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体质增强的难点与对策

2014-02-02王一民

中国共青团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外体育锻炼体质

文 / 王一民

大学生体质增强的难点与对策

文 / 王一民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缺失体质持续下滑,与大学自评学生体育成绩合格和本科教学评估体育合格对照形成鲜明反差,受到中央高度重视。不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而且5年后,又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专门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近日,我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试行健身活动量等级评促管理模式应用研究》完成了。结合研究成果,和大家分享对增强大学生体质的思考。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自《意见》发布以来,与此相关的研究,多为现状调查和加强宣传教育、考勤方式等,有创新意义的较少。如,大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课外体育管理模式;以课外体育锻炼考勤记录纳入体育课成绩等。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健身量评促学分制是对以上研究的发展。

资料显示,9成大学生缺乏运动习惯,中国学生不爱动,后果是青少年体质下滑。政府再次要求加强此方面工作,青少年体质的下滑还在持续。

为了验证以上数据,研究中我们对华中师范大学的1000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展开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46份。对课外体育锻炼参加次数回答0次、1次、2次的大学生合计占67%。经过到学校运动场地观察和粗略统计,每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不到学生总数的1/5。由此可见,2/3大学生达不到每周至少锻炼3次要求。

提高大学生体质的难点

从外部条件来看,难点体现在大学生体育管理上。第一,制度因素。课外体育锻炼本来是体育课外作业,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原有制度局限使两者分离而有悖课程建设理论。要按照《意见》要求“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又缺少支持要求落地的具体安排。

第二,管理因素。大学教务处比较关注对上体育课的一、二年级学生获得体育学分、体育教师教风教纪和教学工作量等进行管理评价。至于学生学以致用的课外体育锻炼和效果如何,则不在评价之内,尤其是对体育课结束后的三、四年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缺少评价措施。

从内部考量,大学生个人因素是难点。体育未纳入高考科目,是《意见》中所提到的“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的中学生进入大学,把重智育、轻体育的问题带入大学校园。调查表明,对课后不再参加锻炼原因的回答,没时间占34%,没兴趣占15%,没习惯占33%,合计82%。深度访谈每周不到3次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多数人并不知道自身存在“吃动失衡风险”导致慢性病潜伏期在20年以上,误解没病就是健康。不少学生坦承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怕苦怕累。有的学生用健身时间去换取学业竞争优势已成为习惯。还有部分学生表示想去锻炼,可是又不知道如何锻炼才好。

增强大学生体质的建议

建设课外体育锻炼学分制、导师制、三方评促制。学分制,是指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外作业计算学分;导师制,是指学生首任体育教师担任学生课外锻炼指导教师,跟踪服务4年,给教师计算工作量;所谓三方评促制,是指学生、教师、学校三方评促制度。学生自主评促通过作业实现,教师评促通过课内外结合进行。校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体标》)评促制度,是指由教务处、纪委、团委、各学院负责人、体育教师组成《体标》评促组,对学生《体标》监测:以学院为单位,按学生总数随机抽取相同比例的学生,定期在开学初和学期结束前进行《体标》测试,公示监测结果和促进意见。学生、教师、校方评促内容、方法、结果公开透明,激励学生常评常学常炼。

试行《大学生一周体育课外书面作业》。所谓《大学生一周体育课外书面作业》,是指体育课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不仅终结体育课外无书面作业的历史,而且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新举措。以本课题研制的《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一周健身量等级〉自主评促管理作业手册》为例,内容包括:目的意义、使用说明、《体标》测试与评分标准、《大学生一周健身量等级》(简称《等级》)内容与使用方法、《大学生一周体适能等级》(简称《体适能等级》)内容与使用方法、《等级》评促登记表、个人体会和意见、个案调查书面报告、典型案例评介等。

《等级》是引用“平衡膳食,适量运动”、“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成人1周需要23个健身活动量”等,以大学生个体健身共同需要的“健康体重”(指导控制每周摄取的总热量)和1周需要30个健身活动量(10个体育运动量+20个生活活动健身量)为基准,能区分健身量风险、使每个人都能对照的评价尺度。大学生每周着重记录运动内容、时间、测量体重,可换算成《等级》。

《体适能等级》是对应“等级”A类5个级别的健康体能测评尺度。选择肌肉力量、耐力、平衡能力、柔韧性等4项,既能作为测评内容,又可作为发展体适能的锻炼方法;既便于所有学生操作,又给无锻炼习惯学生选用机会。

《等级》和《体适能等级》是从生活细节入手的健身尺度,可能通过4年作业让大学生普遍达到《体标》要求、学会自主管理和养成量化锻炼习惯。这些建议是否有效,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修订完善。□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课外体育锻炼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