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微广角”观察城市
——参加《苏州日报》“行走街区”系列报道的体会

2014-02-06钱建伟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8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日报苏州

□钱建伟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江苏 苏州 215006)

用“微广角”观察城市
——参加《苏州日报》“行走街区”系列报道的体会

□钱建伟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江苏 苏州 215006)

2013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选揭晓,《苏州日报》“行走团队”集体实施的《发现城市软实力》,荣获系列报道一等奖。有业内专家在审读报告后指出,本组系列报道不仅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也有很高的文化和社会学价值,同时也是通过“走转改”,让宏大主题“软”下来的一个成功范例。

2013年10月17日,《苏州日报》启动了由10多名骨干记者组成的“行走街区”报道组,用一个月的时间,先后走进苏州城乡的15个特色街区和南京高淳县,通过系列报道的方式,为读者发现、探析、解读苏州特色街区的独特魅力之源。

这组系列报道虽然持续时间不算太长,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12月,由苏州市委宣传部门等部门主办的《报刊审读报告》,高度评价“行走街区”系列报道,称这次行走街区,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文化价值,体现了《苏州日报》组织大型新闻报道的能力和强烈的文化意识。

实数编码中的离散重组算子类似于二进制编码中的单点交叉、多点交叉等交叉算子。离散重组算子是通过交换操作重组两个染色体的基因来生成新染色体的[11,13]。对于有n位基因的染色体,相邻基因位之间设一个交叉点。在n-1个交叉点中随机选取一个交叉点即为单点交叉;在n-1个交叉点中随机选取多个交叉点即为多点交叉。均匀交叉则是以0.5的概率交换两个染色体的基因。

作为“行走团队”的一员,笔者充分感受到了“行走”的魅力。

选题酝酿半年,报道方案周密细致

具体实例:天线系统为X波段一维有源相控阵天线,天线在方位向实现电扫,天线阵列由8个单元组成,X波段T/R组件衰减器为6位,衰减步进为0.5 dB,在方位向形成-25 dB副瓣的方向图,8个单元的理论加权设计值为-7.9, -4.56, -1.45, 0, 0, -1.45, -4.56, -7.9 dB,对馈电网络及T/R组件各通道接收0态增益进行误差校准后各T/R通道衰减量分别为-9.5, -5.5, -2.5, -1, 0, -3, -6.5, -9 dB,图3为T/R组件接收状态时不同衰减量下测得的噪声系数(典型值)。

本次“行走街区”新闻行动,自2013 年2月就选定了题材,初步制订了实施方案。策划方案把整个“行走街区”行动分成了前期调研、筛选报道点、成立行走团队、完善报道方案、最后实施报道等五个步骤,分步依次执行。

“温比亚”露出了她真实的面容,原来是一位狰狞凶残的巫婆。她吼叫着,像只饿狼。上天悲切,嚎啕痛哭;大地颤抖,呻吟不止。楼下碗口粗的梧桐树,被摁弯了腰,顽强抗争着;咯吱咯吱——这只巨兽撕咬着楼房厚厚的墙壁;密集的雨滴击打着玻璃窗,抬头一望,窗户泪流满面,一肚子委屈。巫婆在外疯狂地叫嚣:“哈哈,这个世界是我的!是我的!”看我一脸不屑,她怒火万丈,隔窗向我挑战。我起身干脆打开一扇窗,她伸出冰冷的手拽我,怎奈我纹丝不动,她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我戴着花镜,继续看书。哈,看谁能笑到最后。

在筛选报道点的同时,《苏州日报》组成了本次“日报行走团队”。9月中旬,以《苏州日报》副总编李勇任领队的5人核心采访团队组建完毕,团队参与人员还涉及《苏州日报》经济部、总编室、社会生活部、时政部等相关部门的记者。9月下旬,行走团队开始对确定的采访对象进行前期接触摸底。为保证行走途中采访的顺畅,团队成员事先与各县级市宣传部门联系,与有关人员沟通,尽量多获得一些采访线索、挖掘最具新闻价值的人和事。出发前一周,团队成员密集开会,商量如何完成这次范围广、跨度大的新闻报道,模拟途中的采访情景,准备几套可供选择的采访计划,细化到每一个小时的安排和采访线路。

苏州特色街区类型很多很复杂,究竟要选择哪些街区进行报道、哪些街区能涵盖苏州不同类型街区的主要特征。这些都要在前期调研中解决。对此,《苏州日报》编委会充分发挥县区记者站的优势,发动驻县区记者广泛了解当地街区的发展情况,再把情况汇总,初选出20个左右的街区。到9月中旬,经讨论最终认定了15个采访点。其中姑苏区六个、其它县区各一个。

本研究探索以职工之家为依托,下设护士之家、男护士之家、人文关怀小组和兴趣活动小组,通过开展专题心理知识讲座、读书征文活动、兴趣活动小组、心理沙龙等多种活动形式,对护理人员心理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护理人员心理压力。

从切入角度上看,与往年“行走系列”偏爱宏大主题不同,这次“行走”的对象是很不起眼的“街区”,主题是“发现城市软实力”,也就是从街区变化入手,从文化的角度切入,用微视角来观察审视苏州那些独具特色的街区,解读城市的肌理,解析苏州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因为“微”视角,系列报道读起来像是游记,很舒服很流畅;又因为以“文化”切入,读起来很有人文味道,充满了《苏州日报》对这座城市浓浓的人文关切。

发挥纸媒优势,文化切入突出“走”的味道

作为苏州最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苏州日报》在苏州重大新闻与文化报道中始终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但也面临着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网络社交平台等新型传播渠道的竞争压力。如何让纸媒继续在地方经济和文化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舆论?《苏州日报》一直坚持新闻要“做深做细做活”的观点,通过一系列深度感和现代感强的新闻报道,与网络上的“快餐新闻”形成巨大反差,凸显纸媒在深度报道与文化报道方面的优势。

准备工作一切就绪,10月17日,“行走街区”大型新闻行动正式启动。长达半年之久的前期策划为“行走街区”新闻行动的圆满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行走系列”是《苏州日报》编委会全力打造的年度品牌栏目,定位是一年一度的重大主题性报道。从2003年开始,《苏州日报》几乎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大型走基层采访活动,分别是:2003年的“沿江沿线天天行”、2005年的“搜寻濒危的文化瑰宝”、2006年的“行走西藏”、2007年的“行走太湖”、2009年的“行走运河”、2010年的“行走湖泊”、2011年的“行走中国”、2012年的“行走村落”、2013年的“行走街区”。因为这9次采访活动大多以“行走”命名,因此称之为《苏州日报》的“行走系列”,约有一半的一线记者参加过一次以上的行走。

10月21日的《七里山塘:姑苏繁华图延绵千年》是系列报道的首篇,详细介绍了七里山塘的历史和现在,探求“千年古山塘为何能够留住这么多名胜古迹、为什么能经历兴衰生生不息?”记者走访后发现,人文气息是山塘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是今后发展的动力。《浏河海鲜街:老渔港劲刮休闲风》报道了浏河这个临江古镇的海洋情怀,写出了苏州并不多见的海洋文化特征,让人一看就想去浏河走走,吃一顿正宗的海鲜大餐。

从题材选择上看,行走系列选择的街区,个个特征明显、亮点突出。15个街区可以基本归纳为四类:古城街区、古镇街区、特色产业街区、传统商业街区。除了传统商业街区,其它三类街区都是苏州特有,抓住了这些特点,再配合“行走微日记”、“访谈”等栏目,整个系列报道就有了精气神,看上去既可读又可亲。这种对同一题材的深耕细作,不断深化、持续延伸,正是纸媒有内涵的体现,也是纸媒应对网络时代“快阅读”与“碎阅读”竞争的“盾”。

践行“走转改”,选择好时机好题材

选择“街区”作为观察的对象,有几个契机。其一,从2012年9月起,古城“三区合一”成立姑苏区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古城特色街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利用的机遇,一年过去了,这些街区发展得如何,牵动着苏州市民的心。其二,苏州已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不少以传统产业为依托的特色街区,或面临发展困难、或遭遇转型之痛、或“旧枝发新芽”,已在更高平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解析这些街区的过去与现实、追寻他们的未来之路,可以为苏州全面深化改革找到点上的实践支撑。其三,近几年,中央对媒体提出了“走转改”的要求,要求新闻媒体与记者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断提升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不少同行习惯于“粘贴复制”,自己却不深入社会,脚踏实地地开展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新闻素材。这次“行走街区”给笔者最大的感受是,记者迈开腿、张开嘴,才会抓到新闻“活鱼”。本次行程,一个月时间走了近3000公里,跑了200个多采访点,采访了100个人物。走得多,写出来的分析调查才接地气;采访得踏实,写出来的文字才生动活泼。这也是本次“行走街区”的最大亮点。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日报苏州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