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灵运诗歌研究综述

2014-02-03姜彦章

文教资料 2014年29期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山水

姜彦章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谢灵运诗歌研究综述

姜彦章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本文试着对谢灵运研究中有关诗歌分类、诗歌风格、比较研究、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主要侧重于方法论方面。

谢灵运 诗歌 综述

晋宋之际的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其诗歌在题材和艺术上的开拓对中国诗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但他也因自身原因(性格豪奢,诗风繁富等)及后世评论者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如以阶级分析研究文学的时代)而遭受或对或错的批评。随着谢灵运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谢诗谢人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客观,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一、谢诗之分类

后人论及谢诗,多涉及其山水诗,但谢诗内容之丰富远不止此。然学界对此问题关注不足。一是因为谢诗中山水诗成就最高且数量较多,后人遂易忽略其他类型的诗歌;二是因为在划分诗歌分类标准及单篇诗歌归类等实际问题上存在困难。如钟优民在《谢灵运论稿》中认识到谢诗中咏怀诗的存在并将之与山水诗并列分讲,然他既无给出统一的分类标准,并且像《登池上楼》《初去郡》这样的诗又同时作为例子出现在山水诗和咏怀诗两章中。另外,像《上留日》《燕歌行》等乐府诗,《酬从弟惠连》等赠答诗以及《述祖德诗》俱被归入咏怀诗,俨然一种谢诗除山水诗外俱为咏怀诗的态度,这显然是一种不科学的划分方法。首先,就谢诗之情况而言,描摹山水与咏怀难以强行分开;其次,宽而言之,凡诗皆为咏怀诗。因诗抒情言志,情志虽有大小高低之别,然皆出于一己之怀。若此则无专列咏怀诗一说之必要。然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咏怀诗是有其特定的内涵的。如在萧统《文选》中,咏怀诗是一种与赠答、游览、行旅等并列的一种诗歌类型,并且在咏怀诗下仅列阮籍《咏怀诗》,谢惠连《秋怀诗》,欧阳坚石《临终诗》三种。故在古代诗歌特别是六朝诗歌的讨论中,提及咏怀诗还是要慎重考虑的。《文选》共选录谢诗40首,其中述德2首,公宴1首,祖饯1首,游览9首,哀伤1首,赠答3首,行旅10首,乐府1首,杂诗4首,杂拟8首。这种分类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而对《文选》分类方法及各类诗之渊源发展的考察亦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此处不论。当然诗歌分类主要是方便后人学习研究的一种方法,对姿态万千的诗歌进行分类难免削足适履,故此项学问需要统一标准,粗中辨细。

二、谢诗研究之其他问题

首先,山水诗的范畴问题一直很笼统。关于此点,叶维廉先生给出的解释倒比较深刻:“我们称某一首诗为山水诗,是因为山水解脱其衬托的次要的地位而成为诗中美学的主位对象,本样自存,是因为我们接受其作为物象之自然而然及自身具足。”而关于中国山水诗独特的感物方式,他认为:

庄子和郭象所开拓出来的“山水即天理”,使得喻依(所呈物象也)和喻旨(物象所指向的概念和意义)溶合为一:喻依即喻旨,或喻依含喻旨,即物即意即真,所以很多的中国诗是不依赖隐喻不借重象征而求物象原样兴现的,由于喻依喻旨的不分,所以也无需人的知性的介入去调停。

叶氏又引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为例来说明“以实景代替说明”的表现方式,并认为“由于喻依(自然山水的律动)本身已含着喻旨,所以谢诗最后几句有关悟理情叹的部分,可以说是一种附带的说明,诗的核心意识仍然是山水本身的呈现”[1]。这对我们理解谢诗中山水描写和情理感发的关系颇有启发。但有学者认为:“谢灵运笔下的山水,严格地说连刻画和描述都说不上,因为它们都是作为游览行为的背景存在、充当人物活动的叙事素材而被叙述出来的,甚至与写实也有一定的距离,更不要说自觉的审美描写了。”[2]这显然是过于严苛与不公正的论断。

山水诗的概念清楚了,那么谢灵运的山水诗在整个中国山水诗的发展中有什么样的的独特地位呢?关于此,葛晓音从谢灵运山水诗对玄言诗的继承和突破这一角度给出了较全面的评价:“首先,他在玄言诗以山水体道的观念影响下,创造了大全景式的构图,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特有的时空观念”;“其次,谢灵运恢复了汉魏古诗抒情言志的传统,并使之与玄言相结合,为后代山水诗创造抒情、缀景与理旨相结合的境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3]这种承上启下的过渡性是谢灵运的伟大之处。而与之相关的山水诗发展史的研究也受到好多学者的关注,如王国璎的《中国山水诗研究》。该书既对中国山水诗的渊源、产生与流变进行了深入考察,又对中国山水诗在形象摹拟和物我关系两方面的特色进行了分析[4]。其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对山水诗相关问题的解答很值得借鉴。

其次,谢诗风格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有如人的风度一样,它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是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所造成的一种难于说明却不难感觉的独特面貌。”[5]有关风格的理论其主要作用并不在于让我们找出几个特定的词语去形容一个人的作品风格,而是提供给我们一种研究作家作品的思路——内外主客[6]互动地进行研究。很多研究即是从这些角度进行的,如有学者从谢灵运的身体情况对其山水诗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认为:“诗人的病患意识强化了生命意识,游历山水使他对大自然一切富有生机的景物和生息变化的现象特别敏感,这就使他的山水诗不同于玄言诗的单纯体悟自然之道,而是能够获得对自然景物的刹那间的兴悟,做到情景交融,清新明白”[7]。再如有人从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意象选择和意境营造的角度立论[8],亦颇有说服力。另外像研究魏晋之时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玄言诗的流波余绪对谢灵运诗歌内容及结构的影响,其一生仕隐经历及思想性情对其诗歌表情言理方式的影响等等这样的论文更是不胜枚举。关于谢诗风格,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有称其“自然”“清旷”的,有厌其“雕琢”“繁富”的,也有论其“雕琢之后反于自然”的,从来难得全豹。而历来关于谢灵运的批评,多集中于以下两点:一语言繁富雕琢,二情景理相对分割。而叶嘉莹通过主客观及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角度所做的分析却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他是在客观的描写中制造一种繁难的感受,其实,那也就是他心中真正的感觉。这种繁难的感受,他是通过一些错综复杂的句式,笔画繁复的用字,以及精心雕琢的辞藻等传达出来的。这是一种很独特的表现方法”,“谢诗在形式上用了那么多繁复的思索安排;在内容上对山水形貌的客观刻画与所谈的哲理总是难以融合,这一切所反映出来的,恰好是他真实的心境”[9]。正如黄节先生所说:“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学足以知之,才足以言之,而力终不足以行之也!”[10]谢灵运作为“天地一客儿”,他内心动态的纷扰与挣扎以及他对安宁的追求过程都一一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从而达到了一种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我们若能从此点来看灵运诗,就会多一些理解和客观,而不是只从表面静态地看其繁富艰涩。

拿谢灵运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研究亦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历来常被学者拿来与谢灵运进行比较的作家有同时代的颜延之、陶渊明,以及整个山水诗序列中的谢脁、王维、柳宗元等。这方面已有专著出版[11]。较经典的例子是叶嘉莹先生对谢灵运与柳宗元二人进行的比较分析,她在深入分析二人诗歌风貌及其不同的历史背景、思想性格和平生遭际的基础上,对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这首关涉二人的诗论进行了辩证的评析。叶先生认为谢与柳确实在“风容之美”与“寂寞之心”上存在相似之处,如“他们二人既同样曾经过斥逐贬谪的不幸,又同样曾经以游赏山水来寄托其寂寞之情,而且更同样喜欢以客观的刻画来叙写山水的形貌,又同样以骈偶的句法表现为一种凝练工丽的风格”。但元之品评“实在只有片面的正确性”,一则因为这种判断只适合柳之部分山水诗,二则“对于他们隐藏在艺术形式下面之“寂寞心”的来源和性质,则未曾就二人之历史背景、思想、性格、及为人行事等各方面之不同,作深入的分析。于是遂不免把一个骄奢的贵族子弟因恣纵而产生的失意,与一个具有政治理想的思想家,虽在挫辱中也仍坚持自己之理想的志士的郁愤失意,相提并论”。[12]这种在知人论世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指导下得出的结论是颇有说服力的。

另外,谢灵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来源于他在山水诗创作方面的贡献,亦源自于他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如他诗中的对偶艺术以及运用双声叠韵以致音韵和谐的方法在中国诗歌律化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3]。林静在细致分析谢灵运山水诗的对句艺术后讲:“谢灵运山水诗的写景对句不仅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创新价值,变幻出丰富多姿的结构形式,而且在审美艺术上也颇多突破传统之处。”[14]同样,刁文慧认为谢灵运山水诗风景骈句主要有三种形态:立体空间的美,光色印象之美和原生态的地理风貌。这为后代诗人树立了以骈句写景的范式。[15]这种研究亦是从文本出发的一种微观的内部研究,而这正是谢灵运研究中较缺乏的一种研究思路。另外,张佳音从文体之间互动影响的角度对谢灵运“以赋入诗”的分析亦是颇有识见的[16]。

三、谢诗研究前景

近年来谢灵运研究越来越热,但这或许并非好事,谢灵运真实的面貌随着那一篇篇论文的发表渐渐隐没于一片云蒸霞蔚之中。谢灵运也多被人拿来与休闲、旅游、地域文化等这些时尚的字眼攀上关系。所以谢诗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回归谢诗本身。另外,谢诗用语繁难,用典艰深,诗歌在情思结构上较曲折隐约,这种特点与谢灵运精通佛玄的学者身份有关,也是他体悟自然人生的独特方式使然。因此有学者称其诗歌为“深入深出”型。这对古代读书人自不是什么大问题,他们因较深的学养而可在读谢诗时作到莫逆于心,但这种特点对于谢灵运走进现代人却是一大障碍。因此对谢诗进行精细深入的解读依然是很重要、很急需的。另外,谢诗中的用典虽有人讨论,但总不够深入,亦可进一步研究;谢诗中的理趣因长期屈居于山水而较受冷落,亦可有所阐发;谢诗的渊源问题似乎多消隐于其山水诗对前代的继承这一探讨中,缺少专门全面的研究;谢灵运其他类型的诗歌如乐府诗亦有专门研究的必要。

[1]叶维廉.中西诗歌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温儒敏,李细尧编.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92-102.

[2]蒋寅.超越之场:山水对于谢灵运的意义.文学评论,2010(2):94.

[3]葛晓音.走出理窟的山水诗——兼论大谢体在唐代山水诗中的示范意义.臧维熙主编.中国山水的艺术精神.学林出版社,1994:152-154.

[4]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中华书局,2007.

[5]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280.

[6]关于此,可参看:王元化.风格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70-176.

[7]陈桥生.病患意识与谢灵运的山水诗.文学遗产,1997(3)24.

[8]李小荣,张志鹏.净土观想与谢灵运山水意象及意境之关系略探.社会科学研究,2007(5).

[9]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中华书局,2007:477-478.

[10]出自黄节.读诗三札记.转引自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中华书局,2007:129.

[11]如白振奎.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2]叶嘉莹.从元遗山论诗绝句谈谢灵运与柳宗元的诗与人.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56-65.

[13]参看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中华书局,2007:133-134.

[14]林静.谢灵运山水诗对句艺术发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83.

[15]刁文慧.谢灵运山水诗风景骈句的形态分析.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夏之卷.

[16]张佳音.文体宜兼,以成其美——论谢灵运的诗赋互动.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猜你喜欢

谢灵运山水诗山水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UP THE MOUNTAINS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
南山南,谁的诗里别有洞天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