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水稻生产技术推广成效、问题与对策

2014-01-26陈叶平毛国娟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超级稻农技技术推广

陈叶平,毛国娟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

浙江省水稻生产技术推广成效、问题与对策

陈叶平,毛国娟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

水稻生产技术推广在稳定浙江省粮食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高产品种和高产高效技术的应用,水稻单产逐步提高,高产攻关实现历史性突破。但仍存在技术研发滞后于生产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两大缺陷。需要借助水稻高产创建平台,整合科研资源和水稻生产项目资金,加大技术研发,加强技术培训,健全农技队伍,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措并举,扩大高产高效技术推广,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水平。

水稻;技术推广;浙江

水稻是浙江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米是居民的主要口粮。浙江省水稻常年播种面积83.3万hm2,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6%,产量在600万t左右,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79%。近年来,浙江省水稻生产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平台,以实施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为抓手,积极推广应用水稻高产主导品种尤其是超级稻品种和高产高效技术,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单产稳步提高,确保了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1 成效

1.1 三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应用

1.1.1 推广了一批超高产品种

2011年浙江省推广部颁超级稻品种17.04万 hm2,平均产量8.31 t·hm-2,比非超级稻对照品种增产0.96 t·hm-2;2012年推广超级稻16.2万hm2,平均产量8.44 t·hm-2,比非超级稻增产1.12 t·hm-2;2013年推广超级稻24.2万hm2,平均产量8.25 t·hm-2,比非超级稻增产1.20 t· hm-2。其中超级稻甬优12在2012年有9个,2013年有6个百亩方平均产量在13.5 t·hm-2以上,显示出超高产潜力,应用面积由2010年的0.73万hm2扩大到2013年的5.1万hm2。

1.1.2 应用了一批高产高效技术

近年来,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浙江省大力推广以降低播种密度提高秧苗素质为重点的水稻机插高产技术,以优化群体结构、挖掘个体生长潜能为理念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1],以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供肥能力确定施肥总量、根据品种特性和叶龄进程确定技术指标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2],应用面积逐年增加,水稻生产水平逐步提高。2013年全省推广水稻机插高产技术17.5万hm2,水稻强化栽培技术22.1万hm2,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12.0万hm2。2011年和2013年,全省早稻平均单产水平居全国首位。

1.1.3 示范了一批新材料

水稻机插秧采用基质育秧,可以简化作业程序、提高秧苗素质和缓解取土难等问题[3-5],优势明显,作用突出。从2012年起,浙江省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大力示范推广基质育秧,应用面积逐年扩大。2013年示范面积3.50万hm2,比2012年增加了2.71万hm2,增3.4倍。

1.2 高产攻关取得历史性突破

2010-2013年,浙江省经县级以上单位产量验收,平均产量超过12 t·hm-2的攻关田607块,面积64.7 hm2;超过13.5 t·hm-2的攻关田103块,面积8.9 hm2;在2012年有超过15 t·hm-2的攻关田4块,面积0.33 hm2,其中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百梁桥村单季晚稻甬优12核心百亩方中,经农业部和省外专家实割测产验收,最高田块面积0.08 hm2,产量15.22 t·hm-2,创造浙江省单季晚稻吉尼斯新纪录,高产攻关取得历史性突破[6]。高产攻关田从2010年开始实现了3年3大步的飞跃,2010年平均产量超12 t·hm-2、2011年超13.5 t·hm-2、2012年超15 t·hm-2。高产攻关田和高产示范方单产屡次刷新浙江省农业吉尼斯单季晚稻高产纪录,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高产理念得到全面更新,激发了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户进行高产攻关的信心和积极性,形成了省、市、县各级竞相开展高产竞赛的良好氛围。

1.3 水稻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提升了浙江省水稻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了全省水稻单产的大幅度提高。早稻单产连续几年位居全国早稻主产省前例,平均产量在6 t·hm-2以上;连作晚稻平均产量在6.3 t·hm-2以上;单季晚稻平均产量在2010年首次突破7.5 t·hm-2的基础上,2011年达到7.66 t·hm-2,2012年再创7.72 t·hm-2的新高。2013年由于7,8月份的高温干旱和10月7日晚稻灌浆成熟期间遭遇强台风等自然灾害,平均产量有所下降。

1.4 规模生产得到稳步发展

水稻机插等省工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水稻生产的劳力矛盾,尤其是对规模种粮生产主体,减少了雇工难的后顾之忧,促进了粮食规模经营较快发展。据2012年底调查统计,浙江省有种粮大户14 481户,承包粮食耕地14.87万hm2,粮食复种面积22.01万hm2;全省经工商注册的粮食生产合作社3 554家,经营粮食耕地面积13.74万hm2,粮食复种面积18.41万hm2。全省由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作经营的粮食播种面积为31.22万hm2,生产粮食197.63万t,分别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24.9%和25.7%。

2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农技推广资金得到保障,农技推广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改善,农业技术宣传和培训范围扩大、时效增强、成效显著,但仍存在技术研发滞后生产需求,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两大缺陷,造成专家产量和农民产量差距大,示范方产量与面上产量差距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生产主体缺乏主动性

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033 hm2,水稻生产仍以分散种植为主。散户种粮主要用作口粮,产量高低和生产效益好坏对家庭经济影响不大,生产主体对应用新技术缺乏积极性。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现在留在农村种粮的,大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习惯采用老方法和老经验种粮,吸收新知识较慢。

2.2 农技人员精力不足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不健全,部分乡镇农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在编不在岗、在岗不专业等问题依然存在。近几年县、乡级农技部门增加了大量落实政策性农业补助的工作任务,农技推广人力、精力不足问题更为严重。有的基层农技部门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也影响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2.3 科研力量比较薄弱

由于粮食作物栽培技术研究的立项难、获奖难,造成省级农业科研院校和机构粮食作物栽培技术科研力量严重不足,技术研发与生产需求结合不紧密。而农技部门的技术研究更是缺乏手段和精力。最近几年粮食生产技术以引进或总结农民经验为主,原创性的技术较少。

2.4 农技管理存有偏向性

在行政管理的主观认识上,仍存在重优势产业、轻战略产业;在政策扶持上,重补助生产面积、轻补助生产技术;在工作方式上,重行政形式、轻技术内容等倾向。在科技管理方面也存在偏面性,重科研单位、轻推广部门,重经济作物、轻粮油生产,重品种选育、轻栽培技术等。尤其是县、乡级基层农技部门科技立项难,申报科技成果更难。

3 对策措施

3.1 顺应生产需求’推广高产高效技术

顺应国家确保粮食安全要求、生产规模化发展趋势、产品优质多样化市场需求和农民追求效益意愿,研究和推广高产、优质、安全、生态技术,兼顾产量和效益。所推广的生产技术,只有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能提高种粮的效益,这样农民特别是规模种植户才愿意接受和应用。如超级稻品种,超高产技术,优质稻品种,水稻机插技术,水稻机插基质育秧技术,连作晚稻机插品种与技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技术,稻菜轮作、稻鱼共生高效种植模式等[7]。

3.2 增加投入加强合作’加大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力度

要争取各级政府资金扶持,整合项目资金,联合科研和推广力量,加强科教、农技、种子、农机、植保、土肥等部门协作,合力做好优质高产品种和高效集成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选择基础较好的基层农技和农业科研力量,开展超级稻超高产技术攻关和机理研究,创新水稻高产技术模式,提升浙江稻作水平。

3.3 通过水稻高产创建平台’充分展示和推广先进技术

通过创建农业部水稻高产万亩片99个、省级水稻高产千亩片300个,组装集成一批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结合、高产高效并举、适应不同季节类型的增产模式,组织观摩学习,以看促用,以点带面,扩大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水稻集中育秧补贴政策,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水稻产业提升等项目资金,扩大基质育秧等新技术的推广。

3.4 健全农技推广体系’营造农技推广良好氛围

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职能,稳定和充实技术力量,保障工作经费和时间精力,加强业务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农技人员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发农技人员工作热情,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3.5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

通过网络信息发布、举办培训班和现场观摩活动、田头指导、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途径,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宣传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开展高产示范竞赛、创吉尼斯记录等活动,提高生产者种植水平。表彰先进,鼓励应用新技术。

3.6 发展合作组织’推行规模生产

扶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建立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规模效益和经营水平。尤其要扶持粮食生产育秧中心、水稻机插等机械作业专业服务组织、病虫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和谷物烘干中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效益。通过合作组织的带动、传输和转化,将各项增产技术应用到户、落实到田。

[1] 朱德峰.水稻强化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4-27.

[2] 凌启鸿,张洪程.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38-151.

[3] 陈吉传,应小军.机插早稻中早39不同基质育秧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3(3):249-250.

[4] 萧长亮,赵泽松,王贺,等.育苗基质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北方水稻,2002,42(4):23-25.

[5] 张卫星,朱德峰,林贤青,等.不同播量及育秧基质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28(1):45-48.

[6] 秦叶波,陈叶平.浙江省水稻高产创建的成效及经验启示[J].中国稻米,2013,19(5):22-25.

[7] 王岳钧,吴早贵.浙江省“千斤粮万元钱”种植模式发展状况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4(2):149-151.

(责任编辑:张才德)

F 303,S 511

A

0528-9017(2014)06-0808-03

文献著录格式:陈叶平,毛国娟.浙江省水稻生产技术推广成效、问题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4(6):808-810.

2014-04-14

陈叶平(1972-),男,浙江景宁人,高级农艺师,硕士,从事水稻生产技术推广工作。E-mail:yepchen@tom.com。

猜你喜欢

超级稻农技技术推广
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思考与探究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至2020 年农业农村部认定的133 个超级稻品种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运用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创建农技推广新模式助推产业扶贫见成效①
湘潭80万亩超级稻增产6万吨
农业部确认2013年超级稻品种