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述评

2014-02-04胡永红

中国考试 2014年6期
关键词:考试制度研究者考试

胡永红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述评

胡永红

通过借助中国知网CNKI的数字平台,以已经发表的关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力图在概述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的特点与有待改善之处,并尝试对今后的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述评

高考作为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备受关注的同时也饱受诟病。就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而言,中日都是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国度,都面临“学历主义”、“应试教育”等共通的问题。对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研究,无疑可以为我国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供一个具有较高可比性的参照系,并提供重要借鉴。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但是,当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研究异彩纷呈之际,我们是否应该驻足反思,回归元思考,重新审视我们对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研究历程?有鉴于此,我们通过借助中国知网CNKI的数字平台,以已经发表的关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力图在概述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的特点与问题,并尝试对今后的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提出个人建议。

1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研究现状

为了考察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研究现状,我们借助CNKI的数字平台,分别以“日本高考”和“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为主题、篇名、关键词实施查阅,一共找到78篇相关论文。剔除其中关于教育资讯类的3篇,编译日本高考试题的5篇,研究性论文一共有70篇,其中只有1篇硕士研究生论文,即周琴的《中日现行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暂无相关的博士论文。70篇研究性论文中,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共20篇,占总数的28.57%,表明关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积淀了一定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78篇论文大部分都是2000年之后发表的,2000年(不含2000)之前发表的文章只有8篇。最早的一篇文章是1979年张桂芬编译的《一九七八年日本高考生物试题中遗传学部分介绍》,表明1978年恢复高考后国人才开始关注域外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从论文质量看,2000年之前的8篇文章都发表在一般刊物上,基本都是编译日本高考试题或者介绍有关日本高考的基本资讯,如王广忠撰文介绍了日本的考试中心的宗旨、组织和管理等情况。其中只有王桂的论文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基于学历社会的传统,阐述了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与学历社会、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据此可以推断出2000年之前有关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具有实质意义的研究基本尚未起步。2000年开始,相关研究内容逐渐扩展,研究视角日益拓宽,研究结论日趋深化,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与改善极大地促进了论文质量的逐步提升,其结果体现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逐渐增多,特别是在《比较教育研究》和《外国教育研究》两种刊物上占据了一定分量,为推广和宣传关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研究质量再上台阶。

2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述评

如果以2000年为分界点,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2000年前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的变化趋势:研究内容从浅层的简介、编译转向深层的制度演变的梳理和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视角从单一的描述性方法转向比较方法的运用,并开始关注影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内外部因素。正是因为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的转变带来了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可借鉴性的提升。以下拟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结论三个维度阐析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的特点。

(1)研究内容的拓展。在研究内容上,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呈现从浅层的经验介绍或者考题编译向历史沿革和具体问题的研究性分析转变的特点。首先体现在较有条理地梳理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历史沿革的文章层出不穷,在70篇研究性论文中,有近50%的论文都在梳理了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展开论述。这种纵向梳理无疑可以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中的关节点,避免就事论事,避免割裂看待问题。另外,相关论文中不少研究者开始萌生分门别类意识,开始关注具体层面的具体问题。如张雪丽分别撰文梳理了“二战”后日本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沿革与特点,姚传德也专门针对日本私立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展开了研究分析并基于此对我国的民办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这种对于不同性质高校的分别梳理意味着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国立、公立和私立高校之间招生考试制度是各具特点的,应该区分分析。李昕、高丽然讨论了日本大学AO入学考试制度的含义、导入背景、实施方式等,并分析了其特征和意义。杨丽娜专门分析了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中的推荐入学制度。这种有所区分的视角意味着研究者意识到研究的特殊性和共同性之间的平衡。

(2)研究视角的拓宽。研究视角的转变表现在比较方法的运用和内外部因素的分析两个方面。首先看比较方法的活用。2000年以来,比较类论文日益增多,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日美韩等国家。如黄建如基于考生、高校、政府的维度,比较了中日韩三国招生考试制度的异同;孙建三就日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考试类型、考试的组织机构等六个不同点和考试的权重、高校的自主权等五个相同点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统考与特色考试结合、考试成绩为主与多元评价结合、重视能力考测、以人为本关注考试和教育关系四个建议。其次,诸多研究论文逐渐关注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在两者的互动关系中透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本质。如蓝欣提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注意与相应的社会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胡国勇和徐萍都很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日本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3)研究结论可借鉴性的提高。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的拓展是一种突破了狭隘视野的全景扫描,是一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互动影响的过程。通过整个历史流程的纵向梳理透视演变规律,通过横向比较各国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提炼出特殊性和共通性,通过剖析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具体问题以小见大,管窥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总体特点,这些转变都深深影响着研究结论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行性。部分研究者借此超越现象透视本质,探寻隐藏在现象后面的规律本质,从而避免了所谓借鉴建议的空泛化,增强了各种建议的可操作性。如蓝欣在分析了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后梳理出了现象后面潜藏的规律:推动日本大学人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动力更多是来自社会、高中和大学的积极主动的推进;日本大学人学考试的发展具有民主化、多元化、人性化的发展特点。温芬认为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历次改革遵循从精英阶段的分散型到大众化初期的统一化,再到大众化末期的多样化的发展轨迹。吴瑾建议每个学校都应该建立高考科学就业指导咨询服务中心。

当然,在看到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积淀的同时,我们也发现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这些问题依然亟需我们认真思考、审慎对待、虚心改善。

(1)概念界定不严谨有待厘清。关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称谓,各文章使用情况不太一致,其区分的焦点基本集中在“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之间的区别。黄建如、刘清华等研究者采用“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徐萍、张宜年等研究者采用“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高校”和“大学”的概念内涵是不同的,特别是对于日本高校而言。根据《国语辞典》的解释,“大学原则上是4年制的,但是学制2年或者3年的短期大学也算作大学”。①雅虎日本.国语辞典[EB/OL].http://dic.yahoo.co.jp/dsearch?enc=UTF-8&p=%E5%A4%A7%E5%AD%A6&dtype=0&dname=0na&stype=0&pagenum=1&index=111077001.而“高校”在日本还包括了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中的专门课程等,这些高校也有相当部分都利用大学入学中心考试、AO入学考试、推荐入学等考试制度,我们探讨的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应该包含这些机构。因此,本文认为采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一说比较严谨,也比较符合日本高校的实际情况。另外,刘海峰主编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以及高考改革研究丛书也都是采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一说,如《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英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等。这也充分说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较之“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应该是更严谨、周密的概念界定。

(2)理论支撑底气不足有待拓宽深化。对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研究,目前只有两篇文章采用了一定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论证。吕可红采用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学部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Kardner)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研究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哲理性问题。魏晓阳基于教育平等理念探讨日本的法律制度、地域差距对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影响。毋庸讳言,理论先行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研究,因此,相较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速度,深化理论探索,谋求合理的理论指导迫在眉睫。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不仅和心理学、社会学息息相关,而且和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也可以实现多学科视角的研究,这是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之一。

(3)研究者的批判性主体意识阙如有待改善。中日高等教育结构区别如此大,如何探讨中国借鉴日本经验的可行性,在借鉴中如何进行本土化改造,首先要深刻认识中日特殊性的存在。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比较和批判意识,虽然上文肯定了部分研究者对于高校招生开始制度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关注,但是,大部分文章没有充分意识到国情和文化土壤的差异性,往往唯日本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马首是瞻,没有切实考虑引入日本相关制度后可能产生的排异反应,亦即对在中国推行相关制度的可行性缺乏深入、系统、客观的梳理和分析,缺乏深入的比较视角。另外,研究者更多是就招生考试谈招生考试,缺乏广阔的比较视角。如中日高等教育结构之别、中日社会结构差异等。这些内外部影响因素都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实现对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理性研究与选择,实现移植后的本土化改造,是事关借鉴效度的关键问题。

(4)定量方法的运用缺乏有待加强。高校招生考试是复杂的社会活动,其人文性和社会性使相关研究具有难以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点。因此,已有研究往往依赖于既有的资料记录和文献资料,局限于资料梳理和文献的描述性解读,没有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者。分析其原因除了学科自身的特点之外,可能还和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有关。不少研究者是外语学习出身,语言学科教育中较少关于研究方法的训练,因此,往往只能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偏向于描述性、概述性的分析。对于定性研究方法的偏爱和对于定量研究方法的忌讳导致相关研究的深度挖掘和结论的推广普及受到限制,难以实现研究突破。这是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要实现突破的瓶颈所在。

3 对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的建议

总体而言,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我国1952年就确定了统一考试制度,但是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后才陆续有人开始编译日本的高校招生考试试题和介绍一些相关资讯。进入2000年之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的扩展使我国关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研究不仅获得了数量上的发展,在质量上更是得到了较好提升,这些都为今后的研究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的复杂性、人文性和社会性增加了研究的不可控性和研究结论的不可操作性。而且,目前研究者主体意识不够强,更多是基于对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优点的总结和借鉴,有关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不足、弊端等认识尚浅,对于中日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缺乏具有深度的认识,因此在提供借鉴意义方面依然略显苍白。因此,目前我国关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研究依然处于初级阶段。鉴于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巩固、加强和拓展研究。

(1)进一步拓宽研究内容,深化理论思考。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形成是难以规避的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日本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也不例外,客观、理性认识中日差异的必然性是我们研究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基本前提。因此,在研究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时应更关注对日本的特殊环境的具体分析,如高中学分制、学费、高等教育结构、就业体系、高等教育的地域特点、社会组织、私营经济发展、考试机构的专业化建设、信息技术发展等层面都是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中都隐含着日本不同于我国的特点所在。有必要基于此认识对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内外动因进行理论考察,对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进行辩证审视,对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理性揭示。

(2)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增强批判意识。迄今为止对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的研究往往具有研究者自身基本的价值倾向,即认定日本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优越于中国,因此在取材论证时往往精挑对自己有利的材料,而摒弃不利材料,无意忽略或者有意忽视了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中不合理性的存在,最后形成一个含有较多主观判断的核心观点“我们应该学习并借鉴日本”。这种已经存在于研究者心中的先入观容易遮蔽研究的客观性,不利于研究科学性的确立,无疑也弱化了借鉴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如关于日本AO入学考试制度的研究,国内单独谈论这一招生考试制度的论文有2篇,而探讨日本高校招生考试的多样化改革的论文也都会提及这一制度,以此为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实现多样化改革的典型途径之一。而日本国内几年前就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质疑AO入学考试制度,认为该制度最初确实有利于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但是,随着少子化现象的日益严重,该制度逐渐演变为不少高校,特别是私立高校为确保生源而采用的便捷招生考试方式。初衷的异化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2000年最早实施该制度的九州大学已经于2010年终止了这一制度,筑波大学和一桥大学也取消了部分学科专业的AO入学考试,而国内研究者都没有涉及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突破常规定型思维模式,客观理性认识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中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优点和不足以增强批判意识,确立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是当下开展研究的必备思想觉悟。

(3)加强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提高研究科学性。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两种方法,两者不是对立的,而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单纯叙述与总结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历史事实,缺乏有价值的透析,难以透视到实施后面隐含的某种本质性规律。因此,定性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定量方法的有效补充,以摆脱对文本、政策描述性解读的过渡依赖,从而增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两者的互补运用可以弥补单纯的定性方法的不足和弊端,防止缺乏中立的价值判断的研究偏好。

[1]刘海峰,等,著.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吕可红.日本高考制度改革综述[J].湖北招生考试,2002(12).

[3]李雄鹰,周文虹.高等教育研究中定量方法的应用现状与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4):23.

[4]片瀬一男.AO入試に関する試論(1)教養学部におけるAO入試入学者の成績の推移を事に[R].Reports from 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Tohoku Gakuin University.2008,3:8,31-45.

[5]片瀬一男.AO入試に関する試論(3)なぜ入試改革は「失敗」しつづけたのか?——東北学院大学工学部の場合[R].Reports from 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Tohoku Gakuin University.2010,3:10,21-52.

(责任编辑 吴四伍)

The Comments and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Studies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in Japan

HU Yonghong

The study variable of this essay is college entrance exam system in Japan.By testing the literatures on the reform of Japanese college entrance exam from CNKI,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ose literatures,we try to analysis the features and find out the faults of that system.At the end,We give out some advice to improve that system.

Japan;College Entrance Exam System;Comments and Literature Review

G405

A

1005-8427(2014)06-0045-5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03JZD0038,主持人:刘海峰)的阶段性成果。

胡永红,女,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福建厦门 361005)

猜你喜欢

考试制度研究者考试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浅谈湖北省新高考改革过程中考试制度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大学体育课程考试制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