化工作,加速武器装备现代化。

随着国防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各军工部门都建立了标准、计量、科技情报机构,培养专业人才,成为专门进行这方面工作的骨干。然而就整个国防科技工业而言,常规与尖端,各行业科研、生产与使用,有关这方面的业务是分散的,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建设强度和管理力度都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项工作更受到削弱。粉碎“四人帮”以后,专业人员曾多次向中央写信,要求改变分散、落后状态,重视和加强管理。当时主管国防科技工业的国务院王震副总理、中央军委张爱萍副秘书长都很重视,批示要尽快从机构设置和管理上加以解决。

1982年国防科工委成立,国务院、中央军委赋予国防科工委统管军用标准化、国防计量和国防科技情报的职能。在机构设置上,综合计划部设综合局专管标准、计量、质量、科技情报和成果管理工作。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在1987年12月第一次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工作会议上指出:“标准、计量、情报和成果管理等技术基础工作是科学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它贯穿于科研、试验、生产、使用全过程,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技术基础工作对型号研制和预研工作起着必不可少的技术服务和技术保障作用,而型号研制和预研工作又不断对技术基础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技术基础的发展。型号研制、预研工作和技术基础工作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三者缺一不可。”科学论述了技术基础的重要意义和与型号研制、预先研究的关系。随着技术基础这个概念的确立,在1986年国防科研经费改革中,把技术基础与型号研制、预先研究并列为科研活动的三大项,规定技术基础经费占总经费的4%,虽然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保证了随着科研总经费的增加而稳定增长。这是在以后年代技术基础工作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

标准和计量的特点是科研、试验、生产、使用要统一。面对长期以来分散管理的局面,首先必须建立统一的体系、统一政策、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国防科工委一成立,就着手研究技术基础的管理机构和技术机构的建设问题。技术基础工作涉及面广,技术业务性强,既要有严密的管理系统,又要有强有力的技术工作系统。鉴于各军工部门长期以来已建立了各自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人才、经验和物质条件,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不是另起炉灶,重新搞一套。

在军用标准化方面,必须建立国防科工委统管军用标准化的依托机构。我同三机部何文治副部长商量,希望依托航空工业三O一所(综合研究所)成立国防科工委军用标准化中心研究室(后改称国防科工委军用标准化中心),其主要职责是开展军用标准化科学研究、组织和承担军用标准的制订、修订,得到他的积极支持。国防科工委在科研经费上给予重点支持,在三O一所内新建了军标大楼,给他们创造了较好的工作条件。根据不同类别和专业特点,由科研、生产、使用部门的专家组成军用标准化专业委员会,自1984年至1995年,相继成立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军用电子元件、微电机、装甲车辆、军用雷达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提出各专业标准体系、军用标准化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建议,负责技术咨询和标准的技术审查。这样,形成了行政管理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在国防计量方面,根据专业门类多、分布面广、仪器设备要求高的特点,急需把三级计量传递系统建立起来。选择航空三O四所为国防科工委第一计量测试研究中心,航天二O三所为国防科工委第二计量测试研究中心,它既是国防计量的最高溯源,又是国防科工委在计量管理方面的主要依托单位,负责计量管理方针政策、法规、规划、计划的拟订和计量专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对各级计量机构的考核检查等工作。

在国防科技情报方面,由在京的各军工部门的情报所和遍布全国的专业情报网站及地区情报中心组成国防科技情报工作系统,实行科技资源共享。情报网站的功能作用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制定基本的规章制度

1983年4月24日至5月5日,国防科工委召开第一次全国军用标准化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统一对军用标准化工作的认识,明确军用标准化工作方针、政策和主要任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军用标准化管理办法》和《1983-1990年军用标准化规划纲要》。1984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国发[1984]8号文件批转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强军用标准化工作的报告》和《军用标准化管理办法》。文件指出了标准化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军用标准化工作的方针、原则、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规定了军用标准的内容,国家军用标准的范围、制(修)订原则及审批发布的分工,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的主要职责等。我国军用标准化工作有了基本法规依据,它指导我国军用标准化工作走上有序和法治的轨道,使军用标准化开始了创业过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1983年11月28日至12月7日,国防科工委召开第一次国防计量工作会议。聂荣臻副主席为此专门给国防科工委邹家华副主任写信。他在信中强调指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没有计量,寸步难行。国防计量更是重要。”他批评有些人怕麻烦不愿抓计量工作。要求把计量工作作为现代化建设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坚持抓好管好。会议讨论修改了《国防计量工作管理办法(草案)》和《一九九O年前国防计量工作发展规划纲要》。1984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国发[1984]116号文件批转了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强国防计量工作的请示》和《国防计量工作管理条例》。对国防计量的地位和作用,工作的指导方针,各级国防计量管理机构和技术机构的职责,有关业务建设作出了规定。国务院、中央军委在“通知”中指出:“国防计量是国防现代化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对于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进步,提高武器装备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各部门都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计量工作搞上去。国防计量工作者要明确自己身负的重责,扎扎实实地进行工作,努力开创国防计量工作的新局面。”

1983年7月,国防科工委召开了国防科技情报工作会议。1984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国发(1984)102号文件,批准并发布了《国防科学技术情报工作条例》。《条例》明确:“国防科技情报工作,应当积极有计划地逐步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各有侧重、脉络贯通、效能显著的国防科技情报工作体系。”对国防科技情报工作体系、机构和职责,情报业务,队伍建设,成果管理,条件保障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综上所述,通过1983年分别召开的军用标准化、国防计量和国防科技情报这三个工作会议,统一了思想,明确规定了这几项技术基础工作的基本任务,开展工作应遵循的方针、原则,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以及主要的工作程序等。会议产生的条例、办法是技术基础工作基本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的共同依据。这些法规、制度对于加强技术基础工作,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国防科工委成立,经过1983年短短一年多时间,我同技术基础局的同志一起构筑起技术基础工作的基本框架和工作思路,形成了工作体系和骨干队伍;以后的工作就比较好做了。

三、军用标准体系表的诞生和国家军用标准的制定

我国的国家军用标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的。在此以前,只有各军工部门的行业标准。标准的制定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技术协调和调研、组织、平衡工作。设计一架战斗机至少需要2500个左右的标准,即使比较简单的枪支也需要200个左右的标准。而且涉及到多个专业,只有行业标准,各专业间缺乏相互协调,尤其不能适应新型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需要。制订统一的国家军用标准就成为当务之急。

面对浩繁的标准编制工作,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根据武器装备复杂,需要系统研制的特点,必须摆脱传统的孤立制定标准的方式,从系统的观点、动态的观点、相互联系和协调的观点对待标准的建立。首先要制定军用标准体系表,搞好标准的总体设计,弄清楚总体上需要制订哪些标准,标准的界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结构,避免重复、交叉和遗漏。有了军用标准体系表,就可以按照急用先订的原则,有步骤地进行标准制订工作。从1983年开始,组织各有关方面50多位专家,经过3年时间的深入研究,完成了1986年版《国家军用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工作。它涉及军事技术装备自身通用的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安全防护标准、配套产品和原材料通用标准,总计7000多个。这个体系表指导了“七五”和“八五”期间国家军用标准的制定,在我国军用标准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体系表制定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武器装备发展的需求和客观环境的变化,标准化与型号研制相结合,进行动态调整,不断完善优化。从1993年到1995年,由30多个部门100多名专家修订编制了1995年版《军用标准体系表》。这次体系表涉及所有武器装备及其专用的配套产品和专业,包括国家和部门两个层次的军用标准近12000个,是当时全国最系统、最完整、涉及范围最广、包含标准最多的体系表。体系表的制定、修订和实施,是军用标准化工作者利用系统工程原理解决标准化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标准化工作者和研制、生产、使用部门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使标准化与型号更好结合的过程。为军用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军用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随着体系表的制定与实施,加快了标准的制定、审批和发布。从无到有,由每年数十项,增加到每年数百项,至1998年国家军用标准已达到5700多项,各行业(部门)标准达到17000多项,覆盖了各类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所需的标准规范,基本满足从立项论证到研制、生产、使用、维修直至报废全寿命过程的需要。

自1982年国防科工委成立以后,至1994年10月为推动军用标准化工作不断发展,先后召开过四次全国军用标准化工作会议。1983年4月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了军用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解决了军用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问题。

1986年7月,召开第二次军用标准化工作会议,讨论了《国家军用标准体系表》和《国家军用标准“七五”计划》,明确了国家军用标准的发展蓝图。

1989年9月,第三次军用标准化工作会议,讨论了《武器装备研制的标准化工作规定》和《军用标准化“八五”发展纲要》,研究了强化研制过程的标准化工作,明确了贯彻实施军用标准的途径。中央军委刘华清副主席在这次会上讲话指出:“武器装备实行标准化是使用部门和研制生产部门的共同愿望和目标。军用标准化是国防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994年10月,召开第四次军用标准化工作会议,总结了军用标准化统一管理以来10多年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提出了继续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和监督,大力开展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的新任务,使军用标准化工作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深入发展。

四、建立完整的计量传递体系,明确服务方针

国防计量的服务对象是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系统庞大、技术复杂、可靠性要求高。为了保证武器装备研制、试验、生产、使用全过程量值准确一致,必须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计量保证体系,为武器装备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国防科工委成立后,在计量管理方面,首先抓了计量三级传递系统的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实施动态管理的原则,调整成立计量技术机构,完善量值传递系统,除两个计量测试研究中心外,选择技术力量较强、设备仪器条件较好,又有某一方面专业特点的航天一院计量站等9个单位为一级计量站。在各省、市、自治区选择实力较强的国防科研生产单位的计量室为区域计量二级站;各工厂、研究所计量室为计量三级站,形成网络。计量测试研究中心和计量一级站为计量最高溯源,并对下一级计量站进行量值传递和校准,实现了三级传递,统一计量。

计量传递系统基本形成以后,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计量手段,在这方面要舍得花投资。1982年10月我到厦门召开“七五”计量规划座谈会,讨论制订“七五”期间计量仪器设备的建设计划。了解到当时计量手段比较落后,有的还是空白,亟需改造、提高。在制定年度计划时,我强调,每年的技术基础经费,在计量手段建设方面应当舍得多花一点钱。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国防计量建立起几何量、热学、力学、无线电电子学、时间与频率、电磁学、电离照射、真空、光学、化学、水声、炸药、微电子、光电子等14类200多项国防最高计量标准和校准装置,区域和部门最高计量标准3000多项,基层单位计量标准20000多项,形成门类齐全、专业(参数)配套、水平先进的计量标准体系,为统一国防系统的量值,确保产品质量,提供了准确可靠的计量技术手段。

为了保证计量的准确统一,不但要有完善先进的设备,而且要加强计量标准的管理,确保计量单位的统一和量值传递的准确一致。国防科工委制定了《国防计量量具管理办法》,对国防系统各级最高计量标准的建立与考核,量值传递与维护等方面的要求做了具体规定。成立国防计量考核委员会,对国防系统各级计量标准定期进行考核和复查,使其严格控制在有效期内使用,保证国防科研生产、大型试验和武器装备使用中,量值的准确和统一。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国防计量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确定了“四个面向”,即:面向科研、面向生产、面向试验、面向使用的指导思想;和实行计量与测试相结合、检定与修理相结合、量值传递与管理相结合、军用与民用相结合的“四个结合”的工作方针。其目的是为了使国防计量工作不囿于传统计量的束缚,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使计量工作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科技情报军用国防
基于数据工程的国防科技情报生态体系构建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大话军用卡车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威力无比的军用霰弹枪
铜陵市科技情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情报自动化发展策略
军用机器人揭秘
知国防 爱国防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