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头雁”:助力农村内生式发展

2014-02-02唐丽霞刘升

中国共青团 2014年4期
关键词:领头雁内生农业

文/唐丽霞 刘升

“领头雁”:助力农村内生式发展

文/唐丽霞 刘升

专业背景:内生式(Endogenous)发展(又称内源式发展)作为正式的发展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1982年中期规划中提出,其核心理念是主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发展应在内部寻找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强调发展最终都必须是从各自社会内部中创发出来,而不是简单地从外部移植过来。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连续第11年将“三农”问题以国家一号文件的形式提出,凸显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在2014年国家一号文件中,首次以农村改革为手段,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若干具体意见,其中强调扶持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方法被重点提出。

2014年2月7日,团中央办公厅印发《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的通知》,将培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工作推上日程。

内生式发展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看,内生式发展是在外源式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外源式发展的改进和创新,具有比外源式发展更广泛的地方适应性和居民接受度。

在世界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发展缓慢和落后是普遍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先后采用了外源式发展模式和内生式发展模式。相对而言,内生式发展模式具有更多优势。内生式发展注重当地的生活质量以及持续的发展能力,以当地企业、乡村集体经济和地方人才为主,和当地产业密切关联,尽量在地区内创造附加价值,社会剩余在当地进行分配,有助于当地福利、教育和文化的发展,适应性更强且更加稳定。因此,内生式发展为解决不发达地区的乡村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同时,内生式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当前国内“三农”问题已成为国家重视的焦点,但在具体落实各项措施的过程中,由于长期工业化思维的惯性模式,在追求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难以顾及乡村地区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并对当地积极性的充分调动考虑不周,这样显然不利于地区的长期发展以及社会和谐,也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理念相悖。而内生式发展模式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模式,它推崇多元化的发展目标,尊重当地人的利益,重视基层组织建设,试图以一条民主分散、注重文化和生态的新道路来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

事实上,鉴于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长期贫困落后的局面,在我国党和政府经过多年外源式的“输血”发展仍然作用有限的情况下,近些年来已经逐渐开始以内生式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的繁荣发展。强调改传统“输血”为“造血”,从农村内部培养带头致富力量。比如在我国近几年来重点发展的农村“双强双带”(政治素质强、协调能力强,能带头致富、能带领群众致富)工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培养农村地区具有现代经济、管理、金融等思想的农村精英人才留在农村,进而投身到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致富的道路上。

实践表明,不同的发展路径对农民的能力影响不同,内生式发展地区的农村居民发展能力更强,表现为家庭经营收入和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高,且分享发展的利益较多,生活质量较高。所以,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以提高当地农村居民的能力、以农村的内生式发展为根本。

链接:“雁阵效应”

“雁阵效应”是指雁群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并定时交换左右位置。生物专家们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即雁群这一飞行阵势是它们飞得最快最省力的方式,管理专家们将这种有趣的雁群飞翔阵势原理运用于管理学的研究,形象地称之为:“雁阵效应”。

“领头雁”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内生式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村庄内部,需要通过内部的“孕育”过程产生出能够带领村民致富、村庄发展的力量,而具备这种力量的村民就会成为带动村落发展的“领头雁”。

“雁阵效应”的重要作用在于:靠着头雁领队,团结协作,才使得候鸟凌空翱翔,完成长途迁徙。依靠“雁阵效应”的群体优势,使得从单个个体上相对弱小的大雁能够“群体齐飞”,完成个体所难以完成的南北飞行计划。

“领头雁”的存在正是发挥“雁阵效应”,以带头领队的方式完成个体所难以完成的艰难任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动物界中,“领头雁”因为要担负起团队中最重要的带队任务,所以需要身体强壮的大雁轮流担当这个角色。而从人类团队的角度讲,“领头雁”的产生更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在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普遍落后的背景下,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业现代化,“领头雁”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还需要多方面的个人综合能力,即个人才智能力的高低,专业水平的深浅,以及领导团队所需要的智商和情商等等综合素质,也需要个人有为团队勇于奉献,乐于建设团队的觉悟和奉献精神等。

事实上,鉴于农村长期贫困落后的局面,我国党和政府近些年来已经认识到了培养农村致富能手的作用,开始实施培养农村“领头雁”计划。

相对于“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农村青年在担当“领头雁”角色中具有更多优势:首先青年富有闯劲,敢想敢干,不怕失败。中央提出,要以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对于我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小农生产而言是一次伟大的改革尝试,更需要大气魄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其次相对于老年人的偏于保守,青年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愿意接受新事物。当前农村面临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需要以更多新思想和新观念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面貌,因此需要更多善于思考和创新的青年;最后,青年知识文化水平较高,视野开阔,善于学习。青年在长期的学习和在外务工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大量现代社会的金融、管理、信息等先进理念,这些知识和经验对于新时期的农村复兴和农业建设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因此,农村青年天然具有承担农村发展“领头雁”角色的特质。

实施“领头雁”培养计划的建议

当前,培养农村青年“领头雁”,实现农村内生式发展并不容易,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影响下,农村资源长期单向流向城市,造成农村在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农村“空心化”,不少农业“老龄化”,农民“兼业化”等现象突出,农村青年为谋求更高经济收入和更好生活条件,离开农村,造成农村人才资源短缺。因此,团中央适时提出培养农村青年“领头雁”计划既是一项利国工程又是一件艰巨任务。我们建议:

首先,营造有利于农村青年投身“三农”建设的舆论氛围。

当前,一些农村青年不愿留在农村,这既有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也有社会舆论偏见的因素。当前社会舆论大都倾向于将留村青年与没出息联系在一起。“标签化”使得大量有志农村青年不得不离开农村,造成农村人才资源的流失。对此,团中央和各级团组织需动员各方力量投入更大精力正确宣传农村生活,为农村青年投入农村创业打造更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农村有志青年献身农村。

其次,以可行措施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搭建良好平台。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集中资源发展城市和工业,农村、农民和农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当前,国家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向农村投入大量资源,但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复兴,还需对这些资源进行更好的利用和整合。这就需要动员整个团组织的力量,面对农业现代化的高层次需求,给予农村从人才培训、知识传播、基础设施、信息金融等全方位的帮扶,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搭建更优质、更广阔的平台。

第三,注重从农村内部培养“领头雁”。内生式发展强调从村庄内部发挥村民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村民的力量实现村庄发展。而实际上,当前很多农村青年也具备充当“领头雁”的潜质,比如当前在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兴起的“中农”阶层,他们通过流转本村外出务工农民土地,适度规模,家庭经营,在维持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获得和外出打工类似的收入。这些青年农民不但实现了个人经济致富,同时也带动了村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成为当下村庄的重要稳定力量。因此,应鼓励和支持村庄内部有知识、有志向、有胆识的青年作为村庄稳定和发展基础。

第四,多方面培养具有不同专业素养的“领头雁”队伍。鉴于农村地区人才数量和质量普遍不高,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一支具备全面素质队伍的现状。因此,一方面,各级团组织要吸收各类人才加入到“领头雁”队伍中来,多渠道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既要关注普通青年农民,又要关注农村的年轻党员、干部和村官等。同时,培养“领头雁”的过程中既要培养会经营的家庭农场主,又要培养掌握技术的科技带头人,还要培养懂现代金融和管理技术的农村经纪人和协会领导人等,造就出一支既年轻又具备不同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

最后,注重发挥“领头雁”带头作用,实现“群雁齐飞”。当前,在农村青壮年大量外迁,农村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团中央推出农村青年“领头雁”培养计划不仅仅是少量农村青年的发展,而且可以借助农村青年的“领头雁”优势和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的良好时机,实现农村和农业、农民的共同发展。因此,各级团组织在鼓励和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过程中,更应该让农村更多村民参与其中,以点带面,共同发展,共同致富,从而建设和谐美丽的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

(作者唐丽霞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刘升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

猜你喜欢

领头雁内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回乡创业的“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