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环境设计初探

2014-01-28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中国建材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环境

路 遥(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新型城镇化即未来5-8年,以人口城镇化为主要载体扩大内需,以制度创新为重点释放城镇化的需求潜力,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使有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用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人口城镇化的制度框架;用8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在过去10年基本保持平稳发展, 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 ,“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成为我国由传统的乡土社会进入城市社会的标志[1]。从近10年的城镇化进程看,总体平稳,不仅避免了印度、拉美国家那样严重的城市病、大量失业和贫民窟现象,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提高农民收人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城镇化进程快慢取决于三个方面:基础设施决定城市的承载能力;住房决定人口转移问题;就业需大量的产业与之匹配。这三大条件决定了城镇化速度的变化。从现有情况看,未来8年我国有条件实现以城镇化为主导的快速发展格局。以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交通条件”为例,我国高铁里程已达到8 600余公里,稳居世界首位,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对我国城镇化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城镇化已成为今日中国无法阻挡的社会进程。城镇化水平被看成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如何在城镇化进程后不留遗憾是我们面临思索的首要问题。从过去200多年国际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不难看出城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机会,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公共服务的普及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推动社会治理的完善,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的差距,等等。但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却导致诸如项目重叠,生态环境破坏的环境建设悲哀。事实证明缺少了环境规划的城镇化,是失衡的、不完整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没有环境规划的积极引领,即便是一时经济上去了,最终也不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如何使每一个城镇更具有竞争力、更具特色化、更具可持续发展性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比国内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环境建设。美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80%,进入高度城镇化社会。但由于郊区环境条件优越、交通条件改善、政府政策鼓励以及郊区农场主卖地的利益驱动等原因,美国出现了城市居民往郊区迁移的“郊区化”现象。即随着20世纪的到来和汽车的使用,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方向突然逆转。最开始是一些有钱人逃离工业城市,建造了一些颇具浪漫色彩的农庄和享受乡间生活的花园洋房,哈得孙河边的一些建筑就是如此。很快大量的中产阶级也加入他们的行列,社会变革带给他们的是日渐改善的生活条件和新式的交通形式。这些家庭都向往着这样一个美梦—在城市郊区外过舒适、充实的生活,那里他们可以生活在森林、原野和花园中,与自然交流。随着逐渐增多的人涌向郊外,新的近郊居民区形成了。这成为美国的普遍现象。新型的住所得到很好的设计,并创造了新的社区模式。重新划分的农林用地、规划的社区及新型的城镇已逐渐进步且仍在进化中。如说它们的视觉效果有缺憾的话,那是因为人们已破坏了太多他们所寻找的、并期望拥抱的大自然;因为人们从城市中带来了太多的城市癖好—习惯于使房屋朝向交通拥挤的街道,而不是怡人的庭院。空旷的保护区习惯于使学校、教堂、工厂首尾相接地沿喧嚣的高速公路线状排列,这是一种坏习惯;因为我们纵容相互连接的道路发展为拥挤不堪的过境通道,以致沿路漫长的塞车、交通障碍,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因为我们还需了解许多有关群体生活、土地利用及交通规划方面的基础知识和错综复杂的内容。到1970年,美国郊区人口超过了中心城区人口,也超过了非都市区人口。过度郊区化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资源消耗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韩国在其快速城市化的1975年至2005年期间,农业人口减少了76%。但是,由于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大量失地农民,只好向城市迁移。在进入城市后没有得到良好就业和公共服务的情况下,只好集中居住在破陋的棚户区。印度贫民窟形成之初,主要都是从非法占用公共或者私人土地开始的。比如,孟买世贸大厦旁边的一片贫民窟,是当初参与大厦建设的工人居住的地方。政府的房租控制导致出租房的缺乏,也是造成贫民窟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当800多万人挤在条件恶劣的贫民窟里时,孟买却有40万套住房空置[3]。

目前在国内也已出现了“环境移民”。2014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在北京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指出,根据过去一年多所发生的移民情况,中国环境问题的加剧成为精英和富裕阶层移民的重要原因。空气质量问题频发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从而催生出一个新群体——“环境移民”。作为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形成了一个有趣的迁徙现象。当数以亿计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寻找工作,加入生机勃勃的城镇化热潮时,城市的新兴阶层却选择逃离大都市,寻找梦中的“桃花源”。

当一个城市受到严重的污染、难以维护、充斥犯罪并且负债累累时,当诱人的乡村景观大部分还未被区划时,当不受限制的道路网络向外延伸时,城市人口的大量流失可以认为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如何制止这种人口的外流并且逆转这种趋势,将企业家和建造房屋的人重新吸引回来呢?一个肯定的回答是重新改造城市使其更加安全并更具有吸引力。城市的荒漠特征集中于市中心,在这里常见的都市景观是金属、玻璃、石制立方体的混合物,它们耸立于沉闷、油腻的水泥和柏油基面上。冬天这里阴冷、寒气逼人,冷风阵阵;夏季这里自身储藏的热量相互交织、发散。而透过光秃秃的高楼景观所见的远处开阔乡村,通常冬天要暖和许多,夏季也凉爽许多。环境当然是使环境移民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蜂拥而至的外来移民者,地方政府始料未及,几乎没有任何准备,他们不知道用怎样合适的办法来融合和解决这种微妙的利益关系。这极有可能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伏笔。但你可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绝不受产权边界或河界限制的。因为河流是流动的,交通道路是连通的,被污染的大气也在随风任意飘散。每块土地和水体都与其他地产相连接,应该尊重这种关系。每处下游的地产都受上游的排放物影响,每一个居住点、社区和城市都与周围的社会、经济、政治、自然区域的条件相互影响。

国内外先进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环境建设也有许多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一概念,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控制开发强度,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4]。同时纵观国内外城镇化推进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环境建设,都能做到将城镇化与环境建设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同步推进,相得益彰。它们的主要做法经验有:在建筑风貌中充分彰显城镇地域特色。一是注重塑造鲜明的城市建筑风貌。很多城市通过《城市风貌设计导则》,强制性要求把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符号体现到老城改造和新城开发中。如美国旧金山早在1972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对新建筑开发位置、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做出了管控。合肥市在2005年启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就开展了城市景观风貌及建筑特色规划招标。二是就城镇历史遗产而建设。巴黎近200年来老城基本保持不变,包括下水道在内共有各类保护古建筑3115座。德国柏林要求古建筑只要符合“古教堂、古住宅、古工厂、独一无二、著名建筑师设计、公认美”中任一指标,就要被列为保护对象。江西婺源县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留了完整的徽派民居建筑风貌,极大地增添了城镇魅力。三是打造环境特色文化,在公共服务上大力提升特色环境供给能力。鲜明的地理环境特色能够彰显新型城镇化的独特魅力,有计划地对历史特色建筑进行恢复性修建、保护性修缮、展示性利用。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建设一批博物馆。在建筑风貌中充分彰显城镇环境特色。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历史遗迹、植被树种,承载着城镇的历史,展示着城镇的风貌,体现着城镇的品格,是一个城镇魅力的集中展示。城镇地理环境既是一个城镇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其精髓。只有因地制宜的城镇建设,才能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式”的建设悲哀,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独树一帜、独占鳌头;只有依托当地特有民风、特殊地理环境、特殊植被环境及现有的历史,才能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依托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小城镇。

[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人的城镇化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65-76

[2]王建.城镇化与中国经济新未来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18-20

[3]新玉言.国外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26-32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组编著“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5-39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环境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人口与就业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