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与高血压前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2014-02-0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阴虚阳肝火高值

戴 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

高血压与高血压前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戴 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

本文对近年来高血压与高血压前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高血压相关研究成果较多,多数研究结果提示阴虚阳亢证是高血压的最常见临床证型,但也有不同观点。高血压前期相关研究较少,有结果提示以肝系症状为主且实证居多。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样本、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较少,二是辨证分型和证候诊断标准不统一,使研究成果难以进行荟萃分析。

高血压;高血压前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综述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近年仍呈增长态势,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防控形势异常严峻[1]。必须将防治关口前移,重视高血压一级预防。2003年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提出了高血压前期的概念[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版)》将血压水平120~139/80~89mm Hg定为正常高值,即高血压前期。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不但发展为高血压的可能性增大,而且发生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比理想血压人群高1.5~2.5倍[3]。加强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近年来高血压与高血压前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探讨证候的分布及演变规律,为进行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1 高血压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多数研究者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高血压的辨证分型标准(分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李成伟[4]分析了山东省平原县多个机关事业单位共1835例高血压患者的证候调查资料,结果显示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痰湿壅盛证分别占39.85%、39.04%、15.76%、5.35%(P<0.05);阴虚阳亢和阴阳两虚证共占所有人的78.89%,为高血压主要证候构成。刘陟[5]研究的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阴虚阳亢证占36.5%,痰湿壅盛证占28.5%,肝火亢盛证占22.5%,阴阳两虚证占12.5%。上官玉梦[6]选取济南市辖区居民查体资料中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个体372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最常见证候为阴虚阳亢证(28.4%),其次是痰湿壅盛(22.8%)比例较高,肝火亢盛证(10.1%)、阴阳两虚(8.4%)、瘀血阻络(9.0%)型比例较低。上述研究结果均提示阴虚阳亢证是高血压的最常见临床证型,与中医对高血压病的传统认识观点一致。

也有学者不受《指导原则》限制,自拟分型标准。刘福明等[7]对61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的研究数据表明,肝阳上亢证人数最多(57%),其它依次为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凌晓华[8]对广州地区2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证候调查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提示风痰上扰夹瘀证比例最高(47%),其次是气虚痰瘀阻络证23.5%。指出原发性高血压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虚痰浊为广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病机,痰瘀阻络是所有证型的主要构成。苏红艳[9]则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00名高血压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中医证候归类采取聚类分析,常见中医证候为:气阴两虚、痰瘀阻络(34.7%);肝肾亏虚、痰瘀阻络(27.3%);阴虚阳亢(21.3%);肝火亢盛(10.0%);阴阳两虚(6.7%)。分析产生上述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高血压中医证候分型及辨证标准不一,样本基线资料差异,样本量不同等因素有关。

部分学者同时研究了中医证候分布与年龄、性别、血压分级等因素的关系。陈文鑫[10]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方法统计高血压病证候构成得出,肝火亢盛是青壮年期高血压的主要证候,阴虚阳亢和痰湿壅盛是中老年高血压的主要证候,阴阳两虚是老年高血压的主要证型。陈曦等[11]根据高血压证候与性别的联系分析得出,女性患者中证候分型规律为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阳两虚,而男性则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刘陟[5]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以痰湿壅盛证为主,女性以阴虚阳亢证为主。另外,1级高血压以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及阴虚阳亢证较为多见;2级高血压以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及肝火亢盛证较为多见;3级高血压以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及阴阳两虚证较为多见。黄桂琼[12]共调查了粤港地区727例高血压患者,结果病程少于1年者肝阳上亢(26.98%)最明显,其次为阴虚阳亢(19.05%);病程为1~5年者主要表现为阴虚阳亢(32.58%),肝阳上亢(25.38%)有下降的趋势;病程6~9年者仍主要以阴虚阳亢(35.71%)为主,肝阳上亢下降明显(降至12.14%),阴阳两虚明显增加(由6.44%升至11.43%);病程10~14年者仍以阴虚阳亢为主,但已经降至29.08%,阴阳两虚继续增加(15.60%);病程15年以上者主要表现为阴阳两虚。提示高血压病证型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大、病程的发展而变化,是一个由实证发展为虚证的过程,起初以肝阳上亢、痰湿壅盛为主(实证),随着年龄的增大,病程的延长,表现为阴虚阳亢(虚实夹杂),最后表现为阴阳两虚(虚证为主)。

2 高血压前期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高血压前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较之高血压同类研究明显偏少,只有少数的研究成果报道。刁书剑[13]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区机关事业单位检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1050人,研究结果显示,正常高值血压的标准证型分布中单一证型比例高,其中阴虚阳亢证者最多,有272例,占35.5%;肝火亢盛证者252例,占32.9%;阴阳两虚证者155例,占20.2%;痰浊壅塞证者41例,占5.4%。复合证型比例低,其中痰浊壅盛证+阴阳两虚证人群20例,占2.6%;痰浊壅盛证+阴虚阳亢证人群14例,占1.8%;痰浊壅盛证+肝火亢盛证人群12例,占1.6%。各证型分布比例有明显的差异(P<0.05)。阴虚阳亢证和肝火亢盛证比例较高,提示肝系证候可能是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基本证候。满秋珊[14]调查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125例高血压前期患者的四诊资料,聚类分析归为无明显症状(36.0%)、肝阳上亢(28.0%)、阴虚阳亢(19.2%)、痰湿内阻(9.6%)、无法分型(7.2%)等五类,认为高血压前期以实证为主。梁宜钢[15]对广东省中医院的315例高血压前期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中医标准证型中痰浊中阻证最多(34.60%),另外肝阳上亢证占23.17%、血脉瘀阻证占13.97%、阴阳两虚证占8.59%,在复合证型中痰浊中阻+血脉瘀阻证最多,占5.08%,指出痰、瘀是高血压前期患者的主要证候表现。

3 高血压与高血压前期中医证候分布比较研究

李文娟[16]通过横断面的调查方法,在山东省蓬莱市部分机关单位人群中,筛选年龄18周岁以上且无其他重大合并疾病的正常高值血压及高血压患者,结果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常见证候分布依次为肝火亢盛证(24/62)、阴虚阳亢证(18/62)和肝气郁结证(15/62);高血压的常见证候分布依次为肝火亢盛证(33/108)、阴虚阳亢证(33/108)和阴阳两虚证(26/108)。提示正常高值血压者临床常见证候以肝系症状为主且实证居多;高血压临床常见证候为肝系及肾系症状,多见虚证或虚实夹杂。认为血压由正常高值发展到高血压的过程是一个机体由实到虚、由肝系病变到肝肾同病的逐渐发展过程。刘松虎[17]对山东省平原地区1050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和1835例高血压人群证候进行的相关性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亦提示实证证候可能为正常高值血压的主要证候,正常高值血压可能以肝系病变为主;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可能为正常高值血压发展为高血压的危险证候;肝火亢盛证可能是正常高值血压发展为高血压的高危证型。

4 小结

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多年来一直是高血压中医药研究中的基础和重点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样本、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较少,二是辨证分型和证候诊断标准不统一,使研究成果难以进行荟萃分析。相比而言,高血压前期中医证候相关研究近年来才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目前研究成果较少。相信今后随着对高血压一级预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血压前期中医证候研究会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2]Chobanian AV,Bakris GL,Black HR,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7 report[J].JAMA,2003,289(19):2560-2572.

[3]Vasan RS,LarsonMG,Leip Ep,et al.Impact of High normal blood pressure on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N Engl J Med,2001,345(18):1291-1297.

[4]李成伟.基于中医示范社区的高血压人群防治模式——社区高血压证候流行病学调查[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11-14.

[5]刘陟.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规律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47.

[6]上官玉梦.H型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19-20.

[7]刘福明,陈晓虎,杜午奇,等.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9,41(10):33-34.

[8]凌晓华.广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证候分布特点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1):28-30.

[9]苏红艳.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证候学横断面调查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35-37.

[10]陈文鑫.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2(9):10.

[11]陈曦,程文书,王玉民.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流行病学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5):58.

[12]黄桂琼.粤港地区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8:20-21.

[13]刁书剑.基于中医示范社区的高血压人群防治——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证候流行病学调查[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23-24.

[14]满秋珊.高血压前期证候特征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55-56.

[15]梁宜钢.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调查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25.

[16]李文娟.高血压与正常高值血压基本证候调查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6-18.

[17]刘松虎.基于中医示范社区的高血压人群防治研究(山东平原模式)——社区正常高值血压与高血压人群证候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24-28.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6.100

:1672-2779(2014)-06-0160-02

苏 玲 本文校对:谢 芳

2013-12-27)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No:2013-123]

猜你喜欢

阴虚阳肝火高值
养殖废弃物快速发酵及高值转化土壤修复生物肥料关键技术
中医名言拾粹
南京地区高值医用耗材的使用与医保支付研究
麻文化发展与高值利用前景展望
微信在线
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与高值化利用技术发展展望
中药汤剂Ⅰ结合西药治疗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
降肝火,这些水果有效果
八三感怀
去肝火,一只脚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