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教师的角色与素养

2014-02-07单从凯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个体大学素养

□ 单从凯

未来教师的角色与素养

□ 单从凯

这次教师论坛有一个重要的论题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开放大学教师的角色、素质、能力等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在听取12位教师学术演讲的过程中,我又想起长期萦绕在我脑中的一个问题:未来的教师是什么样子?我曾在2000年的一段文字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当课堂被溶解到互联网的各个终端之后,分割社会和课堂之间的藩篱已被彻底拆除,会有一部分主宰课堂数千年之久的教师随之从课堂退出。但退出不等于消失,教师只是退到了荧屏后面,通过电话线和光缆,被转换成了e-Educators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e-Educators不再是踏着钟点站在讲台上向四十或五十个学生讲授经济学或文化史的教师个体,而是一个群体,是一个可以全天候面对地球上任何一个终端的教师群体。

通过本次教师论坛大家的精彩演讲,我个人对未来教师的理解又有了一些新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未来教师首先应是未来教育方式的奠基人。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教育在三种社会形态下都普遍存在,但是在每一种社会形态下的表现方式却不尽相同。工业社会的教育由农业社会师与徒的二维结构转变为教师、教材和学生的三维结构,我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方式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换,会由三维结构变成四维结构,即学生、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教学支持服务。许多人认为无论教育方式如何变革,教师永远不会消失。教师的确不会消失,但教师会以新的形式出现。比如,许多人熟知的可汗学院,它的学生已超过六百万,这一切仅靠可汗一个人通过网络便得以实现。假设全球有一百个可汗,那就意味着有六亿人都能够通过可汗学院这种媒介来学习;假设有一千个可汗,全球的人可能都会接受他的教学……传统教育是不是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信息化时代教育的根本方式不是学校教育,而是数字化学习。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论是广播电视大学还是开放大学,都不再是一个三流或者另类的学校,而是一个新文明类型下教育方式的开拓者和创新者,我们的教师也更早地在不断适应未来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今天的学术演讲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教师为了适应社会与学习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的探索努力,也呈现了很多实践成果。我想,完全可以说广播电视大学和远程教育领域的教师就是信息时代教育方式的奠基人,一大批未来教师首先会是从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远程教育领域发展起来的。

第二,新时代的未来教师是新学习文化的倡导者。这是我从本次教师论坛发言教师演讲中得到的重要体会。

首先要有平等的教育文化观和价值观。举例来说,农业社会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理论今天依然会为人所津津乐道,但却很少有人以行动来实践这样的理论。为什么呢?这实际上是教育文化观的问题。平等地对待学生,形成平等的教育文化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未来教师应具备真实的教育价值观。我认为,虚假的教育价值观无论在远程教育还是其他类型教育中依然处处可见,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未来教师想要培养出合格的学生,“真实”是未来教师应具备的文化品德。再次,未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我们面对的是百异千差、具有不同社会角色的学生,如果按照统一的步调和标准,学生往往会缺少选择的机会和权利。这种不可选择的规制性教育,在一个需要用个性和个人能力来推动社会发展的信息文明时代是不是一种有缺陷的教育文化?

当然,新学习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未来教师具备多种基本素养。也正如有教师在演讲中所谈到的,未来教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助推。

第三,未来教师的角色要完成从个体到团体的转变。未来教师角色的转换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恐怕更多的转换需要教师从个体转变为团体。以往教学被认为是个体的教学行为,比如《论语》就是孔子个体教学的结晶,《柏拉图的对话录》也是苏格拉底个体教学的结晶;那么,未来的教育可能更多是一种群体行为,正像本次教师论坛一位教师关于教学设计者研究的演讲所谈及的,教师团队会由课程和教学专家、教学设计专家、媒体设计专家、教学支持服务者、教学和评估专家等组成。这样一个教师团队,恐怕在合作和管理以及角色的重新寻找和定位上都是艰难的转换。以往的教学都是在封闭的课堂里进行,并且以教师为中心;而现在和未来的课堂将会是互联网下的全球课堂。在这个课堂中,教学将变成即时性行为。互联网具有无疆域性、等距离性和实时交互性的突出特征,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不仅由封闭转换为开放,也必将从个体劳动走向协同组织。同时,实现在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中角色的转换,也的确是开放大学教师在实践探索中突破种种瓶颈的过程。

本文系作者在“真正的魔术师——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教师论坛上的点评发言,根据会议资料整理。

责任编辑 碧 荷

猜你喜欢

个体大学素养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