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如何采访专业人士

2014-02-05姜晶华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5期
关键词:专业人士专业术语克拉玛依

□姜晶华

(克拉玛依日报社,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记者如何采访专业人士

□姜晶华

(克拉玛依日报社,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有人说,记者应是“杂家”,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领域的报道;也有人说,记者应是“专家”,这样才能让报道具有相当的深度。

就笔者长期从事的企业报道而言,无论是“杂家”或是“专家”,都难免会碰到一个问题——如何让专业人士按照报道的思路接受记者的深入采访?

在探讨如何与专业人士打交道的几个关键点之前,需要首先弄清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关系着下面要谈及的三个关键点。

这个问题是:我们的企业报道让谁看,或者说让谁关注?

笔者认为,这个“谁”主要有三类读者群,按照关注程度的深浅依次是专业人士、半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

本文提出的几个关键点,针对的是专业人士和半专业人士。

需要解释一下,本文中的专业人士或半专业人士,指的都是从事石油石化企业工作的相关人员,但由于专业和分支的不同,如果稿件内容涉及的是勘探,那么从事开发的相关人员,或者说这类读者,就是所谓的“半专业人士”了。

由此可见,“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分只是相对而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都算专业人士。

对于从事企业报道的记者而言,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与专业人士“对抗”,特别是牵涉到的专业术语和内容较多的报道,可以说,采访专业人士是一个心理对抗过程。

然而,这里的“对抗”不是针尖对麦芒,不是要分出谁胜谁负,而是要获得专业人士的认可,是确保新闻采写朝着报道需要的方向推进的必经之路。

笔者认为,无论采取怎样的对策,首先要做的是战胜自己。战胜因无知而带来的恐慌心理,战胜因等级关系产生的采访障碍,战胜因专业障碍可能造成的新闻缺失。

那么,如何在对抗中达到平衡,进而掌握采写的主动权?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关键点,也可以说是“对策”——

关键点一:不是说什么就写什么

对于刚刚从事企业报道的记者而言,最先要掌握的恐怕不是专业知识,而是谨记“不是专业人士说什么,记者就写什么”,否则,记者就会沦为“记录本”、“传声筒”。

笔者第一次采访企业报道在2007年3月的一天,采访的主题是“克拉玛依油田二次开发”。

这天,笔者带着忐忑的心情,首次与专业人士对话。采访对象是一位项目长,总带着淡淡的微笑,感觉这人脾气挺好。尽管采访之前,笔者已在前一天列好了采访提纲,但到了现场“直播”,竟紧张得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他看出了笔者的尴尬,在沉默了片刻后,未等笔者发问,就开始介绍二次开发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目标是什么……等等。

大概二十分钟后,他说:差不多了,就这些,便起身有“送客”的意思。

很奇妙,就在他讲的二十分钟里,笔者的脑海浮现了一连串的问题。

结果不言而喻,他又重新坐下来,接受笔者的发问——

“其它油田做过二次开发吗?二次开发涉及的相关工作,我们以前从未做过吗?你所说的难点,它在国内算是难点吗?”

这次采访的结果,比笔者预期的要好很多。

后来,笔者总结这次采访的经验得出:采访专业人士,要在倾听中寻找和思考问题。不能专业人士说什么,记者就写什么,更不要被晦涩的专业术语吓懵了,要学会提问。

关键点二:站在专业之外发问

接下来要谈的第二点,与“声东击西”的出发点有相通之处。

采访了几次专业人士后,笔者发现,要想不被牵着鼻子走,就不能总听他说专业知识,不能让采访成为一堂专业课。

怎么办呢?很简单,不在专业知识上纠缠太久,站在专业之外发问,或者说,从新闻的视角发问,而不仅是从石油专业的视角倾听。

也举一个例子吧。

目前来说,最头疼的是采写勘探和滚动勘探的稿件。每次采写之前,都会有种巨大的压迫感和痛苦感。这类稿件的采访,整个过程就好像在沸水里煮,而且是一遍又一遍。

这类稿件有各自的特点,但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被采访的专业人士会从头到尾向你讲述听不明白的专业术语,当你试图把他引向细节、现场的时候,他总会很“霸道”地回到他的专业术语上。

面对这类情况,对策可能有多种。就目前而言,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站在专业之外发问。

比如,他对你说这口井位于哪个层系,然后会讲这个地层有多复杂,为什么复杂,他们采取了哪些专业技术……

这个时候,你可以接过话头,不让他再说下去,问:这么复杂啊,那这里部署的探井不多了?他可能会说,挺多的,几十口,还有附近的开发井,但产量不高。

问到这里,其实,一个新闻点也就浮出水面了——

在一个高勘探、低产区,打出了高产井。为什么?

……

渐渐的,你会发现,当你问到专业人士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或是他感兴趣却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时,那一刻,你就成了“专业人士”了。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站在专业之外发问,也可以说是站在专业人士的肩膀上发问。

关键点三:逼近专业,比他还专业

第三个关键点,要实现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怎么做到比专业人士还要专业?至少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积累;二是思考。

作为记者,我们在短时间内会接触不同专业的专业人士,接触不同部门、层面的管理者。时间长了,他们的观点、他们的成果在我们这里汇聚。

比如,当采访油田开发方面的专业人士时,涉及到工程技术的内容,你可能就比他知道得多,你就比他还专业,在解读一个事件时,可能就比他了解得更多。

然后就是思考。

这是一个自觉的、长期的、痛苦并快乐的过程。

比如,一口井出油了,专业人士关注的是接下来在哪里再发现一口井?

我们却要思考这口井所在区域之前获得发现没有?这口井的发现是不是一个偶然?这口井发现的区域,后期开发效果如何?

再比如,一项技术增油了,专业人士关注的是技术能不能推广?我们要思考的是,这项技术是否环保?是不是领先技术?是不是专利技术?

这样看来,我们要比专业人士思考的范围更宽广、深入。

还有一点,就是要敢于质疑现场的材料。由于专业壁垒和其它原因,会使你手头的材料存在不准确的地方,需要记者多问几个问题,不要过于相信材料。

或许,我们没有太高的写作技巧;或许,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精雕细琢企业日常报道;再或许,由于思想深度和广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以至于我们的大多数报道无法振聋发聩,但如果注重这几个关键点,至少可以让企业报道激起几层涟漪吧。

猜你喜欢

专业人士专业术语克拉玛依
“引水工程”对克拉玛依局地小气候的改善
克拉玛依胡杨
基于数据库的专业术语知识图谱自动识别设计
这是专业人士的选择,但你也可以拥有 Miller & Kreisel
克拉玛依稠油MOA基质沥青改性及应用
看懂体检报告,提前发现疾病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
美国航空中英文官网隐私政策翻译对比分析
郑小祥:松下笔记本为专业人士精心定制
展望与分享:汽车后市场专业人士沙龙活动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