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声喧哗中,党报时评如何有力发声——《湖北日报》时评版的探索实践

2014-01-31胡汉昌吴华清

中国记者 2014年5期
关键词:社评评论员湖北日报

□ 文/胡汉昌 吴华清 李 琼

众声喧哗中,党报时评如何有力发声
——《湖北日报》时评版的探索实践

□ 文/胡汉昌 吴华清 李 琼

《湖北日报》时评版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怎样清晰有力地发出党报应有的声音?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努力作为?

党报 时评 湖北日报

2013年初,《湖北日报》启动新一轮改版,新设时评版成为重要动作之一。尽管《湖北日报》时评版算不上一个先行者,但是放之于省级党报来看,无论是版次还是见报频率,这一版面都显示出了在整张报纸中的重要位置。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清晰明确有力地发出党报应有的声音,时评版的设立顺应了时代要求,也承担起了彰显主流媒体社会责任的任务。

积极稳健有见地的原则

《湖北日报》时评版创立之初,就把理性和建设性作为第一原则,摆脱对抗性心态,对复杂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对所有评论对象一视同仁,力求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特别是对中央、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积极跟进,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后,时评版及时刊发系列评论“经济升级新思维”。针对群众路线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的要求,时评版从思想深处的问题入手,推出“剖析思想上的差距”系列评论,观点鲜明,表达直接有力。

重要时刻发出重要声音

时评版的“时”不仅是新闻时效的“时”,也应是“时代”的“时”。因此,《湖北日报》时评版的选题,在紧跟新闻的同时,力求不局限于个别事实的纠缠和分析,而是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观察和考量;时评版评论的写作,在表达深刻和独特认知的同时,也追求胸怀大局,体现推动党和政府工作的责任感、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感。因此,无论是湖北省两会召开期间每天直击热点的社评,还是芦山地震时,前方记者每天一篇的震区观察;无论是新一届中央政府产生后第一时间推出的“推进改革纵深谈”,还是新型城镇化再成发展热词时发出的“探讨新型城镇化”系列评论,都充分体现了党报在重要时刻发出重要声音的责任和追求。

相对开放的言论空间

在严格遵守党报宣传纪律的前提下,时评版力求全方位拓展话题空间,构筑公共意见广场,敏于、敢于触碰社会热点话题、国家重点议题,既恪守主流基调,但又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反四风”、简政放权、优化软环境等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上有深度追问,也在曼德拉去世、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等事件上发声。与此同时,评论版在“视点”“来论”“声音”等栏目中充分提供多方观念、多元意见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以直面现实的勇气、锐气和正气,提倡真诚思考和理性批评,追求时效性、开放性和思想性的表达。

《湖北日报》时评版至今已创立一年,尤其是当读者最初的新鲜感减弱时,如何拓展时评的广度和深度,如何保持时评版的生命力和关注度,如何在“观点竞争”中突出特色,赢得位置,是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拓展选题视野

党报时评版虽然不能只把选题眼光局限于三寸之内,但也必须努力形成地域特色,以推动地方改革发展为己任。近一年来《湖北日报》时评版尤其是社评选题上,社会性话题不少,但是真正研究时局、研究湖北的选题还显不够。对中国和湖北的发展和改革大趋势、新问题,缺乏足够深入清晰的认知,不仅有问题感的选题有限,作为省一级党报,在论述湖北的问题时反而容易流于空泛、浅显,发掘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需提升,在经济、科技、农村方面的话题涉及较少。下一步在时评版尤其是社评选题上,应注重立足于湖北,放眼于全国、全球,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地,尽力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打开视野、打开话题,做深、做透,做到既有针对性又有建设性,既有思想高度也有评论力度。

在“问题作文”中见人之未见

评论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在思想,在观点。报纸时评版一定不能回避当天关注度最高、最能引起思考和讨论的话题。因此,时评版不仅不能回避“同题操作”,还要在大家都去评论的话题上,见人之未见,比别人想得更多一点、更深一点、更全面一点,在观点竞争中才有可能脱颖而出。当然,所谓热点,不仅包括关注度高的新闻事件,也包括当前的热点社会动向。评论要跟着社会动向走,既不能附和媚俗,完全成为新闻的附庸,也不能立论空疏,泛泛而谈。

摆脱同质化倾向

一是作者的趋同。必须摆脱当下报纸时评版林立,却常常给人以只是部分专业“写手”园地的感觉。今天出现在这家报纸,明天出现在那家报纸,各时评版的作者相当大一部分重叠。

二是题材写法的趋同。时评版的设立被认为是媒体差异化竞争的途径之一,要为读者提供独到的观点服务,但是,在时评版遍地开花的情况下,这种差异化却正在不断地被消解。翻开一些版面,基本上是一窝蜂似的对某些 “热点话题”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题材选取甚至比很多新闻版更趋同。在写法上,时评体甚至相当程度上成了新的八股文,开头一段是新闻由头,中间一段议论,结尾往往归咎于体制、政府的原因,甚至无论政府推出一项什么举措,哪位名人说一句什么话,都是不问三七二十一棒喝一通,更有甚者,依据片面报道提炼“观点”,不见分析只见谩骂,随心所欲不负责任,任其发展的结果只能是自毁长城,且可能误导社会舆论导向。

三是版面的趋同。各家时评版的“面孔”也大体相同,一篇社论或准社论,一两条随笔、杂感式的轻松文章,再加长短不一的几篇来论,以及配发的一幅小漫画,总是给人大同小异、似曾相识之感。

创新版面表达

党报评论要赢得受众,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僵化、固化的话语体系。习惯和满足于从文字材料和领导讲话中照本宣科、写官样文章,习惯于鼓掌、说客气话,满足于应景之作,不仅面目可憎,而且也不利于凝聚社会共识,解决现实问题。应当逐渐抛弃那种折磨作者、让读者痛苦、不知所云的评论文体,抛弃居高临下式的训导、凌虚空蹈的说理,抛弃语言的假大空、纯粹的煽情、机器化的写作,以及伪专家的思考、概念的嫁接和罗列,倡导思想的高度、独到的见解、感染人的气场,倡导人的写作、人的感受、人的语言和风格,既有思想的锐度,又有文本的美感。概念的刻意堆砌、词句的生硬扭曲,应当视为对读者的不恭,“平实不平庸,尖锐不尖刻”当成为时评版的言说气质和写作风貌。

改进运行机制

针对时评版评论尤其是头条自写评论时效性不够,质量有待提升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社评选题会,必须从当日最重要的新闻报道和公共事件,当天最重要的社会表情、湖北发展中最有针对性的问题的标准确立社评选题,引导评论员围绕这样的标准展开对社评的充分讨论,并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专业性意见,形成及时、深刻、准确的写作论述方向。与此同时,遵从新闻规律,按照新闻版面的要求,加快写作、编发节奏,让时评版的头条评论真正关注当天重大新闻,体现选题的开放性、选题的价值观,体现集体思想力与写作水平。

全面提升评论员业务水平

评论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对评论员的知识架构、思想力、判断力、表达力是全方位的考验。一方面,评论员要“比读者知道得更多”,读者能够通过评论获得他所不知道或者忽略的信息和知识,或者独到的判断、独特的价值认知,让读者读完后产生一种恍然大悟或者有所收获的感觉,这就要求评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和学术基础,增强对知识储备和思想积累的紧迫感。另一方面要“接地气”,坐在电脑前、依赖键盘创作,只讲“短、平、快”是时评写作的最大软肋。多方面了解现实,实地调查给评论带来的不仅是真实,更多的是通过“接地气”增加评论的信息,让评论员的判断更让人信服。当前很对评论员普遍缺少这种调查和采访的意识和习惯,导致思维模式单一,甚至出现说“风凉话”“外行话”的问题,不同选题文章套用一个模式、一个套路,很难抓住读者眼球。“走出去”就是让评论超越电脑前思考的简单判断,增加评论现实的理性和情怀,这就是评论的附加值。

引入“评论记者”制

在传统的新闻理念中,新闻的报道与评论是分工明确、相对独立的,但如果站在评论的立场看,这种操作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因此,打通报道与评论的关节,在评论中引入采访,变“静态”评论为“动态”评论,或许是打破现有评论格局的一条可行之路。

这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是让评论员走出去,一如采访记者,尽量取得第一手资料,而不是长期坐在办公室里“悟稿”;二是让一些具备评论素质的记者走进来,在采撷新闻时就可完成对事实的全面把握并形成观点,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的同时第一时间发表评论。在这方面,不少报纸如《南方都市报》时评版已经做了一些探索,为版面注入了活力与生机。在这方面,党报评论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值得进一步实践摸索。

(作者分别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湖北日报》评论理论中心编辑)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社评评论员湖北日报
2020,化工跃上风口
湖北日报特刊浓墨重彩报道军运会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时事新闻版面编排浅议——以湖北日报时事新闻版为例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
言论的诗意化表达——以湖北日报“汉水北上”言论写作为例
工程移民项目“稳评”与“社评”异同性探析——以工程移民社会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为视角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