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心学与董其昌绘画美学思想的关系

2014-01-28陈志伟安玉芬宁夏师范学院美术系宁夏固原756000

大众文艺 2014年4期
关键词:心学董其昌王阳明

陈志伟 安玉芬 (宁夏师范学院美术系 宁夏固原 756000)

明代中期以后,从陆九渊到陈白沙再到王阳明的心学思潮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体系社会。总体来说,明朝晚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解放美学思潮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思想自由奔放,引领着当时的社会走向了一个新的层面,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

心学发展到明代,就成为明代的思想主流,到了王阳明,心学思潮达到了巅峰。黄宗羲曾提到过,虽然明代有很多好的文章,却都不如前人所作的文章,但对于理学而言,是前人望尘莫及的,是永远也比不上的。他还说,明代的心学到了陈白沙开始进入精确且微妙的境界,到了王阳明,心学在人们心中变得更加强大了,达到了心学的巅峰。心学在明代思想界的发展,可以说体现出了这个社会的人的精神和思想上的解放。

发掘心学的陈白沙多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取功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想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信心完全没有了,所以他想从根本上变更自己的计划、方法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清净。他想既然科举考试的这条路不行,心中的远大抱负无法实现,那么就修得身心,等待机会的来临。陈白沙用静坐的方法修养身心,由此,开创出了自己的艺术思想。

明代心学的发起标志着心学的不断发展壮大,也强烈的预示着程朱理学在这个社会上的退出。在王阳明的努力下,明代的心学思想达到了巅峰,程朱理学慢慢地成为了僵化人民大众的工具。到明朝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更新,不断完善的心学思想代替了传统老化的思想。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带来的变化及影响,以及如何解决当时社会和人们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心学思想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以“正心”为旨的“心学”便适应当时社会的时机而形成了,这也正是当时人们所需要的思想和精神上的支柱。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环境十分恶劣,所以,明王朝后期,党派之间的战争不断,士人动不动就要受到指摘和责难。当国家混乱,士人们无能为力,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并且时刻会面临危难降临的时候,他们只能抛弃了对自身外的一切追求,转变成只求得心的安宁。有一次半夜,王阳明忽然就明白了怎样去培养格物致知的人,他开始明白了圣人的道理。他懂得了一向追求物质生活的人是错误的。所以他发现了朱学的不足之处,他把思想道德看作是这个学说的核心内容,把“正心”作为这个学说的主旨。心学充分的发挥了唯心主义思想,认为心里面想的什么便是什么,世间的一切都发自于内心,只有心里想通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他觉得除了自己内心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任何东西,这种思想对当时那些不知该怎么做的士人就好比是一贴救命符。所有的人都完全没有必要给自身施加太大的压力,没必要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每个人的一生就要修正自己的心思,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正心诚意的修养功力得到真善美。他发展的这种不求任何人,一切都求得自己内心的方法对当时自身难保,处在水深火热的士人来说就是全部的希望和寄托。所以在当时这种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社会环境下,王阳明的心学就开始笼络人心,顺其自然的在人们心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他成为了新儒学上成就卓著、为众人所敬仰的人。王阳明的心学便成了这个时代美学思想上的觉悟。

这在当时被人们称作是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潮,提倡并鼓励人们去解放自己的心灵和想法,弘扬以内心为主的唯心主义精神,反映出了在绘画领域其精神根源也是心学和禅学。明朝晚期,朝廷官员大权在握,社会政治特别黑暗,心学和禅学却在这种环境下越来越旺盛,禅学在很多人心目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士人们终日“游戏禅说”,用“游戏禅说”之法来忘却心中的不满和痛苦,以发泄心中的不快。正是因为心学和禅学支配了明代中期以来的学术界,并在客观上适应了明代后期的精神心理气候而风靡天下,这给当时社会情形下的艺术家带来了很大的反响,继而引发了一场文艺思想运动。而董其昌、陈继儒等人用禅学理论绘画艺术,也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徐复观提到,其实中国绘画开始是受庄学思想的影响,这种说法精确美妙的表达出了中国绘画开端的独特性和它深层所蕴含的艺术思想。庄学是中国绘画的根源所在,董其昌的绘画艺术作品也有着庄学那种心境清净、自适而无所营求的意境。在这里,我们既然要探究他在美学思想方面的问题,也就不能只在表面上谈论庄学对他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更要挖掘出心学对他的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都是在庄学的影响下不断发展的,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也不例外,而且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也包含了禅学和儒学。

心学在明代晚期达到了高峰,而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中的心学在很多方面是跟禅学相似的。他跟很多士人一样,喜欢“游戏禅说”,喜欢用禅学去表达心中的想法。他的绘画美学思想也特别强调了“心”的重要性,但他也不完全跟其他士人一样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发展,而是不断地强调怎么在学习上运用技法和传承好的典故学说。因此,他的美学思想比其他派别的思想更为豁达和广泛。他的美学思想更加理性化,更加柔美。董其昌具有很深厚的禅学功底,但他也是适可而止,他与狂禅派不同,所以他的左派思想并不是很明显。董其昌的美学思想还处于浪漫主义美学和复古主义美学之间,所以具有比较强烈的理性和时代的特性。他的美学思想符合了中国书画美学思想,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细节不断地改变完善,所以最终达到了整合。

董其昌受到了心学和禅学解放思想的影响,在绘画当中去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刘勰曾评价过董其昌的绘画作品为“感情深厚”,并且语言文明是因为“情”字。宗炳认为绘画要畅快的表达其精神,他把这个作为绘画的主要核心,但石涛则认为作画时要心情愉悦,他把审美意识和绘画创作作为最基本的准则,并认为要刻苦钻研自然,认识到自然美妙之处,把审美之后的感受转化成为目的去表现出来,用自己的意识来绘画,真正创造出美的艺术境界。他的许多书画艺术实践问题被具体化和深化,他的理论体系中也更加集中地体现了这些美学思想的阐发。董其昌则认为作画必须要熟悉画,这包含了古今的继承和发展问题的反思,又包含了“必物”关系的阐发,也是对艺术方面的技巧做了一个整合和更好地阐释。董其昌的“南宗”“北宗”是把一直以来的各种思想、学说,以及艺术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揉合在一起,融为一体,自成一统。

参考文献:

[1]黄宗羲.明儒学案[M].上海:世界书局,1936.

[2]皮朝纲.中国美学沉思录[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3]刘纲纪.美学与哲学[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心学董其昌王阳明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董其昌的面具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谈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