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兽医对奶牛产褥热的分型论治

2014-01-27郭红斌弓素梅

中国兽医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诸药治则中兽医

郭红斌,弓素梅

(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北 保定071001;2.河北农业大学科教兴农中心,河北 保定071001)

奶牛产褥热是奶牛一种常发性产后疾病,临床上以持续性发热为主要特征。现代医学认为可能是由感染所致,还有人认为产褥热是高胎次高产奶牛易发的一种以严重的低血钙为特征的代谢病。

中兽医学认为,产褥期内凡以发热为主证,并伴其他症状者都称产褥热[1]。中兽医认为发热之故,非止一端,其病因有:第一,由于正虚则外邪易侵,邪气内郁,外邪与败血相搏而致高热;第二,阳明燥气与瘀血相蒸之候,瘀血内阻,气机不畅,水津不升所致口渴、发热;第三,败血内瘀伤及荣卫,血在腠理,荣卫不和,故发热恶寒;第四,出血过多,阴血不足则为血虚发热。劳倦亡血、外感邪毒、脉络受阻、营卫失调均可致发热,故临床上需结合病因病机进行分型证治[2]。

1 分型论治

产后多虚多瘀,中兽医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将产褥热分为外感发热型、血瘀发热型、血虚发热型、邪入少阳阴虚发热型、食积发热型和胞宫热毒型6种类型。

1.1 外感发热型

1.1.1 外感风寒型 主证外感多因产后气血骤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证见恶寒发热,四肢酸痛,无汗或咳嗽流涕等。

治则:养血祛风。

用方:荆防四物汤(荆芥45 g,防风30 g,酒生地60 g,当归30 g,酒白芍45 g,川芎30 g)。

方解:方中酒生地活血凉血,当归补血养血,白芍和营养肝,川芎味辛而散为血中气药,四药相合,使补中有通,补而不滞,营血恢复而周流无阻。四物汤养血活血,行血脉之瘀,加上荆芥、防风祛风除寒。诸药合用,起到疏散风寒,养血和血的作用。

1.1.2 外感风热型 主证发热,微恶寒,汗出,口干咽痛,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则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用方:银翘散(连翘45 g,金银花45 g,薄荷30 g,荆芥穗25 g,淡豆豉30 g,牛蒡子30 g,苦桔梗25 g,淡竹叶20 g,生甘草25 g,芦根45 g)。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甘草既可调和药性,护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诸药同用,起到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

1.2 血瘀发热型 主证产后发热,恶露不下或下之甚少,色紫暗有块,腹部疼痛拒按,舌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治则:养血逐瘀。

用方:生化汤加味(当归75 g,川芎30 g,桃仁30 g,炮干姜15 g,炙甘草15 g,枳实、槟榔、三棱、莪术各15 g)。

方解:方中当归活血补血,川芎养血行血,桃仁活血化瘀,炮姜通络止痛,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枳实、槟榔、三棱、莪术理气活血,诸药合用,共同发挥活血化瘀,养血止痛的功用。

1.3 血虚内热型 主证产后低热不退或夜热早凉,盗汗,舌淡,脉细数。

治则:养血清热,补气血,调营卫。

用方:八珍汤(当归(酒拌)60 g、川芎30 g、白芍药45 g、熟地黄(酒拌)60 g、人参60 g、白术(炒)45 g、茯苓30 g、炙甘草30 g)。

方解:方用参、术、苓、草补脾益气;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归、地补而不滞。诸药合用,共收气血双补之功。为治疗产后气血双虚而低热的治本良方。

1.4 食积发热型 主证胸膈饱闷,嗳腐吞酸纳呆,或脘腹胀痛。

治则:补气健脾,消食导滞。

用方:异功散加味(党参60 g,白术60 g,茯苓60 g,炙甘草30 g,陈皮45 g,神曲45 g,麦芽30 g)。

方解:方中党参甘温,益气补中;白术、茯苓健脾除湿,并防党参之壅滞;炙甘草得中和之性,径入脾胃而有调补之功;陈皮、神曲、麦芽理气消导。诸药合用,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理气消导之功。

1.5 邪在少阳阴虚发热型 主证寒热往来,饥不饮食,口津少,脉弦虚。

治则:清热养阴。

用方:小柴胡汤加减(人参45 g,花粉60 g,黄芩30 g,柴胡30 g,甘草30 g,生姜45 g,大枣12枚)。

方解:少阳病,多因正虚或误治,致邪气乘虚而入,故以人参、炙甘草益气调中,扶正祛邪。方中柴胡清解少阳半表之邪热,疏畅气机之郁滞;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邪热;更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使邪无内向,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之功。

1.6 胞宫热毒型 主证精神沉郁,鼻镜干燥,食欲废绝,反刍停止,拱腰举尾,回头顾腹,有时努责,不时从阴道内流出污红色带有恶臭味的浑浊分泌物,粪便干燥,尿液赤短,眼结膜潮红,口干舌红,舌苔黄厚,体温升高,呼吸喘促,脉数而有力。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用方: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90 g,野菊花60 g,蒲公英150 g,地丁60 g,天葵子30 g,益母草100 g,当归60 g,生蒲黄60 g,五灵脂60 g)。

方解:方中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天葵子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散结;益母草、当归、生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

2 预防

对发生的产褥热进行分型论治,更重要的是要重视预防和管理。围产期要增加营养,补充维生素E和铁、钙等,纠正贫血,坚持适当运动,增强孕牛体质。妊娠期,尤其孕牛后期,要刷试牛体,保持畜体卫生,保持生殖器的卫生。在接产过程中,要严格消毒,无菌操作,正常开产后,不要随意进行阴道检查,胎膜早破时,可给予抗炎药物,以预防感染,尤其要注意保护好会阴,防止产伤,如若发生,要及时缝合,但缝合要对位,并且做好术后护理,注意检查胎盘、胎膜,如有残留,要及时处理。产后能进食的牛,应喂麸皮水、红糖水,给予些易消化饲料,以提高牛的抗病能力。

3 小结

产褥热属中兽医学中产后发热范畴。是产褥期内以发热为主证,或伴有其他症状。由于妊娠、分娩降低了机体及生殖道的抵抗力,细菌乘虚侵入生殖器官而诱发的感染。中兽医认为本病治疗应该,按外感发热型、血瘀发热型、血虚发热型、邪入少阳阴虚发热型、食积发热型和胞宫热毒型6种类型分型论治。临床可根据证候随证配伍,灵活运用。同时,在治疗中可适当结合使用西药治疗,共达治愈目的。为了预防产褥热的发生,应该将规范的管理和合理的饲养放在首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防患于未然。

[1] 赵海玉.对一例奶牛产褥热的中西医治疗经过[J].甘肃畜牧兽医,2006,36(3):25-26.

[2]李进杰,宋志甫,杨绍周,等.中兽医治疗高热病的方法及要点[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10:64-65.

猜你喜欢

诸药治则中兽医
中兽医药治疗鸡痘的新思路
动物疫病诊断中兽医病理诊断技术探讨
自制蜜膏治反流性食管炎
月令体农书中兽医知识书写特点探析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发展中兽医需要认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慢支咳嗽足浴有方
生地黄和大豆黄卷泡茶能退烧
治则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作用
治疗跟骨高压症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