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职业教育对象群体的再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

2014-02-06李亚军

职教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对象人力资源职业

□李亚军

对职业教育对象群体的再认识
——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

□李亚军

职业教育在当今中国宏观人力资源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搞好职业教育首先应对职业教育对象群体有个全面的认识。人力资源数量上的日益短缺使得对职业教育对象群体进行更高质量的开发成为必要;人力资源素质上的巨大变化使得个性化开发成为必要;微观层面上的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变化使得强化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培养成为必要;宏观层面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得强化社会角色意识培养成为必要。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象群体;人力资源开发

在参与创造社会财富的各种资源要素中,人力资源是唯一活的资源,也是最具活力和弹性的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的相对重要性在不断提升,在农业经济时代,人被视为与其他生产要素没什么两样的人手,在工业经济时代,人逐渐被视为可资开发和有效利用的资源,在方兴未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特别是其中的优质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已被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微观层面的组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越来越成为培育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集中表现为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重视员工的培训与发展;而宏观层面的国家或区域的人力资源开发则成为了推动国家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集中表现为优先投资于人、教育优先发展已成为政府施政的基本理念和政策取向。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将决定能否将其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而也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人口就业压力依然高企(目前突出表现为普通大学生就业难①),人力资源短缺(目前突出表现为技能型人才短缺②和普通劳动力短缺③)初现端倪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面向普通大众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国家宏观人力资源开发中将扮演一个特殊重要的角色。

教育的起点首先应源于对教育对象的认识,那么职业教育对象的群体发生了哪些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对他们又有什么样新的期待?职业教育又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呢?

一、人力资源数量的日益短缺要求对职业教育对象进行更高质量的开发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度里,要让人们相信人力资源稀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在肇始于2003年前后的“技工荒”,以及之后出现的“民工荒”、“用工荒”逐渐成为常态的时候,很多人还是宁愿相信那只是季节性的、区域性的“荒”,至多也只是结构性的人才短缺,但近年来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体的普通劳动力工资上涨继而劳动力工资整体上涨的趋势让人们认识到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逐渐成为了过去时[1],劳动力有限剩余和人力资源日益短缺的时代终将到来。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较2011年减少345万人[2]。有数据表明,中国学龄人口比例和绝对数量均处于下降通道,其中,高中学龄人口和大学学龄人口先后于2007年和2011年开始下降[3]。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包括职业院校学生在内的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职业教育通常被定位于就业教育,旨在教会学生一技之长以实现就业,从而缓解庞大人口数量引致的就业压力,从这一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是一种被动性的教育,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方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就业甚至就业率上,从而弱化了对教育对象本身价值的关注。目前出现的职业院校高就业率与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值得关注。人力资源日益短缺的趋势将迫使职业教育跳出为就业而就业的思想束缚,更加重视教育对象这一特殊资源的价值,更加重视劳动力市场和教育对象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诉求。职业教育不应仅仅被定位于谋生的就业教育,而应立足于对日益稀缺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对象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力资源素质的巨大变化要求对职业教育对象进行更个性化的开发

时代性是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之一。不同时代成长起来的群体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方面差异显著,往往会被贴上明显的时代标签。譬如,如今已成为劳动力市场主力的80、90后员工成长于物质领域更为富裕、精神领域更为开放多元、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时代,这一群体多表现为个性更为张扬、自我意识和民主平等意识更为强烈、合作能力和抗压能力弱化等,他们也成为了60、70后这些老员工眼里的“另类”,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近期在某教育论坛上讲,现在的部分90后员工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被批评就会翻脸甚至直接辞职”。[4]如何更好地管理80、90后员工也一度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热点话题,海尔的张瑞敏坦言:对80、90后员工要更多地采取激励、领导的管理方式,而非传统的硬性的管理方式,联想集团则推出了“称谓无总”的管理措施等。而如今,职业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都已是95后,即使和80后相比,他们的改变都是巨大而又深刻的。譬如:在对工具的掌握层面,“这些年轻人是历史上第一代比年长者 (老师和父母)更了解当前社会变革中最强大工具(数字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人”[5],在他们面前,老师和父母往往成了学生。如何克服代际差异来因材施教将是摆在以60、70后为主体的教师队伍面前的现实课题。

生物性和能动性同样是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必须承认存在先天禀赋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差异。因此,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一定是个性化的开发与管理。从这一意义上讲,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教育训练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职业教育形式,相比之下,服务于工业化大生产的当代职业教育在大幅提高人才输出效率的同时,对教育对象个性化特征的关注显然被置于次要地位。回到传统的模式既无必要,也不现实,但在承认教育对象先天差异并尊重其多样性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却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通过必要的能力测评,建立更为灵活的考核机制,通过精心设计的多样化的任务型或项目化教学载体完全可以实现对不同职业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培养。

三、组织需求的变化要求对职业教育对象强化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用人单位的各级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是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人力资源开发的风向标。越来越多的组织认识到,“尽管市场条件在不断变化,人力资源是组织保持并更新创造力和适应力的最终而唯一的源泉。开发和发挥员工的专业技能为进一步的创新和提高生产率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潜在思想源泉,因为高素质员工最基本的产出——知识是不会在其生产过程中用尽的”[6]。吸纳和保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成为组织应对“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这样一个变革时代的不二法门。以企业为例,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和应对日益激烈的企业间竞争,企业的劳动组织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流水线式的大生产正逐渐向以精益生产为代表的柔性生产方式转变[7]。同时,技术创新和新技术投入应用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而这些转变有赖于一线劳动者素质的变化与之相适应,表现为一线劳动者既要有良好的单兵作战能力,又要有很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既要有现实的岗位操作技能,又要有适应变化的学习能力等。生产的柔性化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表现为两个趋势,一是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更为全面,而非过分强调专业素质;二是对能力的要求趋于 “软化”,而非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这一点在多项关于企业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需求的调查中得到了体现,在众多选项中,看重毕业生综合素质都被企业排在了首位。和以往组织更看重毕业生专业能力相对应,这里的综合素质可以被抽象概括为既包括与某一特定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专业能力为主体的“硬实力”,又包括从事各种职业都需要的 “软实力”,如:沟通与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抗压能力等,甚至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也可归于“软实力”范畴。在众多知名企业的员工胜任力模型中,都强调了员工胜任力的“软”和“硬”两个方面,譬如:惠普在招聘甄选时强调对候选人“硬指标、软指标”的综合考察[8]、华为在招聘中始终坚持“硬条件、软素质”缺一不可,且更看重应聘者的可塑性等[9]。

作为定位于就业教育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现场的距离最近,当然更应关注来自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应强化学生硬技能的训练,这是就业的基础;同时应着力“软实力”的养成,这是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有学者将职业教育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概括为三个方面[10]:既要给毕业生带足“干粮”——巩固专业技能训练,以备就业之需;又要给他们带上一支“猎枪”——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以备职业发展之需;同时还要给他们一个指南针——注重价值观的引导,为幸福人生指引方向。

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职业教育对象强化社会角色意识的培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效率,带来社会财富总量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财富分配和发展成果享有方面,基于起点、能力和努力程度的差异,个体的分化在所难免,不同社会群体依其所占有的社会财富、所享有的社会声望和所拥有的权力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分层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主题。在社会学研究领域,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他们所主张的阶级分层、阶层分层、分工分层理论是公认的三大流派[11],后续的研究也基本上是在此基础上的不断的整合分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分层结构的剧烈变化,社会分层理论自然成了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分层标准得出了不同的社会分层结论,有较大影响力的代表性观点包括:“十大阶层说”、“七阶层说”、“四大利益集团说”和“倒丁字结构说”等。尽管社会学者对现实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研究结论各异,但对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是有共识的: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结构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一个不同阶层间可以合理流动而非固化的社会结构有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12]。

职业教育在形成理想的社会结构方面大有可为,表现在:职业教育培养的大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应逐渐成为社会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应成为普通大众改变命运,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阶梯。在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加强社会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其中关于“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等方面的论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厘清了方向,也赋予了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领域新的历史使命。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强化对教育对象专业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产业调整和经济升级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要注重对教育对象社会角色意识的培养,为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输送大批身心素质健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过上体面生活、能担当起家庭和社会责任的社会公民。

综上所述,无论是基于人力资源本身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还是组织(企业)微观层面和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层面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都要求对作为人力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对象群体有新的认识。唯有将教育对象视为完整的“人”方能将其培养成“人”,唯有将教育对象视为稀缺的资源,方能有效开发,让金子发光。

注释:

①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为时已久,在刚刚过去的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克思公司的“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本科毕业生为35%。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中心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的数据显示,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4.7%。

②与大学生就业难相对应的是,技能型人才长期短缺。根据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中心按季度发布的 “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中的数据进行跟踪统计,多年来,从供求对比看,各技术等级技能人才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在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报告中,技师、高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2,即有一半以上的高技能岗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③普通劳动力短缺现象也已出现多年,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中心提供的上述报告中,餐厅服务员、治安保卫人员、电子元件器件制造人员等普工岗位长期处于需求排行榜前列。2012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的数据显示: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38.5%(其中对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占60.1%);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24.1%;对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16.9%;对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8.5%。

[1]蔡昉.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探寻中国未来的增长源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47-69.

[2]新华网.统计局: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出现绝对下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1/19/c_124251852.htm.

[3]凤凰网.2011年中国大学学龄人口首现下降,至少持续至2028年[EB/OL].http://edu.ifeng.com/huodong/special/lanpishu/content-5/detail_2011_03/02/4930732_0.shtml.

[4]网易.俞敏洪:部分90后员工“老虎屁股摸不得”[EB/OL].http://news.163.com/13/1117/20/9DTLAT7F00014JB6.html.

[5][美]伯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26-27.

[6][美]理查德·斯旺森,埃尔伍德·霍尔顿.人力资源开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64.

[7]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16.

[8]高建华.笑着离开惠普[M].商务印书馆,2006:13-15.

[9]吴冬梅等.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2-44.

[10]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60-68.

[11]陈鹏.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3):85-91.

[12]李强.当代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59-283.

G710

A

1001-7158(2014)10-0077-03

李亚军(1972-),男,河南长垣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编号:11YJA880095),主持人:童山东;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打造经济升级版背景下的深圳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编号:125C072),主持人:李亚军。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对象人力资源职业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职业写作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我爱的职业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