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逃离》看女性的逃离

2014-01-28北京物资学院北京101149

名作欣赏 2014年9期
关键词:逃离门罗小说

⊙左 雁[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 101149]

作 者:左 雁,博士,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

早在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逃离》已经拥有了一系列的美誉与桂冠:加拿大文学大奖吉勒奖、法国《读书》杂志年度最佳外国小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以及众多的加拿大国内写作奖项。作者艾丽丝·门罗(以下简称门罗)以她细致入微的笔触,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女性心理的隐情与细微波折。

《逃离》是一本中篇小说集,由八个中篇小说组成,其中三个故事情节是连贯的。八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女性,住在加拿大的一个小镇上。八个故事情节与情感是相似的,都强调了“逃离”这一主题。看似平静的生活中积满了主人公对生活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感伤,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惶惶中,似乎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离开——离开现实,离开自我,进入到一个未知的世界里。她们所承受的是一种身心重负,看似复杂难解,却显示了主人公外表柔弱、内心刚毅的一种情感与体验需求。这种思绪与情感的烦愁,放在21世纪的中国,特别是都市中忙碌的知识女性也会获得心灵的共鸣。

“她们的生活细节,世上女人天天都在经历。细节背后的情绪,无数女人一生都不曾留意。”《逃离》是对女性生活的一次梳理,“逃离”却是女性对悲悯生活的共性态度,一种自以为是的放弃,一种自我选择的反抗,其实是一种无力的、虚幻的抗争。

一、《逃离》是平静中的哀婉

《逃离》的故事背景是加拿大的一个小镇。小镇上的姑娘们过着简单自然的生活。小说中的风景,枫树、野菊花、落雨的午后是我们都市生活中陌生的,不曾领略的。风景中的心理却是我们熟悉的,随时能够感知的。

艾丽丝·门罗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情感体验是小说创作的源泉。门罗所经历过的生活、情感变故让她对女性心理得以更深的透视与提升。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早年丧母。之后早婚早育,最终却又离婚。随后又经历了情人与再婚的过程,对婚姻、对家庭、对孩子、对自我情感的体验全部用文字融入到创作中。

作品《机缘》《匆匆》《沉寂》是以朱丽叶为主人公的三个连贯的小说,朱丽叶因为父母婚姻的解体要逃离家庭,她慨叹,“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她逃离了教师的岗位与生活去追逐与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中的渔夫,而她的父亲也逃离了原来的生活做了农夫。人们都渴望改变生活,现实中的苦闷找不到出口,只能选择逃离。这种逃离是跨越时代与地域的,是人们本能中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不知道该做什么,什么都无法进行下去,就走吧。

《激情》从题目看来就是在追求一种冒险的体验。主人公从平静的生活中走出去,贸然做了一件违背理性与道德的冲动。她跟素不相识的、完全是未知的一个已婚男人经历了一下午的激情背叛——喝酒、开车、做爱。这是人们无法原谅的一种超越正常的情性经历。门罗的成功之处在于把年轻女子的乖巧与叛逆之间的变化处理得如同花开花落般自然。门罗将所有的发生都处理为一种本能,爱是本能,不爱是本能,激情是本能,逃离亦是本能。逃离是我们身体里与头脑里的一种需求。在恰当的时间里,人们必须走出去,改变暂时的状况。作者笔致绵密,气息醇厚,平静中蕴涵着哀婉的思绪。作品始终在平静中寻找一种力量,一种对现实的抗争,一种对苦闷生活的逃离。

二、逃离是虚幻的抗争

《逃离》中八个故事隐隐地被一种思想包围,被一种气质笼罩。人物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甚至是情感都有相通之处。女性的细腻哀婉引来的是对生活的不满,以及时时想起的逃离。逃离是现代社会赋予她们的悲剧性机缘,而她们所选择的逃离不仅是逃离家庭、逃离两性,甚至是逃离自我。

1.逃离家庭 家庭生活是女性生活的主旋律。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大多是受过教育却再次回归原始状态的女人。家庭生活是她们熟知的,却自我感觉是失败的,她似乎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个。于是,她们走向逃离,离开了“她们烦透了的房子、她们的后院、她们的相册、她们度假的方式”。然而逃离生活可能是更加痛苦与无味的,未来会有更多的孤独寂寞超越她们原本的生活。所以,一次逃离会带来另一次逃离。对未来预知的不确定性指挥着不确定的生活方向。一切都那么不尽如人意。命运之神一直在冷眼旁观,看她们可笑的一次又一次变迁。

2.逃离两性 两性话题是很多小说的主题。门罗的小说中也不免涉及,只是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小说中的主人公想要逃离旧有的两性关系,在没有准备好的前提下就匆匆跨入一段更荒唐的恋情,匆匆选择,匆匆失败,结果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于是心底更想逃离。

潘多拉神话中,性被认定为女性复辟的战场。性是女性让男性俯首称臣的唯一领域,是女性挑战男性的突破口。在潘多拉神话中,性的故事是男人的故事,神话情节的展开全部使用的是男人的风格与男人的角度,是用男性的眼光描述男人认为正确的事情。男性也饱受潘多拉神话的折磨,表现为男人在性领域中的困惑。

《逃离》则完全站在女性立场上看待性,抛却了男性社会所规约的性道德与性伦理,主人公在这一问题上的轻率举动与其说是内心的一种呼唤,倒不如说是对男权社会的一项挑战。《激情》中,主人公和一个陌生的男人做了她认为应该去做的事。但她不会对未婚夫说,是因为激情之后她回归了男性社会的道德标准。她是骄傲的,是不屑于社会控制与约束的,尽管她有自己的荣辱是非观。有人把门罗比作契科夫,也许因为他们都能精准地抓住生活中细如牛毛般的琐事,而琐事后却昭映着人性的失落与绝望。

3.逃离自我 逃离的最高境界是连自己都要逃离。女性,作为一种性别,总被赋予柔弱、隐忍、爱慕虚荣、感伤、依赖、屈从等负面特征。这并不是女性自然的生理导致的心理状态,而是社会文化生活建构出来的女性特征。面对现实,女性会对自我产生不满的情结。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位学者,可是她并不喜欢这个拥有学识与文化的自己,她的心底想要逃离,换一种生活轨迹。她尝试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完全不属于自己的那种生活。可是人生就像去哪里打了个转,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

门罗证明,逃离无所不在。这种想要离开的欲望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每天都在上演。逃离既可以是追逐自己梦幻中的爱情,也可以是追求一种向往的生活。可逃离就是逃离,它包含着一个残酷的目标,离开就行,不管去到哪里。逃离是抗争,却是一种很无力的、虚幻的、毫无斗志的改变。

三、逃离是暂时的解脱

“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事实上,《逃离》中的女人们全都是在和时间较量,最终全部失败。逃离只是她们无奈选择中的一个中转站,过去的是无奈,前方是更无尽的无奈。

主人公卡拉逃离了原来的生活,坐上大巴去寻找新的命运,因为她再也无法忍受原来的男朋友。她的前面是一盏灯,她为逃离而兴奋。然而,她无法预见的却是逃离的痛苦。那种孤独与寂寞远远超越了她原本认定为无趣的生活。也许坚持下去会有意想不到的新的曙光,但她没有坚持下去,因为她坚持不下去了。暂时的逃离最后又回归到原有的生活。门罗精准地描述了女人在失败的爱、失败的生活面前,在即将明了的生活面前,选择了再一次逃离,逃离回去。

逃离是从熟悉的生活走向陌生的生活。现代信息手段的先进性以及人人都眺望着远方,想象着种种的未来,于是人们渴望走出去,逃离过分熟悉的生活。逃离成为一种普遍的愿望。一种女性独有的得陇望蜀的心态。

小说中的主人公朱丽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属于精神生活相对丰富,而现实经验相对缺乏的这一群体。在学业与婚姻的矛盾中,她也选择了逃亡,甚至是那种不经过思考的逃离。面对偶遇的打渔男子,误以为这就是生活与爱的她同样匆匆地步入另一种生活中,尽管他已有妻子,也不理会他还有众多的情人。现实与书本中的距离如此之大,她却毫不理会,残酷地奔向新的生活。命运根本没有考虑到她的无辜,以一种更加残酷的结果向她宣告了逃离的结局——男人海上失事就地火化。于是她只能恢复过去的生活,继续自己的博士论文。

《逃离》中全是平平常常的人,平平常常的故事。看过后我们好像不再会想起。她们的故事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只那么一瞬,便平常得如我们自己一样。我们很多人都想过逃离,或许因为家庭生活,或许因为都市中紧张的工作节奏,或许是更细微的原因。逃离吧,逃离好过庸常,逃离好过面对。逃离中带着仓促,仓促的人在仓促中找到一些事,就此尝试了一种新的生活。可能终其一生才会发现,原来命运给我们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经历后才知道这种选择是对是错。以为一切是个结束,其实只是一个开始,另一个开始。

[1]艾丽丝·门罗著.逃离[M].李文俊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2][美]波利·扬-艾.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Eckert,P.&McConnell-Ginet,S.Language and Gende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4]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猜你喜欢

逃离门罗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高房价逼韩国人“逃离”首尔
中国商人正在“逃离”迪拜(海外日记)
年轻人“逃离”心态值得关注
门罗,一个家庭主妇的完美逆袭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