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权多元化撬动国企改革

2014-01-31徐豪

中国报道 2014年3期
关键词:李锦国资委所有制

本刊记者 徐豪

股权多元化撬动国企改革

本刊记者 徐豪

国有企业改革意见经过几次修改,现在已经交给国务院审批,预计不久出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今年央企重组应该是最近几年最活跃的一年,或将出现一个重组高峰。

国企改革伴随着改革开放进行了30多年,然而这个“老话题”却时刻牵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敏感神经。国企要不要改?当然要改,关键是改什么、怎么改,当“老话题”面临不断出现的新挑战,看点和期待有几何?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逐渐进入“深水区”。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求是》2014年第3期撰文指出,国资委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部署为基本遵循,正在抓紧研究、修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

“国有企业改革意见经过几次修改,现在已经交给国务院审批,预计将在全国‘两会’后出台。”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2月18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备受瞩目的新一轮国企改革已经拉开帷幕,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战略方向。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重头戏

2013年12月26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国资委主任张毅在会议上表示,要进一步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更多地引入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重大项目建设,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推进国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相互融合。

黄淑和在《求是》文章中表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三是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一个是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另一个关键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

李锦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后的改革中,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股权多元化的改革,逐步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国企分类、界定功能是基础”,李锦认为,国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公益型国企,即公共交通等为民生服务的公益型国企;第二类是资源垄断型,牵涉到国家的经济战略安全,尤其是能源方面;第三类是利润型、经营型、运营竞争型国企,它以经济利润为主要目标,以经营型为主要特征,以市场竞争为主要表现形式。

“公益型国企和盈利型国企要分开,但一些中间性的企业不好界定,实际上在企业性质界定过程中,实行‘一企一策’分类进行研究、分类提出措施,分类之后才能产业结构重组,才能股权多元化。”李锦说,“比如在石油行业,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应该是国有投资和控股为主,在行业的管道、运输、销售的环节,民资就可以进来。”

国资委专家组成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春晓对记者表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对国有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从承包、让利到部分产业竞争性退出,都是为了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在市场中的运行效率。

产业结构调整如何进行

国资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央企实现利润总额1.3万亿元左右,不过与2012年央企1.3万亿元的利润相比,2013年央企利润增幅可谓趋零。在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2008年,央企利润增幅下降30.8%,之后的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利润增幅分别是17.1%、40.2%、6.4%和2.7%。2013年的利润增幅可谓创五年新低。

“去年国企整个利润上涨幅度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拖后腿问题比较明显。”李锦表示,今年央企重组应该是最近几年最活跃的一年,或将出现一个重组高峰。产能过剩将倒逼改革,以分类为基础,重组为重要手段,将产能过剩以及产业链条比较极端的包袱放掉将是今年改革的重点。

“在以后一段时间内,将会出现混合所有制改制的高潮,出现民营经济组团式与国有企业相融合的现象;国有企业将退出一部分竞争领域,转型升级到产业链更高的层次去。”李锦说,“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做到产权明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这就需要国有企业进一步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李锦认为,那些国家没有必要占有或企业自身没有能力继续经营及改造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招标、拍卖的形式转为民营甚至私有。在竞争性领域中产能过剩的企业,比如亏损面较大的煤炭、钢铁、船舶、交通航运等行业,可以让有实力的民企参与进来。通过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改善和加强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增强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及抗风险的能力。

腐败“窝案”能否根治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2013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打老虎”之年。有媒体统计指出,这一年至少有31名国企高管落马,其中有20人都是来自集团、公司或分公司的“一把手”。新一轮的国企改革,能否根治腐败?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发生的集团领导腐败案几乎都是通过外部监管发现的,毕竟下级监督上级没胆、同级监督同级太弱、上级监督下级太远。企业内部的纪检组长很难去真正调查自己的董事长和党组书记。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加强外部监管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国企监管效率。

黄淑和称,将继续加大国有企业高管人员市场化选聘和管理力度,在国有企业集团层面逐步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并对企业领导人员实行分层分类管理。今年国资委将从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中选择几家开展由董事会直接选聘和管理经理层(包括总经理)的试点。

“目前国企高管腐败大多是窝案,这与制度设计有重要关系。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关系紧密甚至一人身兼数职,纪检书记也是企业内部产生的,非常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的情况。”李锦说,要通过监管制度改革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也就是把党政干部和职业经理人分开、把政治家和企业家分开。

责编:徐豪

猜你喜欢

李锦国资委所有制
国资委:国企央企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布局力度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ymbolism in Araby and The Dead
The Study on Verb Form in the Headline of English News
李锦:那是我的黄金年代
陕西国资委出台措施指导企业降本增效
国资委开查央企境外“家底”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所有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