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发展演变研究*

2014-01-31赵云书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科专业体育

赵云书

(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重庆涪陵 408003)

专业建设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关键,是有效改善人才培养结构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石。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这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第四次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与旧版相比,新版目录学科门类由11个增加到12个,艺术学成功跃升为学科门类;专业类数量由原来的73个增至92个;专业由635种减至506中(基本专业352中,特设专业154种)。[1]全面梳理与厘清我国历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下体育学专业的发展与演变,掌握与了解我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与存在具体问题,审时度势,明晰体育专业扩张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吻合,以及与专业内涵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将有助于我国高校体育学本科专业的健康、快速与可持续发展,为加速体育学科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历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变化回顾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学科在四次专业目录的调整中也经历了不断的修订与完善,[1-4]在基本专业中,体育专业发展数量逐渐减少,最初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体育生物科学与武术五个基本专业减少到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运动人体科学三个基本专业;在试办或控制专业方面,每一次的修订与调整后都不一样,总体数量上呈现增长趋势,由4个增至5个,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得以一直保留,其次是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两个专业在后三次修订中都得到了延续[5]。

纵观四次体育本科专业的修订与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专业得到科学规划与有效控制,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三个专业作为基本专业,以及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休闲体育、体育经济与管理能够代表体育学专业自身建设的现有成果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第二,专业名称更加合理,拓宽了专业口径。在四次专业目录的修订中,体育生物科学被改为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保健康复被修改为运动康复与健康,最终被改成运动康复;武术在经历被修订为民族传统体育之后再次被修改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社会体育被修改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第三,相近专业之间得到整合,如第四次专业调整时将第三次专业修订的体育经济专业与体育产业管理两个专业进行合并与整合,修订为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而作为专业性较强的警察体育则在第三次修订时被取消,划归为警察专业。

2 体育本科专业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2.1 专业发展速度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表1 2001~2010年我国高校体育学本科专业设置数量统计[5]

依据表2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在过去2001~2010年的十年间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与民族传统体育5个本科专业设置数量增长速度基本达到或超过一倍,其中,社会体育专业增长速度最大,达到了613%,由31个增加到221个;体育教育专业由140个增加到302个,增长115%;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由14个增加到29个,增长107%;运动训练专业由36个增加到72,增长100%;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也由22个增加到43个,增长率为95%[6]。

体育本科专业的快速增长一方面说明高校体育的自我主动要求发展意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体育专门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再者就是国家教育管理对于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权利的下放,促进了高校体育本科专业的加速发展。在专业点不断增多的背后带来的就是专业建设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双重问题,作为传统老牌的体育教育专业如今已经进入了理工科、农业、医学等院校,原本只有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开办的体育教育专业已被打破。原本以公共体育教学为主的大学开办了以培养体育教师为主要就业方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这不禁会让人把这些院校毕业生与体育院校、师范院校毕业生相比较,其人才培养质量由于专业建设、办学资历、师资条件等的制约将受到影响。

2.2专业发展规模与效益问题

我国高校在过去十年间体育专业设置点由243个增加至667个,增长率达175%,在2002~2009年的体育本科专业招生增长率达到122.90%,这一数据高于我国同期其他专业1005的招生增长率,体育本科专业招生人数也增长了2.82倍,总人数突破了23万[7]。体育本科专业发展规模的扩大,提高了高校体育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高校体育专业的关注度与社会化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的发展,为中小学体育师资提供了充分的人才资源。但是,在专业规模不断扩大下,体育学科建设、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生就业等问题也随之出现,据2010年度《出国与就业》杂志统计显示,全国普通本科专业就业率为72%,而体育本科专业就业率为64.97%,低于普通专业就业率。麦克斯的《中国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育专业被列入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作为体育本科专业的传统支柱专业,这说明该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再者就是体育专业的设置过细、过窄趋势曾经愈演愈烈,导致专业数目过多,尤其是按照运动项目开设专业,以课程办专业的现象曾一度得到了法规上的认可,致使我国体育专业数目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值29种[8],缺乏学科基础的专业设置显得过于牵强,后来在专业修订中这类专业被科学划归和取消,如将运动心理学划归为理学门类下心理学科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使其有了更加准确的学科依据,而体育新闻、体育管理专业由于缺乏学科基础与现实需求不大等原因被相继取消。

2.3专业结构与布局问题

表2 我国各行政区域体育本科专业分布点统计

通过对我国体育本科专业在各个行政区域分布情况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见表3),体育本科专业在各个行政区域的分布呈现出非均衡性,华东地区分布专业数量最多,达到175个,西北地区分布最少,只有47个分布点。在各行政区域内部的专业分布结构也呈现出一定不平衡性,体育教育专业几乎占到各个行政区域体育专业总数的一半,成为各地区体育本科专业的主要支撑专业,设置点最多,这带来了专业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专业设置单一,对学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多种需求造成一定弊端。

其次,从体育专业的学校分布类型还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专业分布在体育、民族、理工、医药、农业、财经、林业、师范和综合性大学九个类别,几乎遍布我国高校的各个类型,其中,尤以综合性大学为首,有142所综合性大学开办了体育专业,占有比例达到41.4%,其次是师范类院校,有111所,占32.36%[9]。每一所高校有其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培养特色,争先恐后地开设体育专业,一味追求所谓的学科全面发展,走综合性大学发展道路,不仅造成体育专业结构的比例失调,还带来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自身发展优势的一种削弱。

2.4 专业扩张与社会需求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源动力主要是来自学校体育教师师资缺乏的现实国情,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曾表示,我国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缺口达30万,主要集中在边远和农村的学校。然而,《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体育教育专业被列为就业困难、失业严重的“红牌专业”。一方面是社会需求数量大,而另一方面则是在专业快速扩张下的就业困难,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这充分表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快速扩张与边远地区和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需求的质与量存在严重的不吻合。分析原因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毕业流向过多集中在城市,另一方面在专业快速扩张下,体育教育专业与就业市场的分析、衔接不畅,未能将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缺口有效对接,未能将农村地区学校体育教师的现实需求与专业发展有机结合,不能将人才培养质量与体育教师市场需求的质量相吻合,从而缺乏提高专业发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5 专业扩张与内涵发展关系的问题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招生总数迅速增加,为了适应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专业发展也得到了快速扩展。高校扩招政策所带来的专业扩张让很大一部分高校学科更加完善,专业设置变得宽泛,可是,也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滑,学生就业困难,基础设置不足与高校负债重等问题,而且,也致使高校专业内涵发展陷入低谷。

纵观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快速扩张下,各个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步伐却略显缓慢。教育专家认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内涵式发展,另外一条是外延式发展。高等教育要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叠加,更多的是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体育专业的快速扩展与专业内涵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然而,大部分高校在一味追求专业设置数量与招生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力求将学校建设成学科门类较多,专业设置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欲将“体育学院”改名为“体育大学”,而没有充分借助专业快速扩展的良好环境,从专业内涵发展视角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6 人才培养模式固守与创新问题

由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受到市场经济体制、传统体育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体育本科专业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甚至整个社会系统汇总始终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闭系统,集中统一领导下的高校仍然没有获得办学自主权,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专门人才的现实需求出现偏差。通过全面梳理我国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专业设置的固守单一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老套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具适应性与实用性。特别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大而全,不够具体,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陈旧老套,课程结构难以适应新型人才培养要求;重学校知识传授教育,轻社会实践技能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激发不足;运动技能水平呈现下滑等是当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体育专门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知识覆盖面愈加全面,专业技能更加全能,这就要求体育人才培养需打破固守模式,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评价体系,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学校培养人才的多元化模式。

3 完善体育学本科专业发展的对策

3.1 制定与实施体育学本科专业发展规范,指导与管理体育本科专业科学发展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发展离不开相关的文件规范来引导和管理,对专业进行全面评价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专业管理和发展水平。而就现状而言,我国目前体育本科专业发展指导规范只有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进行过相关制定与颁布,这里暂且不对这两个专业规范本身的缺陷进行深入讨论,其他的专业发展仍然没有全国性的专业规范依据出台。因此,立足新时期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和高校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制定与实施体育本科专业的指导规范,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分分布、实践培训、知识技能评价等进行规范,从而为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文件依据与指导。在制定各个专业指导规范时,应该全面充分地对专业发展现状、社会需求与人才规格进行调研和评价,立足实际,从战略发展视角出发,以学生职业发展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层面进行规范制定,加大专业与职业的有效衔接。

3.2 拓宽专业口径,以社会需求为着力点,不断提升专业适应力与实用性

四次专业目录的修订已经将专业名称和专业属性类别进行了一定划分,但是体育专业就业难的局面仍然十分严峻,作为传统基础本科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已经被列为2012年中国大学生毕业生红牌警告专业[7]。

因此,拓宽专业口径,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着眼点,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专业的修订与管理,在以运动技能为推进线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体育教育专业要充分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衔接起来,尤其是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协调机制,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实用性与现实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要深入理解和划分发展方向,将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实时联系起来,突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加强理论课程的递进式衔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将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要将武术与其他本地域具有浓厚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教育资源深入挖掘与整理出来并形成教材,加以教育传承与保护,提升专业发展的文化使命和现实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更应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拓宽,加强学生在体育学、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学习与技能培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拓展和渗透,从而有效促进专业发展的适应力与实用性。

3.3 高效配置教育资源,调整专业发展结构,突出专业建设的核心着力点和特色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与配置不均衡,在体育本科专业发展领域亦是如此,因而,合理配置体育教育资源,促进各个专业资源的均衡发展和区域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是体育本科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存在重传统专业轻新办专业、较集中于体育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经济欠发达省份资源不足等问题,在进行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该注重从全局观出发,注重专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均衡供给。

其次,保持专业平稳发展速度和整体规模控制,调整发展结构,突出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和特色优势,集中优势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体育教育专业仍然是以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专业就业主要出口,应该审时度势保持现有规模,集中体育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办学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重点输出适合农村中小学校急需的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基本策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作为发展速度和招生规模增长最快的专业,学生就业难也是制约专业发展非常显著的问题,因此,逐步建立专业准入制度,提高办学条件,压缩专业与招生规模,明确与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内部结构,促进社会体育人才的实用性。

3.4 注重体育学学科、专业、课程的研究,加强体育学科理论建设

任何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积淀作支撑,艺术学能够成功升格为学科门类,除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外,它是创意经济时代发展到来与国家文化建设的必然,而更是艺术学自身学科理论建设完善的体现。同样,体育学本科专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专业自身的独自建设与发展,而应该充分建立在体育学学科体系建设基础上,建立起学科、专业、课程三者之间的有机体,厘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发展机理,全面提升体育学学科建设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由于体育学学科知识系统纷繁复杂,学科领域难以准确划归,致使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脱轨,加强体育学学科理论建设,对体育学学科属性进行准确定位,明确体育学的专业发展方向,构建体育学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发展的整体性与持续性,这是加强体育专业发展能力,完善体育学科体系,提升体育学学科地位的重要内容。

我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走过了百年历程,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期应该全面把握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趋势,审时度势,科学规范专业性质与内容,将本科专业目录与研究生学科目录有效衔接,拓宽专业口径,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突破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教育观念,培养复合型、创新性实用性体育人才。

[1]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S].1988,11

[2]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S].1993,7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S].1998,7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S].2012,9

[5]刘晓辉,张宗国.我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控制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6):35 -39

[6]张勤.20世纪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3,23(2):34 -29

[7]王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2):41 -44

[8]吴燕.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4):57 -69

[9]庹权.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J].体育学刊,2010,17(7)32-35

猜你喜欢

学科专业体育
【学科新书导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超学科”来啦
我们的“体育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