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护理

2014-02-04段海霞陈桂芝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携带者乙型肝炎抗体

段海霞 陈桂芝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护理

段海霞 陈桂芝

对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护理进行综述,预防主要包括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切断传播途径,加强输血的医院管理。护理主要包括加强乙型肝炎健康知识教育,做好饮食护理和心理指导。

慢性乙型肝炎;预防;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患者感染HBV后,一般经过6周~6个月的潜伏期出现乏力、纳差、厌油、腹部不适等临床症状。也有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只是在健康体检或其他病检时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标志物检测阳性。在我国,乙型肝炎以青壮年发病较多,因其病程迁延,治疗时间较长且经济负担较重,其中40%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因此做好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1 预防

1.1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根本的措施,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接种程序。新生儿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接种对象为凡未感染过乙肝病毒者,均注射乙型肝炎疫苗,重点对象包括新生儿、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员、血液透析者、临床医务人员及吸毒者。由于婴幼儿和成人的免疫应答敏感性不同,所以一部分人打疫苗易产生抗体,而一部分人不会产生抗体。乙型肝炎疫苗第一针后大概有30%左右的人产生抗体,而第2针后有50%~70%,第3针后90%左右产生抗体,而多次大剂量注射后仍是无法产生抗体的人群要避免和传染源密切接触,以防发生感染。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1~2个月后,应检查抗体滴度,若对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需排除是否存在低水平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下列措施是对高无应答和低应答者抗-HBsAg水平有一定帮助:更换疫苗;增加接种次数;改变接种途径;与小剂量白细胞介素-2联合接种。通常乙型肝炎疫苗初次接种三针后,40%以上经3~4年其抗-HBsAg水平已降至10IU/L以下,故应3~4年后进行复种,以此达到接种的目的。

1.2 管理传染源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各级医务人员诊断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告,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患者及携带者不得从事托幼工作及饮食行业。对于HBV处于复制期的高传染性患者则应给于适当的医学隔离。

1.3 截断传播途径

1.3.1 阻断母婴传播 HBV携带者自孕后28周起,每月注射一支HBV免疫球蛋白,携带者分娩后婴儿应在24h内、第一个月和半年后各注射一次HBV疫苗。若同时注射免疫球蛋白,主动给予特异性抗体和接种疫苗的新手段。能在母婴之间建立较稳固的防线。一般来说,母亲为乙型肝炎大三阳者,不能喂母乳,单纯乙型肝炎携带者,可喂母乳,乙型肝炎小三阳是否可以喂母乳,目前有争议,建议婴儿出生后应尽快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同时检测产妇乳汁中HBV-DNA,若病毒数高,则尽量不要母乳喂养;若病毒量很低,或无病毒复制,则可喂母乳。

1.3.2 阻断血源性传播 强化血源管理,提倡义务献血,加强医院输血管理,严格输血指征,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均应戴手套,严格防止医源性传播。服务行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对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性交时应用安全套。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1.4 意外暴露HBV后预防 在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①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等,并在3~6个月内复查。②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10IU/m 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IU/m 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lG200~400l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肝疫苗,于1~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

2 护理

2.1 加强乙肝健康知识教育 进行乙型肝炎预防知识的教育,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进行乙型肝炎与治疗有关的知识教育,强调急性肝炎彻底治愈的重要性,实施恰当的治疗计划,防止转变为慢性肝炎;介绍当前乙型肝炎诊治的新进展以及乙型肝炎的预后,反复发作的诱因及其避免措施。乙型肝炎病程易反复,应指导患者坚持复诊,一般肝功能正常后,3个月内每半个月复查肝功能,3个月后每1个月复查一次;半年后,每年两次。同时每3~6个月复查一次B超,以了解肝纤维化现象及有无占位病例,如出现特殊症状,应及时就诊。

2.2 做好心理干预 HBV携带者及乙型肝炎患者害怕把疾病传染给家属,担心其患病被单位同事或朋友知道后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怕受到孤立和冷落,忧虑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心理处于长期的压抑和忧郁之中,有被遗弃感和孤独感,甚至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沉重的心理负担对疾病的恢复极为不利。针对该情况,护士应向乙型肝炎患者讲解一般知识,说明消毒隔离的意义及方法,规范化治疗的必要性,使患者对疾病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消除思想顾虑,同时向患者的家属及亲朋宣讲关于乙肝的传播及预防知识,为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共同开导、关心、体贴患者,增强其治疗的信心,配合治疗,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3 活动无耐力的护理 乙型肝炎患者常感乏力,对此类患者应强调休息,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正常活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无疲乏感为度,临床治疗3年内避免剧烈体育活动及粗重体力劳动。

2.4 饮食及营养失调的护理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家庭隔离,加强自身防护,防止交叉感染。乙型肝炎患者的饮食多以蔬菜、水果,鱼、肉、蛋类适量,尽量减少糖和脂肪的摄入,同时应戒烟、酒,因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损害肝功能,抑制肝细胞的生成和修复,乙醇中的杂醇油和亚硝胺可使脂肪变性和癌变。进食少者可静脉补充10%葡萄糖注射液和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不宜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诱发糖尿病和脂肪肝。

总之,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预防与护理,可以降低疾病发病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尽早康复。

[1] 刘海.中南大学湘雅三院.乙肝疫苗的正确使用[N].健康报, 2002.

[2]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338-338.

[3] 杨泽源.传染病学及护理[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8-48.

[4] 章嫒.乙肝病人的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N].北京晨报,2001.

R473.5

A

1673-5846(2014)06-0265-02

大庆市第二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猜你喜欢

携带者乙型肝炎抗体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社会支持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人冠状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童光东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常用药对举隅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与细菌携带者决战
硒制剂对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