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州署衙的官德文化

2014-01-29成笃文

记者观察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为官者官德牌匾

成笃文

石碑上蕴含的官德文化

在霍州署衙戒石亭,面南的两块石碑上,东书“公生明”,西书“廉生威”。这六个字源自明代霍州学正曹端所言。永乐二十二年,即公元1424年,曹端的高弟郭晟科考中举,赴西安上任前向他请教为官之道,先生答日:“其公廉乎?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曹端的这则名言,传到时任山东巡抚户部尚书年富那里,年富尚书经过提炼,增加了“公生明,廉生威”六字,并刻碑立于泰安府衙内,成为我国最早的一块官箴刻石。这句官箴被统治者作为规诫官吏清廉为政的标尺,成为了重要的官德内容。

在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把公廉之德看得这么重要?公廉为什么会成为古代官员很重要的道德标准呢?

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德修养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兴衰存亡,影响到社会风尚及民风的好坏。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强调“以政为德”,主张从政应以道德为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国人为人为官的信条,也就是那个时代当官者应当具有的人生价值取向。

历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名臣也曾从不同角度论述官德之内涵。他们首先都强调居官者必须具备“公正无私”之德。《尚书》说:“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就是说执政者能以公心灭私欲除私利,百姓才能信赖归服;不偏袒少数人利益,不结党营私,国家的政令就能畅通,国家就能兴旺发达。《荀子》说:“公生明,偏生暗。”《淮南子》说:“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意为居官从政者有公正无私之德,说一句话也能使万民听从,团结一致。宋臣陈师道诗云:“百年富贵今谁见,一代功名托至公。”金臣元好问诗云:“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为官清廉是非常重要的官德。

清朝名臣陈宏谋在所著《从政遗规》

-书中总结说:“亲民之官,以廉为基。”《周礼天官》“六廉”说。一日廉善,二日廉能,三日廉敬,四日廉正,五日廉洁,六日廉辨。这六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为官者所应具备的德行素养。明昌坤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寡情少欲是清廉为官的前提。廉洁就像是少女的贞洁,一旦被玷污了,就会终身留下污点缺憾。

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公与廉相促相生,相辅相成,廉可以促公,公可以补廉。公才能明察,才可服众;廉才能树威,才能赢心。“公廉”关系着为官的名节,影响着社会的风尚,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

回顾历史,由曹端的“公”和“廉”联想到:“铁面无私”包拯诠释着“公”的内涵;“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二不尚书”的范景文、“三不”清官海瑞、“四知先生”杨震、“五代清郎”袁聿修,他们用一生的为人做官讲述着“廉”的故事。这些清官廉吏受到世代百姓的崇敬和爱戴,也成为了历代官员们的道德楷模。

牌匾上凝练的官德文化

在霍州署衙大堂前额牌匾上书写着“亲民堂”三字,这是明代霍州知州褚相所题,在这样一个核心位置,这样一个重要的政务活动场所,亮出“亲民堂”牌子,表明为官者自己要做一个亲民为民的好官,同时也是告诫为官者心中应时时装有百姓,体现了民本思想。大堂内正中书有“正大光明”,左侧牌匾上书有“克己奉公”,右侧牌匾上书“执法如山”,这些都是对为官者为政及道德方面的要求,即行政要正大光明,要秉公办事,公正执法,对己要严于律己,尽职尽责。

在霍州署衙戒石亭牌匾上,书写着“清慎勤”三个大字。“清慎勤”作为皇帝劝戒为官者的箴言,出自三国魏司马懿训长吏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洽乎!”明清皇帝亲倡,置匾于衙署,以警戒为官者自己要做到清正廉洁、谨慎处事、勤于政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就是“清慎勤”三字的来历。从此这三个字就成了对官员的基本要求。唐“四善”说: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唐朝选任、考核和监察官员,都把道德品行放在首位,清慎勤是很重要的考量标准。清朝名臣陈宏谋在所著《从政遗规》-书中总结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

在“清慎勤”三字中,“慎”尤为重要,“慎”即“慎独”。“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为官者在官德修养中要做到“六慎”:

一是慎欲。为官者要控制自己的个人欲望,过度的欲望就是贪婪,会给自身带来灾难。

二是慎微。为官者应注重细节小事,在细微处自律,不能因为事小而放纵自己。

三是慎权。为官者应谨慎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能把权力看做牟取私利的工具,更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

四是慎嗜好。为官者的情趣爱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行为,所以,为官者应慎重对待自己的嗜好。

五是慎言行。为官者的言行具有表率作用,故应谨言慎行,要言必信,行必果,不可信口雌黄、胡作非为。

六是慎始终。为官者应处理好为官之始和为官之终,此为官员人生历程中两个重要转折点,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慎始,勿被蝇头小利所惑;慎终,勿让正气名节不保。

纵观历史:南阳郡太守羊续悬鱼诠释着“慎始”;博州州官灭官烛看家书向我们讲述着“慎微”;泰和典吏曹鼎拒惑上演“慎独”;北宋米芾拒收奇石阐明“慎癖”;“豆腐汤”尚书汤斌告诫我们要“慎权”;东汉杨震拒金时刻警示我们要“慎行”;“一钱太守”刘宠用千年的经典提醒我们要“慎终”。

“亲民为民”“克己奉公”“公正执法”

“清慎勤”不但在过去是重要的官德修养,而且在当今也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楹联上彰显的官德文化

在霍州署大堂东耳房上,有清代御史魏象枢的一副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岂可负之”。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百姓为天,欺压百姓就如同欺负上苍,千万不能做伤天害理、败坏名声的事;辜负老百姓就是辜负了国家,怎么能忍心这样做呢?此联把欺人与欺天,负民与负国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了为官者“天人合一”的政治理念和爱民自警的民本思想。

在吏科上的楹联为:“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二堂内柱上的楹联:“为政应公廉,勿尔一私,铸成冤案;做官循律度,看吾百姓,都是良民”。廉政馆内的楹联:“公正生根撑国厦;清廉执政做良才”。还有:“执法唯平一方化洽;爱民若子万户笙歌”。“法合理与情,倘能三字兼收,庶无冤狱;清须勤且慎,莫谓一钱不要,便是好官”。这些楹联从不同侧面彰显着官德文化,体现了为官者应具备德才兼备、勤政廉洁、秉持公廉、公正无私、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等官德修养。

霍衙官德文化的几点启示

从霍州署衙这些戒石、牌匾、楹联内容及历朝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对官德条目的种种阐释,可以看出古代对官员的道德建设的内涵最主要的三条就是:公正无私;清廉勤慎;亲民为民。

公正无私是为官者必备的先决条件。公正无私方可立身正、用心公。为官者就像一架道德、法律的天平,只有公平、公正地去行使权利,才可还百姓一个公道、还社会以正义。若能让公平、公正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社会就一定会风气正、民风纯、国家和谐安定。

清廉勤慎是为官者应具备的基本修养。为官廉,则生威,廉洁自守价值高,放纵私欲人生毁;为官勤,则政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为官慎,则治稳,行谨则能坚其志,严谨则能崇其德。不勤,无以成就事业;不廉,难以凝聚人心;不慎,误国损政害己。

亲民为民是为官者高尚的官德修养。为官者应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为官者亲民为民是民之福,使政之兴,使国之固,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回顾古代官德修养,总结清官廉吏精神,不难得出:甘于清贫淡泊、廉洁自律,恪守本分;拒绝同流合污、勤政安邦、尽职尽责;体恤黎民百姓、尽忠报国、大公无私。这便是中国古代清官廉吏的精神风貌。

官德文化的现实意义

2013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20字好干部”标准。如何按照这个标准,真正成长为一个“好干部”?这些传统的优秀官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值得我们现在的党员干部去學习、借鉴、弘扬和践行。

传统官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流淌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挥作用,唤起人们的道德自醒、自觉和自信。使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充分释放。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霍州市文物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为官者官德牌匾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呼和浩特“统一牌匾”行动现大量神翻译店名
俄一高校挂斯大林牌匾引纠纷
从儒家政治文化中观为官之德
为官者的“从头到脚”
为官者交友的基本常识
党纪“官德”内容的示范效应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道德阵地
古代官德之反省内求及其现代启示
老子的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