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服务外包专业建设“四融”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外包专业建设为例

2014-02-06刘甲珉徐占鹏

职教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职院产教青岛

刘甲珉 徐占鹏

服务外包产业是一个大脑加电脑的 “二脑产业”,人才需求是解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在人才需求方面,表现为一是人才短缺,在服务外包产业尤其突出的是计算机应用专家和系统分析员等高级软件人才短缺,具有初、中级程序开发技能的“软件蓝领”总量不足,业务流程外包的发展需要各类专业和管理人才,对英语和日语能力要求比较高,服务外包产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培养的针对性比较差。各类高校现有专业设置不能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现有的高校毕业生中,实际工作技能和外语能力弱,项目实战经验缺乏,导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最需要的兼具语言、技术、管理,能与发包商实现良好沟通的复合型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1]。高职教育是为产业发展服务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这种“一线人才”不是单靠学校能够培养出来的,还必须依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产业急需的适用人才。总结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青岛职院)十几年服务外包专业建设的经验,在解决服务外包专业建设中校内外实训基地、专兼职师资等资源不足问题、服务外包现有课程体系与人才需求规格脱节,高职服务外包毕业生专业技能、外语水平和管理知识不足,以及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中采用的措施,可以概括为产教融入的专业建设平台搭建、产教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通的专业建设教学资源整合、产教融汇的专业服务社会机制等服务外包专业建设“四融”模式。

一、产教融入,搭建服务外包专业建设平台

融入是指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里,混合分不清彼此。适合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一定要有产业的融入。政府主导、产业需求、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研究机构协作、学校“开放办学”是服务外包专业建设平台的基本范式。

1.政府主导,制定规划。2008年青岛市制定了《青岛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 (2008-2015年)》和《青岛市外包产业发展促进服务扶持办法》。决定每年拿出1亿元人民币支持服务外包业务的开展,其中三分之一用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着力解决青岛服务外包人才短缺的问题。青岛职院也适时成立专门机构“服务外包工作办公室”,为对外合作和对内协调提供保障。并参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开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对接等的工作调研,参与了政府有关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政策、发展规划的制定、论证。

2.产业需求,增量培养。2009年《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强调指出: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调整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结构,扩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新增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2]。

3.行业指导,搭建桥梁。2011年青岛市服务外包协会成立,汇聚了全市各外包企业、发包商、高校之间最大化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外包产业的交流与互通构架起新的桥梁。青岛职院被选举成为青岛市服务外包协会副会长单位,青岛职院注册成立的青岛服务外包培训有限责任公司被选举成为理事企业。在大会发布的2012年青岛市服务外包行动计划中,青岛职院市南校区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市级服务外包实训基地。服务外包协会成立成为青岛职院搭建起了政企校之间相互沟通、合作发展的平台。

4.企业参与,提高质量。青岛职院与Microsoft、Oracle、东软、海辉等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合作办学,引进了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流程和管理体系,提高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效益和质量。

5.学院创新,跨越发展。(1)成立学院,创新体制机制。2009年在青岛职院原有二级学院“信息学院”基础上,青岛职院与青岛软件园合作成立“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该学院将按照产业需求,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打造青岛服务外包人才品牌。并承担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习实训、高端人才培养等职能,着力培养项目经理、“桥梁”工程师、软件技术工程师、服务外包操作员等人才。(2)加入组织,注册公司。2009青岛职院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在商务部、教育部联合举办的“服务外包校企合作联盟”成立仪式上,与IBM、埃森哲公司、东软集团等9家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签署了《服务外包校企联盟共同协议》。2010年经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市北分局批准注册,青岛职院成立青岛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公司主要经营项目包括培训、教育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国内劳务派遣、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该公司的成立,为青岛职院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2011年青岛职院成为山东省重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3)建设基地,引进企业。2009年青岛职院开建青岛市服务外包实训基地,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青岛市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实行了新的管理体制与机制运行,采用引进、联合、协作等形式与著名服务外包企业及培训机构合作,与软件园和服务外包产业园联合,及时提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形成青岛及山东地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公共实训基地。担负起青岛及山东地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学历教育)及为社会、企业培训服务外包人才的重任。实训基地与甲骨文公司合作建设甲骨文(青岛)实训基地,与华信公司合作建设华信(青岛)实训基地,引进达内科技公司联合办学成立达内学院。

通过产教融入,搭建了服务外包专业建设的搭建,在青岛职院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融入了政、产、行、企的办学资源和力量,形成了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二、产教融合,构建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就是将产业与教学对接融合,形成培养合力,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的调整都是源于产业的需求,源于产业的融合。源于产业,又服务于产业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青岛职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形成了按照“五基流程”再造教学流程,按照“三化标准”制定培养方案,按照“三三三”模式实施培养过程的基本模式。

(一)按照“五基流程”,再造服务外包教学流程

1.基于服务外包职业能力,确定培养目标。以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职责确定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

2.基于服务外包实境,构建课程体系。通过Oracle、微软、青岛软件园等公司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等资源,构建分方向的课程体系。按照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开发实训教学平台。实施实习实训、外语教学和编程训练不断线的课程体系。

3.基于实际项目,选择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实现三级项目体系,贯穿专业课程体系,即按照涵盖专业核心知识的一级项目、融合2-3门课程的二级项目和针对1门课程的三级项目实施专业教学。

4.基于行动导向,改革教学方法。以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展教学,按照企业真实项目要求组织和规划课堂。

5.基于等级制,调整考核方式。采用符合CMMI2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控制,实施理论、实践操作和项目考核并重的过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二)按照“三化标准”,制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

1.学习过程工作化。将学习过程按照服务外包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将软件企业工作任务引进课堂,按照 “学习情境引入”、“任务陈述”、“知识准备”、“任务实施与运行”、“任务拓展”、“项目实训”6 个环节组织教学。

2.工作过程学习化。将学生的实践活动、实习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参加科研项目、技能大赛等工作过程按照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课程化设计,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过程、规定考核方式,以及获得的学分要求等。

3.实习实训与就业一体化。与Oracle、青岛软件园、海辉软件等公司合作,进行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实习实训与就业一体化”,提高就业的对口率和就业质量。

(三)按照“三三三”模式,实施培养过程

青岛职院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按照三段、三线、三证的“三三三”模式实施培养过程。

1.三段(2年+0.5年+0.5年)。即按照三年学习中2年校内专业基本技能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半年校内项目实训+半年校外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实现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2.三线(实训、外语、编程)。即采用实训实习不断线、外语教学不断线、编程训练不断线等教学措施,使服务外包专业外语水平、编程能力和项目设计与编程能力得到综合提升,满足服务外包企业人才需求特点。

3.三证(外语、职业资格、企业经历)。即以学生最终获得的外语能力证书(英语或日语能力证书)、服务外包职业资格证书(如微软认证、软考、思科、H3C、普尔文考试认证等)和企业工作经历证书为物化的标志,作为取得毕业证书资格的必要条件。

三、产教融通,整合服务外包专业教学资源

融通是指融洽和相互沟通。在服务外包专业教师、课程、实训基地等核心教学资源,主要是通过产教融通、校企合作的途径获得。整合的服务外包专业教学资源也同时是服务外包行业和企业员工培训的教学资源,实现产教之间的互通与互用。

(一)“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互学”相结合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

1.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高职教育的专职教师正在从教学型到教学、科研和服务综合型转型升级,从重学术到重技术和职业资格证,再到重行业气质和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方向发展。在学校教学上要求专职教师能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及基础技术教学与实训指导。服务外包专业教师每年有三分之一的专业教师到校企共建的企业研修基地进行1-3个月研修,并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每位专业教师每年派出培训不少于一次,优秀教师派到国外学习。鼓励教师考取微软、思科、Oracle认证讲师,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教师的企业项目开发经验。

2.兼职教师聘请。学院聘请企业总经理兼任二级学院副院长。每学期,服务外包类专业的大约三分之一的课程专业核心课、实训课和外包实务课由企业工程师承担。企业“师傅”指导、参与校内学生的实训课程;核心的专业技术实训课程主要由企业“师傅”承担,学校教师辅助。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共同完成学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的培养。

(二)产教联合设计教学方案和开发课程

1.课程体系的重构。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以及对高职教育规律的探索和高职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对服务外包专业课程和教学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企业需求单一导向发展到向人的发展需求和企业需求多元导向,要求高职教育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服务外包培养规格上,由操作技能型人才到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从普通技能人才到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再到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技能人才方向发展。由学生的企业经历到学生参加技术改进过程、技术创新过程、技术攻关过程,对服务外包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如与北京达内科技集团合作共建“微软IT学院”,引进微软公司及达内科技的课程体系,双方共建软件技术java专业方向和NET专业方向及3G软件工程师方向。采取了企业人员和校内教师共同授课、共同进行项目指导的教学方式,实现课程嵌入与实训的一体化。

2.项目课程的开发。青岛职院服务外包专业通过产教融通、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目前服务外包专业群已经校企合作建有6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14本教材。承建软件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

(三)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分两类建设。一类是内部常规化的实训基地,定位为“基础性”实训场所,重点是结合专业课程进行的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第二类是综合性的实训基地,定位为“模块化”实训场所,进行一些综合项目的实训。青岛职院利用这类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开发实际外包项目实训。如青岛职院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引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惠信科技等企业项目资源,企业工程师进驻校内基地授课。

2.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青岛职院购置计算机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实训设备外置的校企合作模式,设备主要用于学生实习、实训,解决了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小,企业工位不足的问题,该模式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并通过上述措施,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共有接纳毕业生就业。

3.青岛市服务外包实训基地。青岛职院2013年开始使用的青岛市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定位为学生的“岗位技能培训”基地,实现了学校基础性实训与行业、企业行业化岗位培训相结合。

近两年国家软件技术实训基地、甲骨文授权教育中心、山东省及青岛市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先后落户青岛职院,大大提升了青岛职院服务外包专业的培养能力和培养水平。

四、产教融汇,提升服务外包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融汇是指融合汇聚。青岛职院广泛汇聚服务外包产业的力量,在对外师资培训、对口支援西部、科研协调攻关、联手开展社会培训等方面,全面提升服务外包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一)开展对外师资培训

校企联合申请国家高职师资培训项目和省级高职师资培训项目,如青岛职院服务外包专业与青岛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国家高职师资培训项目。2008年至今,青岛职院服务外包类专业连续6年举办高职高专师资培训班,面向国内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进行培训,共开办包括国家级师资培训、省级师资培训等培训项目40多个,培训全国高职高专教师820余人。

(二)产教合作共同支援西部院校

2010年开始,青岛职院与10所中西部院校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向合作的中西部院校推广人才培养模式。到2012年,该联盟成员增加到13个。如青岛职院与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两校互派教师进行讲座交流,青岛职院开始接收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来院学习,他们在青岛职院学习一年半,由青岛职院推荐就业,其中70%的毕业生在青岛周边就业。

(三)产教科研协同攻关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力量的不断增强,青岛职院要逐步从技术技能的传授职能,扩大到利用青岛职院技术技能服务产业,与产业合作建设技术应用与创新平台,服务于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青岛职院服务外包的项目团队整合资源,真诚与企业联合攻关,帮助解决技术改造、产品制造工艺编制、新产品试验、开发管理程序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难题。如2012年青岛职院与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成立了“海信手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测试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成立后,共有服务外包专业学生、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19款手机机型测试工作。学生的专业技能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得到提升。通过将企业项目引进校内企业实现了产学研结合,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

近年来,青岛职院服务外包类专业学生在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2006年至今,青岛职院服务外包类专业累计有1200多名毕业生就业于青岛的服务外包企业,毕业生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根据麦可思调研毕业生起薪高出同类院校毕业生30%;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对口就业率从30%提高到75%,学生在全国软件、网络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几年来,全国100余所高职院校来校考察、学习服务外包专业建设经验。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成果先后被大众网、新华网、青岛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1]王斌,刘全,任士干,等.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0):24-27.

[2]杨晓芳.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3(6):13-14.

猜你喜欢

职院产教青岛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职院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与策略研究
简析新会计制度下的职院经济管理工作创新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试论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