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小米模式

2014-02-09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国际太空 2014年12期
关键词:猎鹰马斯克小米

舒 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小米模式

舒 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各国航天领域几乎清一色的活动的都是国家队。作为私营航天企业,美国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突破了美国航天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瓶颈,开创了“太空的士”的全新商业模式;而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小米公司)仅仅成立4年,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仅次于三星公司和苹果公司,创造了国产手机的奇迹。这两家公司都是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里先介绍一下这两家公司发展基本情况,然后分析这两家公司成功原因的共同点,从而探索互联网思维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1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小米公司发展概况

(1)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发展概况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于2002年6月由硅谷在线支付公司PayPal早期投资人伊隆·马斯克建立,总部位于加州洛杉矶地区的霍桑,目前有近4000名员工。

自2002年建立至今的12年时间内,成功发射了猎鹰-1和猎鹰-9运载火箭,赢得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商业轨道运输服务”(COTS)合同和“商业载人航天”合同。太空探索技术已经成为美国私营商业航天企业的中坚力量,其推崇“简单、低成本、高可靠”的经营理念,研制出的“猎鹰”系列运载火箭以出色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给国际航天业界带来巨大的冲击。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主要业务分为两大部分:发射服务和空间运输服务。

猎鹰-1(Falcon-1)运载火箭是能够将几百千克级的货物运送至近地轨道的小型火箭。2006至2009年期间,猎鹰-1完成了5次发射,前3次发射均告失败,于2008年完成了首次成功发射。

猎鹰-9是在猎鹰-1基础上研制而成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0.45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4.54t。猎鹰-9运载火箭发射报价仅5400万美元,近地轨道的单位质量有效载荷发射价格为5200美元/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价格为1.11万美元/千克,这是目前所有承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商业发射任务的火箭中价格最低的。

2011年4月,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对外宣布,将设计建造“猎鹰重型”运载火箭。“猎鹰重型”火箭的运载能力远远高于各国现有运载火箭的运力。设计目标是将单位质量有效载荷的发射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猎鹰重型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对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及美国的空间计划至关重要:美国空军已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签订合同,将于2015年用猎鹰重型火箭发射两颗军用卫星入轨。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系列火箭与“龙”太空飞船

“龙”(Dragon)飞船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设计的为轨道接收目标运送货物和航天员的空间自由飞行航天器。2012年,“龙”飞船成为了历史上首个将货物运送至“国际空间站”并安全返回地球的商业太空飞船,一举打破了政府对于该领域的垄断。2014年5月29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总部举行了第二代载人“龙”飞船的发布会。第二代载人“龙”飞船最多可搭载7名乘员或可人、货混装,可着陆于地球上任意地点,有望于2017年前实现载人飞行。

(2)小米公司发展概述

美国小米公司正式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自主研发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主要由前谷歌、微软、摩托、金山等知名公司的顶尖人才组建。

“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理念。小米公司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的模式,将小米手机打造成全球首个互联网手机品牌。并通过互联网开发、营销和销售小米的产品。小米公司在机顶盒、互联网电视和路由器等领域也颠覆了传统市场。同时,小米公司也在积极打造小米生态链体系,力争全行业、全产业链都能达到共赢。

小米公司高管团队

2 两者成功的共同因素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小米公司都在各自的领域快速发展并获得成功,创造了奇迹,两家公司虽然属于完全不同的行业,但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一些相同的特点,这也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运用互联网思维的体现。

(1)精英团队

小米公司的高管团队包括:创始人&董事长&CEO雷军,联合创始人及总裁林斌,联合创始人及副总裁黎万强、周光平、黄江吉、刘德、洪锋。雷军是金山软件的董事长、著名的天使投资人,林斌是谷歌(Google)研究院的副院长,洪锋是谷歌的高级工程师,黄江吉是微软工程院首席工程师,黎万强是金山软件人机交互设计总监、金山词霸总经理,周光平是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总工程师,而刘德是一位从世界顶级设计院校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毕业的工业设计师。

同样,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从波音、洛马、诺格等航天企业引进具备航空航天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经验的混合型人才,打造极具凝聚力的精英团队。总裁格温·肖特维尔(Gwynne Shotwell)拥有10年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推进系统负责人汤姆·穆勒(Tom Mueller)长年从事液体发动机工作;测试系统负责人提姆·巴泽兹(Tim Buzza)任波音公司德尔他-4火箭测试经理15年;电子与导航控制负责人杰夫·瓦德(Jeff Ward)曾是萨瑞公司的技术总监;安全和任务保障部门主管及公司副总裁肯·鲍尔索克斯(Ken Bowersox)是前美国航天员。马斯克根据他在硅谷创业的经验认为,小型科研团队工作效率和准确度要高得多。尽管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员工规模以每月15%的速度增长,马斯克仍认为公司规模不是重要的竞争优势。他说:“一个拥有技术非常过硬的团队的小组织,总是会打败技术中等的大组织。”这是他在贝宝公司时总结的经验。在那里,由30名最优秀的软件工程师组成的小团队,最终战胜了试图开发同类产品的金融巨头花旗银行。

(2)高性价比

小米公司自始至终都是以“性价比”为核心的。小米公司没有工厂,小米和全球最好的制造工厂合作,寻求最佳的全球分工模式。所谓最佳全球的分工,就是让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情。小米手机的销售渠道以电子商务模式为主,其余则是通过与联通、电信运营商合作渠道销售。与传统终端厂商相比减少了更多的流通环节,大大节省了仓储、渠道等成本,使小米轻装上阵,这是其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虽然具有发达的航天工业,但长期以来坐吃政府合同不思进取,从子系统到火箭飞船的成本都严重虚高。马斯克认为官僚主义是发射费用虚高的最关键因素。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企业使命是,“发展空间探测火箭和飞行器,持续提高航天运输系统的可靠性和成本效率,铸就世界领先的航天服务公司”。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核心经营理念是“简单、低成本、高可靠”,因此大量使用成熟技术和设备,提升产品的性价比优势。

(3)快速迭代

快速迭代思想在互联网企业中体现很明显。小米产品创新采用的是“开放众包、快速迭代”模式,具有鲜明互联网时代特征的客户是大背景,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提供了基本工具以助其产品创新模式的实现,在这个生态环境下快速循环迭代的产品创新过程是核心。小米的产品创新过程可归纳为几个特点:首先,小团队完成从策划到发布的整个流程,快速迭代、循环往复;其次,360°用户全程参与产品创新的每个步骤;最后,全面、高效地利用互联网生态环境。因此产品创新过程的每个阶段无缝对接,而不是传统产品创新管理的阶段性、线性化过程。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航天产品研制中,也充分地借鉴了快速迭代思想,马斯克谈到快速迭代时说:“你希望精益求精,做出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东西。发现里面存在的错误,并进行改进。寻求缺点的反馈,特别是来自朋友的。”

实际上,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认为系统工程科学是通过预测和提前解决集成问题来降低复杂系统研发的投资风险。然而历史证明人类在预测所有潜在集成问题,特别是新系统中潜在集成问题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正是因为太空探索技术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了较低迭代成本,而且组织架构扁平、机制灵活,它可以尽快进入到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阶段,无需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试图预测潜在的系统集成问题。

传统航天产品研发流程采用单环模式来进行生产,这就需要大量的前期系统工程来保证其“设计-建造-测试”的投资安全性,而太空探索技术依靠快速的“设计-建造-测试”循环使设计者掌握了前一个循环的经验。

(4)注重口碑

小米公司将电子商务与智能手机之间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从宣传推广到销售渠道,小米手机都另辟蹊径。在推广方面,小米手机几乎没有做任何广告投入,全凭口碑传播。依靠雷军“超出用户预期”的口碑营销金律,及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小米手机以极低的组织成本建立了庞大的米粉群体。

2014年4月,在极客公园创新者峰会,雷军谈到他所理解的互联网思维可以概括为“专注、极致、口碑和快”,马斯克回应说:“我觉得这些词都是很重要的词,口碑可能会最重要,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非常快,如果有人喜欢某件东西的话他会告诉朋友,朋友会告诉朋友,消息传播非常快。如果不喜欢某样东西也传播得非常快,所以在互联网的思维当中一件事的真相很快就会被大家知道,所以口碑是我最关注的词,但是其他词也同样重要。”

马斯克对自己公司的产品也不做广告,他着迷于把自己产品变得更加完美,追求极致,能够使每一个细节都是正确的。

猜你喜欢

猎鹰马斯克小米
传递
马斯克打脸简史
梅耶·马斯克的“育儿经”
杜小米的夏天
马斯克预计“猎鹰”9可在12月复飞
“猎鹰”9再创历史一级火箭海上着陆回收成功
只因他是马斯克
“猎鹰”9号的复用技术与展望
“猎鹰”9号带来的启示
懒洋洋的兔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