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本是艺术

2014-01-28张雪玲武汉体育学院430079

大众文艺 2014年15期
关键词:人类智能艺术

张雪玲 (武汉体育学院 430079)

诗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所谓“宠辱不惊”就是宠不过喜,辱不过忧。能做到如此坦然的前提是“人贵有自知之明”。何为自知之明?即心里明白何为本我。无论是遭受到别人的批评,还是赞赏,自己可以理智的分析那些话是否符合自己的事实,符合则莞尔一笑、点头默许;不符合亦莞尔一笑,呵呵放下。人是如此,万物皆是如此。我一直在思考为何“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古之圣贤借用山之巍然、水之广阔表达两种人生态度、处事风格。立足点不同,结论自然千差万别,一句话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所创之人的立足点新颖,最重要的是它背后的深意。其实,山本是山,水本是水。登高望远,仿佛万物皆在自己的双脚之下,心胸瞬间开阔;伫立海岸,远望无际海面波涛翻滚,心莫名的平静下来。但是人要了解一个事实:仁义智慧之人常常被山之高、水之阔感动,寄情山水的未必都是仁义智慧之人。

近年来,千万学子跻身艺术之门,而艺术杰出人才屈指可数;“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大有人在;艺术混混也屡见不鲜。追究其背后原因,大抵包括:家境富裕,为孩子培养兴趣、个人气质;学习不好,通过艺术走捷径;自小便表现出艺术方面的天赋,立志在艺术方面发展。很显然,真正热爱、的艺术之人本就不多,立志在艺术上有所作为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穿着艺术的华丽外衣,苟且的生存着。艺术本是一片富饶的森林海洋,为何变成几列胡杨看守沙漠?因为艺术外在形式常常被一些人拿来炒作,艺术的本质意义又太少有人潜心探究;它一方面变成私营企业拿来赚钱的工具,另一方面被正规学校所忽视。金星老师在《舞林争霸》的评委席上感叹“舞蹈界只有我和杨老师两颗大树,我们太孤单了,我们需要的是整片森林。”《舞林争霸》最重要的意义是打开了一扇舞蹈之门,通过这道门,让舞者从禁锢的思想里走出来,让不了解舞蹈的人走进去,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探究舞蹈本质意义的课堂。本文通过对艺术教育在启智、明德、怡情、健全人格等方面的价值,志在还原艺术本色,既不因为谄媚而夸大,又不因为无知而卑微,还艺术一份真实的尊严,让更多的家长、学生、在艺术领域奋斗的我们,审视艺术、认识自己、走好自己的艺术人生。

一、艺术的启智价值

评判任何人、事、物的任何层面,都需要一定的评判标准,评判标准如果变了,自然评判结果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谈到智力,便会想到科学家、数学家,参加全国数理化竞赛的前三甲,一开始人把判断智力高低的标准给狭隘了。

文字本身就是由人类创造,亦由人类诠释,智力二字亦不例外,它同样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而产生。在人类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不乏表现突出的人,人们于是对这些人的能力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归类,所以这种判断智力高低的方法本身就建立在一定的标准之上,这种标准的来源跟人们关心的生产活动有直接联系。例如“人类起源涉及到如何定义‘人’的问题,古人类学家把能否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界限,理由是许多动物都能够使用工具,而唯独人类能够使用火这种复杂的对生物天然有危险的工具。由于制造工具和使用火都属于智力行为,所以智力因素对人类起源发挥着主导作用。”之所以把制造工具作为评判标准,一方面是因为制造工具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起到了质变的作用,如果它对人类的发展没有作用,最终将会被历史掩盖;另一方面因为人类最初面临生存问题,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关心的焦点问题,工具的产生改变了生产实践的方式,一旦谁作为生产实践先锋人物,人们一定会刮目相看,久而久之人们将这种能力叫做智力。

“1983年,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在《智能架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对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93 年,加德纳教授的新著《MI——开启多元智能新世纪》又相继问世。”“他将智能定义为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笔者认为加德纳教授“多元智能理论”最大的价值在于他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新的界定了智力的评判标准,根据人发展的几个典型的方向,采取了不同的评判标准,它符合了人才走向多样化的时代特点,更科学和更具有现实意义,使人们理性的对自身特点剥开来分析,对于社会评价个体,个体评价自身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所以按照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评判标准来看,美术学习有助于空间智能提高,舞蹈学习有助于运动智能提高,而乐器学习有助于音乐智能提高,诸如此类,不再赘述。

不同的学科培养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职业习惯,行为模式,就像不同的舞蹈通常会培养出不同的气质。例如数学培养人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学培养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若能参透一本好书,则能使人心智成熟,明辨是非。而哲学培养人的辩证思维,使人思考人的本质意义,若能领悟则很多事情都能坦然处之。而艺术告诉人一种打破常规的,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艺术对人的智力有启发作用,但是如果想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理解力、辩证思维能力等,艺术不是最理想的手段。

二、艺术的明德价值

(一)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道德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狭义的德育指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育,主要指伦理道德教育及与此相关的价 值观教育。广义的德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德育”,它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 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它是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品德素质为核心的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涵盖政治、人文、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着力提升个人品德素质的一种综合教育。

(二)艺术教育的明德价值体现

1.艺术作品本身的明德价值

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而不是技术,是因为它既以形式美给人视觉的享受,又以强烈的情感、独到的思想见解等给人心灵的启迪。艺术家的成长必然受到一定伦理思想的影响,并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伦理观念。艺术家创作本质上就是通过不同的媒介手段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个声音中包涵伦理思想,又不单有伦理。比如图纸上色彩的对比、线条的曲直;肢体流动的轻重缓急、眼神悲喜的转换;不同音符的交替、不同乐器的交响等。所以艺术家对生活中人事物的认知、感受、人生观、价值观、包括对生命、亲情、爱情等的理解都已不知不觉渗透到自己的艺术作品当中。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总会让懂它的人深深感动、折服、甚至泪流满面。这种强烈的感受可能产生共鸣,这样使欣赏者更加确定自己的信仰;也可能与欣赏者原有的认知、思想产生矛盾,这种矛盾使欣赏者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价值或道德体系,打破原有的道德体系重新搭建更完善的道德或价值体系。当然低俗的“艺术”作品,则会对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产生消极影响,如果社会充斥太多的这类作品,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2.艺术与明德相辅相成

德育作为规范性教育,侧重说理,注重用“概念”说话,有直接而鲜明的实践指向性,这种教育方式是抽象而乏味的。如果没有艺术的辅助,德育就会陷入被动灌输和空洞说教的尴尬境地,相反,如果让艺术教育参与道德教育当中,就会让学生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获得情感和思想的愉悦,理智的满足,心灵的净化。而且这种德育更加具有信度和效度,单纯的言传说教只能让学生了解、知道,只有发自内心的感动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勇敢的践行。同样,如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曾说过:“没有道德支撑,艺术就像瘸着一条腿。”换言之,如果艺术作品若没有道德便失去了灵魂,再美也不过是虚有其表,无法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因为任何事物若对于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毫无积极意义,再高调亦不过让已经足够浮华的尘世再热闹一把,迟早会淹没在历史车轮扬起的尘埃中。

三、艺术的怡情价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强调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一方面毫无疑问美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现存的美育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导致美育的社会价值大大缩水。

做浪漫的事需要浪漫的情怀,而浪漫的情怀则需要浪漫的景色来触动。对于人生之路,艺术就是高山流水、鸟语花香的万般景象,它们打开你的想象力,让你心潮澎湃,让你发现生活中一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美,让你感悟生命中千古不变的千般情感,让你踏过世间,却能在心中留一方净土,建一座自己梦想的世外桃源。如果不曾跟随余秋雨先生的脚步,踏过世界各大文明遗址,怎么会知道一个团队,为了一个“文明”的梦,可以把涉万水千山,在凝眸那些“巨人”的时候,竟会如此苍凉壮阔。若人生本是一张白纸,那科学就像千奇百怪的线条,艺术是各种各样的色彩。艺术是错落有致的音符;是明暗交错的色彩;是刚柔并济的笔锋在宣纸是舞动;是流动的雕塑;是雕塑背后的故事;是故事里的人生;是人生里的每一个人。它让你闻到雨后尘土的分外干净的味道;它让你懂得一个人自似笑非笑的优雅和端庄;它使你震惊于一个飞禽沧桑却朴实的脸庞;它让你看到空缺的高贵和典雅;它让你感受到黄河之水的壮阔、渔舟唱晚的悠闲;它让你看尽人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它让你林略千古风流人物、英雄本色;它让你尝尽沧海之水换一世洒脱;它让你风尘仆仆之后,却可以行到水云处,诗意的活着。

四、艺术教育对于健全人格的价值

还记得在汶川地震中,很多人可以坚持几天几夜不吃不喝、甚至忍痛割掉肢体,从血泊中顽强的活下来,亦可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至死为他搭建最后的港湾。但是“任何时候都会有几百万人发疯,我们便发生了领一次世界大战或另一次浩劫的革命。人类今日不是遭受猛兽、洪水、飞沙走石之灾,而是受到了自己心灵的自然力之害。”随着科技的发达,人的创造力的提高,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仿佛有一天可以掌控一切,却最终被自己越来越空虚的心灵击败。看那些失去了灵魂归宿、生活信仰的人们,随意的挥刀举枪,不惜夺人性命。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但失去精神的物质随时会变成潘多拉魔盒里的的恶魔,爆发血雨腥风的灾难。

一切事情的发生,总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物质糜烂的时代,人们价值观的缺失,使得人们陷入了追逐好车子大房子的洪流中而浑然不觉、甚至执迷不悟。欲望不断膨胀,却在现实中不断碰壁,于是人的心理开始扭曲,扭曲到自身无法承受便爆发出来。

蔡元培在谈到美育的功能时说:“我们提倡美誉,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找见他们遗失的情感。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生命不仅仅能使人保持生存的意志,还能让人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身生的乐趣,同时更加知道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更加深厚起来。”

艺术教育的本质意义,不是让每个人都画出美丽的线条,跳出最动人的舞步,哼唱最动听的歌曲等,而是让人练就一颗艺术之心,在科学与美学、理性与感性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人在奋斗的同时可以保持一颗淡然的心,而不是纠结于各种压力之下,没完没了的捆绑自己。

五、艺术教育将走向何方

何为教育?《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换言之,孟子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亲人离开;做人最佳的状态是做君子,同时不受困于他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业便是教书育人。鲁迅说:“教书是要立人”蔡元培说:“教育是要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殊器具。”人类各行各业的生产、创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整个人类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有消极的产业产生,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那些真正对人类进步有利的,会被保留下来,而那些对人类文明不利的、甚至有害的,最终会被历史抛弃。艺术是如此,教育是如此,艺术教育亦是如此。所以教育的目的说小了是为了个体更好的生存;说大了,为了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艺术教育带有艺术的个性和教育规律的普遍性。这里的“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指个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且物质和精神相互渗透,各有偏重。

在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中,艺术教育一方面被一些人宣扬的过于传神,又被另一些人贬的一文不值。其实山本是山,水本是水,艺术本是艺术。艺术教育很重要,但终究以一定的物质生存为基础,失掉这个基础,艺术将不复存在。艺术没那么重要、却润物细无声般丰富了人的生活,愉悦了人的心情,陶冶了人的情操,造福了人类。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在艺术的领域里摸爬滚打了多半生,却自始至终没有领会艺术所代表的一种追求“本我”的精神,而艺术的本质意义是让人的思想得到解放、精神获得自由。

艺术本不谈教育,它是将教育融化在画家的画笔里,歌唱家的歌声里、舞蹈家的肢体里,它无意背负如此重任,只因天性使然。可是人们走着走着便偏离了轨道,忘记了这条路最开始打算去哪里。所以老一辈的一些艺术家总让人觉得望尘莫及。现在,学生学艺术为了生存赚钱,为了成名然后赚更多的钱,亦或者穿上艺术这件华丽外衣,掩盖住自身的平庸,于是艺术很多时候成为了一个代表着金絮其外、败絮其中的贬义词。

六、结语

艺术本是艺术,她是喜马拉雅山上的皑皑白雪;她是蒙族人心里的牧歌草原,她是藏族人心里的布达拉,她不能给每个人万贯家产,但从不吝啬分给每个人一份心灵的鸡汤。可怜艺术本来是站在金字塔顶的女神,如今却险些要变成一个廉价的荡妇。本是精神家园的一方沃土,却被硬生生拉到物质生活里垦荒。让艺术回归“本我”,不卑不亢,让它回归那份自在淡然,让艺术成为艺术,让艺术之人懂得艺术,让更多的人享受艺术。

参考文献:

[1]王敏.“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当代公共艺术教育[J].音乐大观,2013,(11)

猜你喜欢

人类智能艺术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